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安全的权力建构
本文选题:网络空间 + 网络安全 ; 参考:《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习主席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随着科技发展,网络空间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网络空间安全备受瞩目。网络空间作为一个全新的人造技术域,在其建构过程中既有来自物理域的技术支持,又有来自认知域的观念支撑,因而,网络空间安全应综合考虑网络空间的物理域和认知域,具体可以分为网络基础安全,网络空间行为有序以及网络空间利益分配合理三重含义。要保证网络空间安全,除了从技术上加强网络空间的物理安全外,还需要通过认知域的观念建构,来塑造有利于网络空间安全的权力结构。现实建构主义承认真实世界的存在,同时强调观念对社会结构的建构作用,与网络空间天生具有契合性。从现实建构主义出发,对网络空间社会结构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现实建构主义提供了四种权力形式。然而在网络空间联系频繁的条件下,这四种形式显得过于繁杂,不利于有效把握网络空间权力结构。借助建构主义创始人之一亚历山大·温特对认同过程划分的三个层次:强制、利我以及合法性,通过网络空间行为体对身份的认知,可以将网络空间中的权力分为影响行为体思维模式的程序性权力、威胁进行惩罚的结构性权力和引诱合作获利的资源性权力。当前网络空间中三种权力的分布虽然暂时基本保证了网络空间的稳定,但并未建构出一个有利于网络空间长期发展和安全的权力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前网络权力结构所积累的弊端和隐患将逐渐显现,给网络安全带来威胁。美国作为网络空间的创造者、主要行为体以及主要受益者,有能力也有责任为建构网络空间安全状态提供支持,然而美国一味追求美国自身网络空间绝对安全、攫取网络空间利益、宣扬美国价值观,为网络空间安全的权力建构带来负面影响。美国应承担起与其能力相应的国际责任,努力增强网络空间互信、推动国际合作、共同治理、消除贫富差距、促进网络空间的繁荣与稳定。
[Abstract]:Xi pointed out that without network security, there would be no national security, and without information, there would be no modernizat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yberspac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modern civilization.As a new artificial technology domain, cyberspace has both the technical support from the physical domain and the conceptual support from the cognitive domain in the process of its construction. Therefore, the cyberspace security should consider the physical and cognitive domains of cyberspace comprehensively.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meanings: basic security of network, orderly behavior of cyberspace and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interests in cyberspace.In order to ensure cyberspace security, in addition to strengthening the physical security of cyberspace technically,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shape the power structure in favor of cyberspace security through the concept construction of cognitive domain.Reality constructivism recognizes the existence of the real world and emphasiz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by ideas is naturally compatible with cyberspace.It is realistic and feasible to study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yber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alistic constructivism.Realistic constructivism provides four forms of power.Howeve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frequent connection in cyberspace, these four forms are too complicated and unfavorable to effectively grasp the power structure of cyberspace.With the help of Alexander Winter, one of the founders of constructivism, who divides the identification process into three levels: compulsion, self-interest and legitimacy, identity is recognized by cyberspace actors.The power in cyberspace can be divided into procedural power which influences the thinking mode of actors, structural power to threaten punishment and resource power to induce cooperation and profit.Although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kinds of power in the current cyberspace has basically guaranteed the stability of the cyberspace, it has not constructed a power structure that is conducive to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and security of the cyberspace.The disadvantages and hidden dangers accumulated by the current network power structure will gradually appear and threaten the network security.As the creator of cyberspace, the main actors and the main beneficiaries, the United States has the a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 to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yberspace security. However, the United States pursues the absolute security of its own cyberspace.Seizing the interests of cyberspace, propagating American values and bringing negative influence to the power construction of cyberspace security.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shoulder the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 corresponding to its capabilities, strive to strengthen mutual trust in cyberspace, promot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jointly govern, eliminate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and promote the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of cyberspace.
【学位授予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30;TP393.0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联合;;从“平民行为体”到“战略行为体”——冷战后丹麦外交与安全政策评析[J];国际论坛;2006年01期
2 库尔特·韦兰德;范蕾;;拉丁美洲的制度变革:外部模式及其不可预见的后果[J];拉丁美洲研究;2012年02期
3 乌戈·马太;劳拉·纳德;苟海莹;;《西方的掠夺——当法治非法时》[J];出版参考;2012年28期
4 李少军;;论“主体间世界”[J];国际观察;2010年05期
5 高尚涛;个人行为体与国际体系分析[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08期
6 李少军;;怎样认识国际体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06期
7 李细兰;;21世纪初期国际体系展望[J];学习月刊;2009年14期
8 乔利恩·豪沃思;黄海涛;;作为全球行为体的欧盟:争取全球大协议的大战略[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9 钟飞腾;;社会行为体与政策偏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微观基础[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04期
10 王公龙;;国际体系的稳定、变革与中国的和平发展[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闫健;关于信任的研究[N];学习时报;2006年
2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执行所长、研究员 叶江;欧盟:实现一体化“雄心”很累[N];文汇报;2012年
3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学者 王猛;中国应建多层次有弹性的中东外交机制[N];东方早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褚国飞;季北慈:软实力需结合多重因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约瑟夫·奈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 徐庆超 译;软实力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发挥了更大的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学者 王猛;中国应战术“放权” 建多层次有弹性的中东外交机制[N];东方早报;2014年
7 张剑荆;国际体系的变革与中国的选择[N];学习时报;2009年
8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 沈逸;以治理求安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潘世伟;民间组织———社会公共事务中的重要行为体[N];中国社会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宋国友;国家冲突阴影下的贸易增长:一种社会—国家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2 王猛;中国参与中东[D];西北大学;2006年
3 王苹;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区域治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方晓;欧盟规范性外交对中东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季玲;情感、身份确认与社会身份的再生产[D];外交学院;2011年
6 母耕源;外交沟通理论与实践初探[D];外交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楠;联盟凝聚力的政治心理学探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黄长云;网络空间安全的权力建构[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3 张少锋;认知‘自我’与‘他者’:东亚认同的演化与建构[D];青岛大学;2012年
4 郝军学;初探外交能力与中国外交[D];外交学院;2007年
5 王苹;论全球治理行为体及其互动关系[D];吉林大学;2006年
6 刘英;论跨国政治[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7 杨一;沟通行为体、国内制度变迁与国际制度准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舟;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本体性政治状态与治理[D];河南大学;2006年
9 王铸成;亚洲冷战是否不可避免?[D];复旦大学;2012年
10 杨建平;布莱尔主义外交思想的理论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本文编号:17582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1758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