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移动网络论文 >

智慧协同网络体系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1 04:21

  本文关键词: 未来互联网体系 智慧协同 资源适配 出处:《电子学报》2013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现有互联网具有"三重绑定"特征,即:服务的"资源和位置绑定"、网络的"控制和数据绑定"及"身份与位置绑定".这种网络体系与机制是相对"静态"和"僵化"的,在此基础上的演进与发展无法从根本上满足信息网络"高速"、"高效"、"海量"、"泛在"等通信需求,难以解决网络可扩展性、移动性、安全性等问题,更难以实现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节能等.本文创造性提出了以"三层"、"两域"为典型特征的智慧协同网络体系结构模型."三层"即:智慧服务层、资源适配层和网络组件层;"两域"即实体域和行为域.在"三层"、"两域"体系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智慧服务层、资源适配层和网络组件层的基本理论,以在有效解决网络可扩展性、移动性、安全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降低网络能耗等,显著提升用户体验.
[Abstract]:The existing Interne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iple binding", that is, "resource and location binding" of services, "control and data binding" and "identity and location binding" of network. This network system and mechanism is relatively "static" and "rigid". On this basis,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can not fundamentally meet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high-speed", "efficient", "massive", "ubiquitous" and other communication needs, difficult to solve network scalability, mobility, security and other issues.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realize the efficient utilization and energy saving of network resources. This paper creatively puts forward the intelligent cooperative network architecture model,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ree layers" and "two domains". Resource adaptation layer and network component layer, "two domains" namely entity domain and behavior domain. On the basis of "three layers" and "two domains" system model, the basic theories of intelligent service layer, resource adaptation layer and network component layer are established, respectively.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network scalability, mobility, security and other issues, greatly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of network resources, reduce network energy consumption,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user experience.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No.2013CB3291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61232017)
【分类号】:TP393.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宏科;苏伟;;新网络体系基础研究——一体化网络与普适服务[J];电子学报;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宁宁;周华春;张宏科;;一体化网络体系架构中一种新型接入机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2 林福宏;陈常嘉;杨冬;张宏科;;一体化网络的名字解析映射系统[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3 宋飞;高德云;张宏科;张思东;;新一代互联网中连接标识解析映射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4 郑丽娟;韩臻;徐曼;章睿;范通让;;一体化网络中可证明安全的三方认证协议[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5 邱峰;董平;张宏科;;一体化网络中支持寻呼的移动性管理机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6 周华春;袁晓芳;陈后金;;基于Click的身份与位置分离映射的实现[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7 唐建强;刘颖;万明;张宏科;;一体化标识网络中的用户身份认证协议[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8 余恩林;;略谈永春电视台全台一体化系统的构建[J];才智;2011年29期

9 李雪霞;郜帅;王利利;张宏科;;一种基于标识分离映射网络的子网移动性管理方案[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吴强;江华;符涛;;移动互联网Naming网络技术的发展[J];电信科学;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海f;基于一体化标识网络的多宿终端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宋飞;基于资源统筹的网络传输协议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杨欣;异构无线融合网络中统一标识关键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4 张建伟;身份与位置标识分离映射解析关键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5 李丹;多可达路径域间路由关键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6 李世勇;基于效用最优化的多路径网络资源分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7 延志伟;基于MIPv6/PMIPv6的移动性支持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林祥涛;上下文认知计算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9 吴恒奎;基于DHT的一体化网络标识映射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王娜;分级域间路由系统及其关键技术[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晓芳;可重构路由器构件描述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杨红杰;异构无线融合网络无冗余标识方案的设计与实现[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3 廉松海;基于Windows平台的向量网终端系统实现研究及驱动模块开发[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周彦伟;匿名通信系统若干理论及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任乐工;赤峰市下一代网络的规划设计及智能化电信业务优化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6 刘思;基于物理拓扑感知的Chord算法研究[D];郑州轻工业学院;2011年

7 盛守鹏;一体化网络的一种位置管理方案设计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8 王上;一体化网络接入交换路由器分离映射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9 周放;一体化网络中基于bonding的终端多家乡研究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10 谢耀杰;一种BGP多路径扩展机制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璇;龚向阳;程时端;;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3)[J];中兴通讯技术;2009年06期

2 曲丽君;;P4P:一种轻量级的网络体系结构[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年22期

3 张焕炯;徐前方;钟义信;;关于主动网络的体系和增值业务的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5年07期

4 龚岚;魏良秀;;浅谈单位局域网安全的一些设想[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年16期

5 任磊;;虚拟计算机网络组网与通信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年02期

6 徐其兴,余镇危;主动网络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计算机工程;2005年18期

7 张国清;TCP/IP的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机制[J];通信世界;1995年04期

8 魏建设,杨富印,王喜谊,赵莉;网络体系结构的标准化[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9 ;安全事大 咨询先行[J];每周电脑报;2001年18期

10 谢谦,徐彬;建立计算机网络课程开放实验平台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海军;张晓哲;龚正虎;李振宇;;面向多服务的新一代网络体系模型研究[A];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进展·2007——全国第18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曾华q,

本文编号:15503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15503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0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