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移动网络论文 >

信息传播网络中信息源推断问题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05 04:20

  本文关键词: 源估计 统计推断 信息传播 最大似然估计器 推断算法 多样本 感染顺序 怀疑-感染-怀疑 序贯观测 出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伴随着科技的进步、Internet网络的发展,以及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4G、WIFI等高速无线接入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网络(如社会网络、无线通信网络、交通网络和在线社交网络等等)在网络规模和复杂性都得到大幅的增加,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于是,带领我们来到了信息爆炸的大数据的时代。网络中纷繁的信息传播现象无处不在,同时也使我们更容易受到来自于网络的风险。网络中比如流行性疾病,计算机病毒,社交网络谣言等恶意信息的传播,严重的妨害了社会秩序,带给社会在人力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因此快速而准确的推断出网络中信息传播的源节点,可以帮助控制和防止这些网络风险的发生,从而使网络风险给社会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针对信息源推断问题,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1)研究了基于SI模型的多样本观测下的信息源推断问题。考虑网络中同一个源节点可能发出多条信息/谣言,提出了一个基于联合谣言向心性的信息源推断框架,并对于规则树网络,给出了明确的正确检测概率的性能表现。结果表明,即使仅仅是两个样本观察,正确检测概率随着网络节点度的增加而单调递增,至少两倍于单样本检测,并且当度足够大时,正确检测概率趋于1。进一步,我们证明了对于度大于2的规则树图,正确检测概率随着样本数k的增加而单调递增,当k足够大时,检测概率也趋于1。这表明丰富的多样性和丰富的连通性都可以提高检测性能。最后我们又将我们提出的算法推广到一般树图以及实际网络中,如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等,来分析多样本下的信息源检测性能,都可以得到多样本检测可以显著地提高检测性能。2)研究了基于SI模型的带有时序信息的信息源推断问题。考虑了部分感染节点可以提供感染顺序的信息,我们把这些感染节点叫做“锚节点”。提出了一个基于受限谣言向心性的最大似然估计器和与之对应的信息源推断算法。受限谣言向心性是一个考虑了锚节点的感染顺序的网络拓扑量。此外,设计了一个次优的RC启发式快速算法。次优的RC算法比最优的RRC算法的正确检测概率低,但其计算复杂度低,计算更快速。结果表明,当随机选取的m个锚节点中只已知最先被感染的节点的情况下,我们发现当锚节点占总感染节点数目的比例比较小时,已知锚节点的感染顺序对于信息源的检测性能影响很大;而互相连通的m个锚节点会帮助正确检测信息源的概率得到大幅提高,即使对于线性网络。最后我们将提出的算法推广到一般树图以及实际网络中,如纽曼科学合作网络和推特转发关系网络等,得到带有时序信息的信息源推断可以有效地提高检测性能。3)研究了其他场景下的信息源推断问题,具体为3小部分。首先,我们研究了SIS模型下的信息源推断。我们研究SI与SIS模型的关系,设计算法还原出SIS模型中一些曾经被感染,但已经恢复的感染节点。并将单样本拓展到多样本下的信息源推断,提出了一个基于联合谣言中心的SIS模型下的启发式算法。最后我们将提出的算法应用在一般树图以及实际网络中,进行SIS模型下的检测性能分析。结果显示我们提出的启发式算法提供了良好的检测性能,而且多样本观测相比单样本,可以显著的提高检测性能。其次,我们研究了基于SI模型的多信息源推断问题。我们通过构造互相连通的多信息源最大似然检测器,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规则树图下的正确检测概率。然后设计算法在规则树图,一般图以及实际图中进行多信息源检测的性能分析,并将单样本下多信息源推断拓展到多样本。结果显示我们提出的算法提供了良好的检测性能,而且多样本观测相比单样本,可以显著的提高检测性能。最后,我们研究了基于SI模型的多样本序贯检测下的信息源推断。不同于研究点一的多样本观测下的信息源推断,这里研究的多样本序贯观测考虑的网络中只有一个信息/谣言进行传播感染。我们在不同的时刻,先后对网络进行观测,分别得到序贯观测下的多个感染节点图。我们证明了多样本序贯观察相比最早的观测样本并不能帮助提高检测性能。这同时也揭示了要尽早进行信息源推断的必要性。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formation source inference problem based on SI model . In this paper , we have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 and SIS models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euristic algorithm based on SI model can improve the detection performance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euristic algorithm based on SI model can improve the detection performance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393.0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如花;税收信息与税收信息源[J];图书馆;1996年04期

2 杨则正;不同声信息源兼容的保证[J];管理科学文摘;1996年01期

3 李天铎;国际信息源计划[J];管理科学文摘;1998年11期

4 徐金铸;信息源及其分类研究[J];现代情报;2001年06期

5 李美志,宋明岩;年鉴信息源问题亟待解决[J];年鉴信息与研究;2003年02期

6 陈明;;“信息源”控制的新闻传播[J];山东视听;2004年03期

7 仲富兰;;“应急预案”与信息源管理[J];上海信息化;2006年02期

8 李珊;;信息源的发展及其对情报学的影响[J];情报探索;2006年07期

9 梁平;杨慕莲;陈红勤;;网络参考信息源评价主体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年05期

10 齐亚敏;包芳;;浅谈高职院校学生文献信息能力的培养[J];北方经济;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毛鸿琦;;图书馆——国民信息素质教育的基地[A];和谐社会中的图书馆建设与发展——陕西省图书馆学会第六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居玲英;黄玲;毛良玉;;高职高专医学生信息能力培养探析[A];2010广西图书馆学会年会暨第28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法;易大章;秦令淼;;从外军信息优势的竞争中寻求信息建设的突破[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胡虹;冯颖;;高校学报传播信息的类型及应用分析[A];第十二届2014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5 程品运;;对如何加快“兴农网”信息进村入户进程的思考[A];第三届湖北省科技论坛气象分论坛暨2005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5年

6 王玉华;王铭文;;Fuzzy信息源的信息量及关联信息[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选集[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冉一村;网络只能是信息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赵杰;专家:信息公开令媒体使命艰巨[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3 ;信息就在你指尖[N];甘肃经济日报;2000年

4 杨启鹏;网上发言请注明信息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5 环球时报 江雪晴;记者该不该保护信息源[N];中华新闻报;2006年

6 蒲哲;店长应该如何收集信息[N];中国商报;2012年

7 潘良时;纵横信息化战场的“通行证”[N];解放军报;2011年

8 熊常春;收购安全信息有感[N];经理日报;2007年

9 记者 王保平;电话信息业务蓬勃发展[N];人民邮电;2000年

10 杜克大学教授 马克·汉森 哈佛大学教授 大卫·罗德维克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刘禾 本杰明·李普曼 杨国斌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 托马斯·拉马雷 德克萨斯A&M大学教授 兰迪·克鲁福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 尹明华;第二十八届文化讲坛实录 (演讲篇)[N];解放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朝旭;信息传播网络中信息源推断问题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永鹏;现代种田人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俞臻;年轻网民利用博客获求信息的行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毛宇翔;隐性需要的信息源及挖掘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4 曹立;基于城市信息化的市民卡信息系统框架设计与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王恒;基于mashup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洪晓燕;信息集成中的动态信息源结合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4年

7 李祖雄;建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邓厚平;林产品商务Web信息源发现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9 房元平;面向信息集成应用的信息源适配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麦艺华;面向中文微博的社会网络分析及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921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14921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2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