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标识网络的未来互联网体系
本文选题:一体化网络 切入点:标识分离 出处:《电信科学》2013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现有信息网络的原创模式是相对"静态"和"僵化"的,网络不能自动感知服务的需求变化,网络资源无法按照需求动态适配,无法满足未来网络"高速"、"海量"、"泛在"、"绿色"的通信需求。要从根本上解决现有信息网络原始设计的严重弊端,必须创建全新的智慧型未来网络体系与机制,建立相应的基础理论体系。为此,一体化标识网络提出了"4种标识,3类映射"体系模型,突破了传统的一种网络支撑一种主要服务的原创模式。在其成功经验和丰硕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服务的"资源和位置分离"、网络的"控制和数据分离"及"身份与位置分离"思想,进一步提出了未来智慧型网络体系结构,在有效解决网络可扩展性、移动性、安全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实现了智慧型网络更高效、更优化、更节能等目标。
[Abstract]:The original mode of the existing information network is relatively "static" and "rigid". The network cannot automatically perceive the change of service demand, and the network resources can not adapt to the demand dynamically. Can not meet the future network "high-speed", "magnanimous", "ubiquitous", "green" communication needs.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serious drawbacks of the original design of the existing information network, we must create a new intelligent future network system and mechanism. The corresponding basic theory system is established. For this reason, an integrated marking network model of "four kinds of marking and three classes mapping" system is put forward. Breaking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network support of a major service of the original model. Based on its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fruitful results, Combined with the idea of "resource and location separation", "control and data separation" and "identity and location separation", the future intelligent network architecture is proposed, which can effectively solve network scalability and mobility. On the basis of security and other problems, the intelligent network is more efficient, more optimized, more energy efficient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
【分类号】:TP393.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宏科;苏伟;;新网络体系基础研究——一体化网络与普适服务[J];电子学报;2007年04期
2 董平;秦雅娟;张宏科;;支持普适服务的一体化网络研究[J];电子学报;2007年04期
3 杨冬;周华春;张宏科;;基于一体化网络的普适服务研究[J];电子学报;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宁宁;周华春;张宏科;;一体化网络体系架构中一种新型接入机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2 林福宏;陈常嘉;杨冬;张宏科;;一体化网络的名字解析映射系统[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3 宋飞;高德云;张宏科;张思东;;新一代互联网中连接标识解析映射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4 郑丽娟;韩臻;徐曼;章睿;范通让;;一体化网络中可证明安全的三方认证协议[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5 邱峰;董平;张宏科;;一体化网络中支持寻呼的移动性管理机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6 周华春;袁晓芳;陈后金;;基于Click的身份与位置分离映射的实现[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7 唐建强;刘颖;万明;张宏科;;一体化标识网络中的用户身份认证协议[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8 余恩林;;略谈永春电视台全台一体化系统的构建[J];才智;2011年29期
9 李雪霞;郜帅;王利利;张宏科;;一种基于标识分离映射网络的子网移动性管理方案[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吴强;江华;符涛;;移动互联网Naming网络技术的发展[J];电信科学;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海f;基于一体化标识网络的多宿终端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宋飞;基于资源统筹的网络传输协议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杨欣;异构无线融合网络中统一标识关键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4 张建伟;身份与位置标识分离映射解析关键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5 李丹;多可达路径域间路由关键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6 李世勇;基于效用最优化的多路径网络资源分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7 延志伟;基于MIPv6/PMIPv6的移动性支持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林祥涛;上下文认知计算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9 吴恒奎;基于DHT的一体化网络标识映射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王娜;分级域间路由系统及其关键技术[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晓芳;可重构路由器构件描述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杨红杰;异构无线融合网络无冗余标识方案的设计与实现[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3 刘二刚;异构无线融合网络中的标识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4 廉松海;基于Windows平台的向量网终端系统实现研究及驱动模块开发[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阮绍臣;基于身份与位置分离架构的主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6 周彦伟;匿名通信系统若干理论及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任乐工;赤峰市下一代网络的规划设计及智能化电信业务优化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8 刘思;基于物理拓扑感知的Chord算法研究[D];郑州轻工业学院;2011年
9 周城程;融合网络中一种终端切换方案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10 盛守鹏;一体化网络的一种位置管理方案设计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林涛;;未来互联网的承载网络[J];中兴通讯技术;2010年02期
2 何宝宏;;向未来互联网演进[J];中兴通讯技术;2011年01期
3 张建;刘永强;蒋林涛;;面向未来互联网构建灵活开放的创新平台[J];世界电信;2011年05期
4 何宝宏;;未来互联网技术路线日渐清晰[J];电信网技术;2011年11期
5 蒋林涛;;未来互联网若干问题研究[J];电信网技术;2012年04期
6 朱刚;侯乐青;;未来互联网命名与编址问题研究[J];电信网技术;2011年06期
7 龙炜;齐佳音;;基于情景规划的未来互联网应用分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8 杨鹏;李幼平;;二元互补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4年01期
9 唐浩;何宝宏;曹蓟光;;一种新型的未来互联网体系架构[J];现代电信科技;2006年10期
10 薛磊;杨柳倩;果实;朱朝旭;;四种新技术为未来互联网提速[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施广宇;范灵源;;面向内容的未来互联网架构研究综述[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2 程时端;;未来自管理互联网的结构和机制[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27:下一代网络及三网融合[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林军;未来互联网更聪明更智能[N];大众科技报;2008年
2 温顿·瑟夫:Google公司副总裁、首席互联网顾问、TCP/IP协议设计者;未来互联网:上天入地,无所不能[N];电脑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申屠青南;苗圩表示 未来互联网将提速但费用不增[N];中国证券报;2012年
4 洪黎明;怀进鹏:未来互联网将围绕大数据、云计算发展[N];人民邮电;2013年
5 本报记者 卜娜;中欧携手推进未来互联网实践[N];中国计算机报;2013年
6 记者 郭爽;英语或不再统治未来互联网世界[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7 本报记者 高辉 张彤;聚焦未来互联网[N];网络世界;2005年
8 ;联合国关注未来互联网监管问题[N];人民邮电;2005年
9 本报记者 魏静;GPU锁定未来互联网引擎[N];中国证券报;2013年
10 侯丽军 张小军;中欧将推进未来互联网和IPv6合作[N];人民邮电;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梁军学;未来互联网试验平台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2 宋绍义;未来互联网络资源负载均衡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彭悦;面向服务的未来互联网应用提供机制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896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1589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