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移动网络论文 >

基于重叠网的IPv6网络拓扑保护模型

发布时间:2018-04-01 22:24

  本文选题:IPv 切入点:结构保护 出处:《计算机科学》2013年06期


【摘要】:与IPv4不同,IPv6具有端到端通信、层次化地址结构等新特性,基于NAT掩蔽等手段的网络拓扑传统保护技术不再适用于IPv6环境。然而,现有的IPv6网络拓扑结构保护机制存在破坏端到端特性、难以适用网络层加密等问题。借鉴"隐真"和"示假"的军事思想,提出基于重叠网的IPv6网络结构保护模型。首先提出"重叠隐蔽网"的设计,即通过构建一个具有真实网络前缀的逻辑子网实现对网络真实结构的隐藏,然后给出重叠隐蔽网拓扑动态生成算法,以实现重叠隐蔽网的拓扑结构的动态变化。理论分析与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可有效隐蔽网络真实拓扑结构,并可通过虚假的拓扑结构欺骗攻击者,消耗其攻击资源。
[Abstract]:Unlike IPv4, IPv6 has some new features, such as end-to-end communication, hierarchical address structure and so on. Traditional network topology protec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NAT masking is no longer suitable for IPv6 environment. The existing IPv6 network topology protection mechanism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destroying end-to-end characteristics, it is difficult to apply network layer encryption and so on. The protection model of IPv6 network structure based on overlapped network is proposed. Firstly, the design of "overlapping covert network" is proposed, which is to hide the real structure of the network by constructing a logical subnet with real network prefix. Then, a dynamic topology generation algorithm is presented to realize the dynamic change of the top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overlapped covert network.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can effectively cover the real topology of the covert network. An attacker can be deceived by a false topology to consume its attack resources.
【作者单位】: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7CB307102)资助
【分类号】:TP393.0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柳;李振宇;张大方;谢高岗;;冗余最小化的IPv6拓扑发现方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于晓鹏;张岩;李永丽;李巍;;基于IPv6对等网技术的资源共享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年03期

2 许殊玮;盛涛;胡大海;黄晓晨;;IPv6拓扑发现的研究[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2年03期

3 曾满江;;一种面向IPv6的网络拓扑发现系统的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年07期

4 晏弼成;宋云;莫天虎;;一种IPv4/v6网络拓扑发现新算法[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5 刘振山;王清贤;罗军勇;;一种优化IPv6源路由拓扑探测的方法[J];计算机科学;2008年10期

6 曾彬;张大方;黎文伟;谢高岗;张广兴;;面向网络行为特征分析的网络监测系统设计及实现[J];计算机科学;2009年01期

7 乔宏;张大方;曾彬;李明伟;韩健;;基于改进DoubleTree算法的网络拓扑发现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0年04期

8 董守玲;李佳;张凌;;基于距离的IPv6校园网拓扑发现整合算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曾彬;基于主动测试的网络性能监测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朱明明;基于IPv6的路由器级拓扑发现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2 张铮;IPv4&IPv6共存网络拓扑发现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谭启忠;面向大规模IP网络的路由器级拓扑发现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朱可;IPv6网络拓扑发现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5 马力明;IPv6拓扑发现研究及网管系统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李巍;面向IPv6对等网技术的网络资源共享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陈臻;基于IPv6和IPv4双协议融合的多出口校园网研究与实现[D];中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宫晨;郎昕培;陈英;沈曾伟;;IPv6骨干网络的拓扑发现[J];计算机科学;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虎;新一代Internet协议——IPv6[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6年06期

2 Mark Miller ,王澜;用新IP解决自己的问题[J];今日电子;1997年04期

3 乐德广,刘年生,吕迎阳,郭东辉;基于LINUX系统的IPv6网络安装与调试[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4 陈彦,卢朝晖,傅光轩;基于多种操作系统构建IPv6试验网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3年20期

5 Robert M.Muchsel;IPv6嵌入式网络[J];电子产品世界;2003年07期

6 李昕旭,李宝春;IPv6互联网协议浅析[J];铁路计算机应用;2003年06期

7 周强;下一代的互联网协议——IPv6[J];中国数据通信;2003年09期

8 刘桂江;基于Windows 2000的IPv6实验网的组建[J];皖西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杜根远,邱颖豫;基于隧道技术的IPv6迁移策略[J];中国有线电视;2004年01期

10 陈祥章;新一代因特网协议IPv6的研究与迁移技术[J];微机发展;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解冲锋;孙琼;赵慧玲;;从互联网的架构演进看IPv6的发展[A];下一代互联网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云勇;张智江;刘韵洁;;IPv6网络技术研究[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陈雁;刘乃琦;张可;;使用互联网交换架构实现IPv6路由器[A];’2004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夏士雄;常征;;基于IPv6的家庭网络[A];开创新世纪的通信技术——第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杜娥;;对IPv6技术发展的思考[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晓栋;;门户网站眼中的IPv6[A];下一代互联网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茜;陈运清;毛东锋;;基于IPv6网络的组播技术部署和过渡[A];下一代互联网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康志钢;;IPv6网络过渡模型标准化进展[A];下一代互联网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宇;马志强;;浅析网络应用的IPv6改造方案[A];下一代互联网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长庆;马严;;IPv6网络入侵检测中旁路阻止攻击的方法研究[A];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讨会’2004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IPv6:为运营商带来巨大潜在商业价值[N];人民邮电;2003年

2 ;IPv6[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计育;IPv6:并不遥远的未来青[N];中国电子报;2002年

4 高;网捷网络 打通IPv6关节[N];计算机世界;2003年

5 阚志刚;IPv6走向应用[N];计算机世界;2003年

6 陆林;不要错失IPv6[N];计算机世界;2004年

7 周建平;为什么要升级到IPv6[N];通信产业报;2002年

8 崔建业 王婉姝;IPv6离咱还有多远[N];网络世界;2002年

9 海 丽;IPv6深追究[N];网络世界;2002年

10 北方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张宏科;IPv6给中国机遇[N];网络世界;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政;基于服务质量的重叠网路由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2 徐延贵;IPv6中网络蠕虫的传播与检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年生;神经网络混沌加密算法及其在下一代互联网安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4 王振兴;NGI高性能路由器转发处理算法与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5 代战锋;基于IPv6的P2P网络访问控制模型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6 谭明锋;域间路由协议BGP-4健壮性测试技术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7 邱全杰;基于IPv6的校园网技术升级及性能测量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8 熊继平;对等网络中路由机制及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9 周治国;任播技术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田军;IPv6协议一致性测试研究及测试系统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迎;基于Linux下的IPv4/IPv6透明网关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郭奇;基于移动IPv6的多级安全网络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金城;基于ARM的精简IPv6协议栈的研究与设计[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4 兰振平;基于Linux平台的IPSee-VPN在IPv6协议中的研究与实现[D];兰州理工大学;2004年

5 姚恒伟;基于动态分组状态的IPv6 QoS控制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黄锴;IPV6下的网络流量监测[D];南昌大学;2005年

7 肖e,

本文编号:16975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16975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a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