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嗅觉:不再是异想天开
19世纪时,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这位集解剖学医生、绅士派诗人和哈佛教授等多重光环于一身的学者——曾阐述过这样一个观点:“相较其他途径,嗅觉对于唤起人们的记忆、想象、怀旧情愫和情感纽带......效率是最高的。”
当这个著名的论断与今日互联网世界结合起来,会否成为“电子气味技术”的缘起? 如果赋予网页气味,那闻起来该会是怎样?
事实上,试图将气味信息带入互联网体验一直是科学界和营销界在努力达到的境界。在本世纪初,日本有一家名为“DigiScents”的公司曾宣称将实现“携带香氛的Email传输”,通过一款iSmell的连接个人电脑的味觉合成器完成,遗憾的是iSmell产品后来未能成功面市。但该次流产并未让日本同行心灰意冷:不久后的2005年,NTT通信公司推出Aromageurs气味合成器(它实际是一个与电脑连接的香氛下载器),供影院或者家庭安装——它能使影视与广播节目播出时能够根据特定的情境而释放不同的味道。
这不由使人想起,早在上世纪的1965年,BBC在愚人节的当天请一位演员在“Smell-O-Vision”节目中扮演科学家教授,表示能够将气味分解成分子结构并通过电视屏幕传递给观众,后来居然还真有人打电话到BBC称自己闻到了那些味道!
无独有偶,2013年的愚人节,谷歌公司也精心设计了一个关于电子嗅觉技术突破的恶搞剧——时至今日你依然可以在网上找到它——称一款名为“谷歌灵鼻子”(Google Nose)的产品能够让用户在线搜索并闻到各种气味,谷歌甚至连计量单位都有模有样地标注好了——“所有信息都集成在一个1500万气味字节的数据库中”.....当然,事后这则爆炒新闻被证实是谷歌公司的愚人节玩笑而已。
不过,据最近的《金融时报》报道,2014年传来的互联网嗅觉传输领域的几则突破性的新闻,显然不再是哗众取宠之为,而是在追求一个可持续的、有倍增效应的商业模式。
首先是以色列发明家阿莫斯·波拉特(Amos Porat),由他领衔的公司Scent2You倾力开发了一个香氛传输系统,,而且号称是目前市面上唯一能够用APP来控制(气味分配和扩散)的智能系统,并且小巧便携,能广泛应用于平板电脑、电子玩具等其他设备中;用户可通过Wifi、蓝牙、甚至USB等来实现它与个人电子设备之间的连通。据悉,这套系统有多个领域的应用潜能,包括儿童玩具、烹饪培训、互联网社交,等等。
相比其他供应商通常用酒精和精油来调制源气味的作法不同,Scent2You公司声称其源气味材料都是经过美国食品药监局的认可、不含酒精成分、无致敏性的生态友好型材料(具体材料信息属于商业机密)。目前公司已获得数个天使投资的资金注入,并且有不少顶尖的儿童玩具制造商向其伸出橄榄枝,寻求技术合作。
“嗅觉——当然也包括味觉,注定会成为下一个通过互联网交流的重要媒介,”伦敦城市大学普适计算学教授阿德里安·切尔克(Adrian Cheok)也是一位电子嗅觉技术产业化的超级拥趸。
这位42岁澳大利亚人以电气工程师出身,致力于“将人类五感沟通方式之间相互打通”。当然,他本身即具备非常灵敏的商业嗅觉——其带领的研发团队研制出的首款智能手机气味产品Scentee选择素来对新奇电子产品热衷的日本市场先行试水,结果问世第一个月就获得销售量破万的旗开得胜之局。而远在美国的卡夫食品公司亦对之表示青睐,有意在其子公司奥斯卡美亚(Oscar Meyer,主打培根类食品)的营销环节中应用到Scentee技术;——如何制造第一波人气?卡夫公司为此特别企划了一场程序员大赛:参赛者只要能写出“能将手机闹钟设为刚煎熟的培根香味”的漂亮程序,前1000名选手就能获得Scentee产品作为奖励!
切尔克嗅觉技术的实验合作伙伴可谓很“跨界”。既有西班牙北部著名餐厅Mugaritz——因为切尔克认为由他的雇主(伦敦城市大学)“作为气味的发出地没有什么公信力”,于是他选取这家著名餐厅作为合作伙伴;而对于后者而言,毋庸置疑,将其出产的气味信息通过互联网传输与扩散,引发极大的口碑传播效应,对一家餐馆品牌而言亦可谓是营销创举。还有法国一所专攻“情绪感知”科学的实验室最新也加入了切尔克团队的合作队伍。当然,还有TED,在TED论坛上切尔克发表了惊艳四座的精彩演讲,顺势也将Scentee人气推向高潮。
切尔克透露,其领导的团队已开始着手攻坚嗅觉传播技术的下一阶段开发——将气味信息从部分模拟化升级为完全数字化。如果说,第一代产品Scentee的运作是基于化学技术实现——它的机理有点类似一个连接iPhone 5的烟斗,一旦接收到文本或铃声信号即触发一些特定气味;每次只能产出一个味道,这本身就意味着收件人务必保证其‘嗅觉墨盒’已正确安装在位......——而切尔克教授所展望的下一代产品,则可以一次产出多达10种气味的组合,它或许使得技术的瓶颈变为:超越化学物质带来的生理刺激感(而产生嗅觉)、而以电磁信号取而代之地来模拟嗅觉(或味觉)。这将是一道科学难题,因为研究者可能要重走一遍“为声音信息而开发出MP3文件格式”的艰难历程......
但正如《金融时报》对切尔克的研究加以评论时所说,这批科学家从事的其实就是“聪明人事竟成”的事业,因为他们追求的产品与用户基本情感、交流欲望高度契合,也是对人类所有重要情感的全新解读;这一点本身就是对冲其研发风险的不二法门。即使产品本身达到杀手级应用的境界还尚需时日,但是以互联网嗅觉技术已开始展露的明丽光芒,无不让人感受到某种美好新生事物蓬勃生长的强大活力。
来源:《IT经理世界 》杂志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经管之家立场
本文编号:173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17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