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蚁群DTN拥塞路由控制策略
本文选题:蚁群算法 切入点:路由机制 出处:《控制工程》2017年08期
【摘要】:对于地理位置偏远地区的网络通信存在的较严重的网络堵塞,导致信息数据传输过程中成功率偏低的问题,综合节点在网络中移动的位置性特征,利用蚁群算法设计改进形式的延迟中断容忍网系统(DTN),并基于其设计路由的拥塞控制协议。利用蚁群算法中用到的因子参数,对相同的源与目标节点间执行数次的数据传输与交流,沿数据的传输路径,得到不同系统节点跳数中转平均值,以实现对系统节点中转过程进行评估;然后,基于蚁群算法的启发参量,对系统节点中转评估值同剩余存储容量进行关联,形成中转系统节点评价系数,选用最大评价系数系统节点进行任务中转。仿真数据表明,所设计方法与类似算法相比,约提高17%的拥塞传输效率和14%的传输数据成功率。
[Abstract]:For the problem of low success rate in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and data transmission due to the serious network congestion in the remote areas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the 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odes moving in the network are synthesized.Ant colony algorithm is used to design an improved delay interrupt tolerance network (DTNN) system, and a congestion control protocol based on it is designed.Using the factor parameters used in ant colony algorithm, data transmission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ame source and target nodes are performed several times, and the average number of hops of different system nodes is obtained alo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the data.Then, based on the heuristic parameters of ant colony algorithm, the system node transfer evaluation valu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residual storage capacity, and the evalu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system node is formed.The maximum evaluation coefficient system node is selected for task transfer.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improve the congestion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by about 17% and the data transmission success rate by 14% compared with similar algorithms.
【作者单位】: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
【分类号】:TP18;TP393.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雄凯,刘辉,王蔚;TCP拥塞控制技术及探讨[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1年03期
2 章淼,吴建平,林闯;互联网端到端拥塞控制研究综述[J];软件学报;2002年03期
3 沈伟,冯瑞,邵惠鹤;一种新的基于显式速率反馈的TCP拥塞控制方法[J];计算机工程;2003年02期
4 包骏杰,王刚,李波;TCP拥塞控制综述[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5 代丽娴;TCP拥塞控制及其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5年09期
6 宁相军;桂志波;;以端节点为中心的TCP拥塞控制研究[J];现代计算机;2006年02期
7 潘矜矜;杨小劲;;TCP拥塞控制方法的探讨[J];福建电脑;2006年08期
8 樊茂;许中华;;TCP拥塞控制及其流量微分方程模型研究[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刘拥民;;TCP拥塞控制技术初探[J];信息技术;2007年01期
10 杨金山;李海颖;;拥塞控制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J];邢台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海;朱磊;;应用控制理论对TCP拥塞控制进行建模分析[A];2006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金镝;王晓川;金士尧;;基于模糊理论的网络系统拥塞控制研究[A];第一届建立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5)论文集[C];2005年
3 袁国方;杨贵斌;梁策;;不同仿真环境下TCP拥塞控制特性研究[A];虚拟运营与云计算——第十八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4 杨洪勇;张福增;张嗣瀛;;互联网的自适应拥塞控制主对偶算法[A];2006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陈元琰;胡江伟;罗晓曙;苏聪;;基于最优化流控的TCP拥塞控制改进算法MReno[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舒;徐鉴;;两时滞诱发的Internet拥塞控制模型的复杂非线性动力学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7 石志强;;下一代互联网中拥塞控制的研究[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27:下一代网络及三网融合[C];2009年
8 钟伯成;沈亦军;;Internet拥塞控制协议的稳定性[A];2005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杨俊平;裴利军;慕小武;王瑞民;;互联网TCP-RED拥塞控制系统的动力学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化存卿;任德盛;;基于TCP/IP网络的联合拥塞控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N];人民邮电;2000年
2 聂荣 雷振明;NGN传输协议的研究[N];人民邮电;2003年
3 清华大学 程鹏 林闯 戴琼海 吴秋峰;组播中的拥塞控制[N];计算机世界;2001年
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刘英智;基于公式的拥塞控制机制[N];计算机世界;2001年
5 林闯 罗万明;TCP 基于窗口的端到端的拥塞控制机制[N];计算机世界;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大为;互联网拥塞控制系统动力学行为分析及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罗万明;支持服务质量QoS的拥塞控制及其机制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1年
3 詹振球;互联网拥塞控制系统稳定性及非线性动力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刘玉良;互联网拥塞控制系统的非线性稳定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5 赵永祥;端到端拥塞控制的强制实施及多流控制器[D];北方交通大学;2001年
6 杨晓萍;TCP拥塞控制和区分服务队列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刘拥民;下一代Internet拥塞控制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章淼;互联网端到端拥塞控制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9 叶晓国;基于主动网络的多播拥塞控制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10 彭立宏;高速网络显式拥塞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铁;基于FAST TCP拥塞控制分析与改进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斌;SCPS-TP协议中拥塞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唐琳;内容中心网络拥塞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马金金;基于速率的网络拥塞控制协议若干技术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5 马翔宇;基于多路径TCP拥塞控制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张云灿;POF-CCN中的实时媒体传输与拥塞控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7 张悦;移动容迟网络中基于能量约束的拥塞控制平衡策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8 熊晨霖;Semi-TCP在海洋互联网中的应用仿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9 姚剑鹏;新型互联网传输控制协议拥塞控制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10 祁彦;延迟容忍网络的拥塞控制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107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1710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