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移动网络论文 >

面向网络加速的传输控制优化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30 18:27

  本文选题:高带宽时延和有损网络 + 数据中心网络 ; 参考:《浙江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高速、无线和数据中心网络的普及,使针对互联网络的现有传输控制机制面临效率和公平性问题。此外,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其遭受大量的攻击威胁,特别是面向传输控制协议(TCP)的低速率拒绝服务攻击。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先从路由器的队列管理出发,研究增强的主动队列管理算法以抵抗面向TCP的拒绝服务攻击,同时设计了近似公平的队列管理机制;围绕高带宽时延积(Bandwidth Delay Product, BDP)网络和有损网络中TCP的公平性和传输效率问题,本文设计融合网络拥塞度的自适应TCP协议,并且增强了应用于背景流传输的低优先级传输协议。此外,本文融合网络负载因子和流速率因子,提出面向高BDP网络的速率抑制的自适应异步反馈传输协议。数据中心网络方面,针对业务的服务质量保证和TCP Incast问题(即数据中心多对一的传输方式导致的吞吐量崩塌),构建了动态优先级编码和调度的传输框架。概况起来,本文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设计了抗攻击和近似公平的路由器主动队列管理算法。在开放互联网络环境中,攻击事件频发,而低速率拒绝服务攻击则对TCP性能造成了极大影响,甚至导致网络崩溃。在流信任建模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抗攻击的随机早期检测(RED)增强算法。此外,基于流采样模型和改进的最近最久未使用(LRU)的缓存管理策略,设计了低复杂性的近似公平的主动队列管理(Active Queue Management, AQM)算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以上算法可有效增强TCP协议的传输性能。(2)设计了融合网络负载和流速率因子的异步反馈传输协议。在显式反馈传输协议方面,负载感知协议以其较优的性能和简单且可部署受到广泛关注。但已有研究表明,其存在收敛速度上的不足,需进一步探讨。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异步反馈的设想(高负载时根据流的速率因子确定反馈),以保证协议能快速收敛到高链路利用率,同时提升协议的不同流之间收敛于公平的速度。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协议相比已有研究在效率和公平的收敛速度方面有较好性能。(3)设计了自适应虚拟并行传输协议。在高BDP和有损网络中,传统TCP协议的加性增和乘性减小的不足,以及对链路丢包率的高要求,使其面临传输效率低的问题。在利用显式拥塞通知(ECN)估计网络拥塞度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自适应虚拟并行的传输协议,利用估计的拥塞度动态调整虚拟并行度,以提升数据传输的效率并维持TCP友好性。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在高BDP和有损网络中实现较优的吞吐量性能,同时维持与标准TCP流的公平性。(4)设计和实现了自适应的低优先级背景流传输协议。对于部分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应用,如自动备份、软件更新和P2P应用等,由于它们可忍受更长的完成时间,使得以往公平的尽力而为的资源共享方式不再是其主要目标。因此,低优先级的传输控制协议受到关注和研究。然而,过于保守的拥塞窗口调整策略(如LEDBAT中的线性增长)使得已有低优先级协议在高BDP和有损网络上面临效率不高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本文在LEDBAT协议的基础上,利用前向的单向排队时延测量网络的拥塞程度,进而自适应调整拥塞窗口更新的激进性,以达到提升效率和维持低优先级特性的目标。此外,融合非拥塞丢失检测机制,使协议能应用于有损网络环境(如无线网络)。仿真实验和实测结果均表明,该协议能获得较优的链路利用率并维持低优先级传输特性。(5)设计了快速和高效的数据中心网络传输框架。数据中心多对一的网络结构使其数据传输存在TCP Incast问题,严重影响业务质量。已有研究提出修改端主机协议、交换机调度和融合机制等加以改善,但仍存在不足。考虑到流的大小和服务时间的限制,本文提出端主机协议和交换机调度相结合的传输框架。在该框架中,端主机根据流的大小和服务时间限制计算流的优先级,以合理调整拥塞窗口;交换机则根据流的优先级执行加权轮询的调度算法,以尽可能保证优先级高的流的传输,同时优先级低的流不被“饿死”。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框架能有效降低服务时间限制的流的过期率,同时改善Incast造成的吞吐量崩溃问题。
[Abstract]:High speed , wireless and data center networks are widely us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in the existing transmission control mechanisms for the Internet . In addition , the openness of the Internet makes it suffer a lot of attack threats , especially the low rate denial of service attack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 TCP ) .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nhanced active queue management algorithm from the queue management of the router to resist the TCP - oriented denial - of - service attack , and at the same time , designs an approximately fair queue management mechanism .
In this paper , we design a self - adaptive feedback transmission protocol for dynamic priority coding and scheduling . In this paper , we design an adaptive virtual parallel transfer protocol . In this paper , we design an adaptive virtual parallel transfer protocol based on the flow sampling model and the improved cache management strategy . ( 4 ) The adaptive low priority background streaming protocol i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 For some applications such as automatic backup , software update and P2P application for some applications such as automatic backup , software update and P2P application , this paper makes use of forward one - way queuing delay to measure the congestion degree of network .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amework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expiration rate of the flow with limited service time and improve the problem of throughput collapse caused by Incast .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393.0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飞;许晓鸣;孙海荣;;高速网的传输协议的研究与进展[J];计算机与网络;1998年05期

2 ;协议[J];电子科技文摘;2002年08期

3 ;协议[J];电子科技文摘;2006年04期

4 王惠斌;马明山;常青美;祝跃飞;;一种新的安全协议设计方法[J];河南科学;2008年03期

5 王芷玲;张玉清;杨波;;公平交换协议设计原则[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04期

6 秦静;李丽;李宝;;高效率的非交互OT_n~k协议及其应用[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7 顾翔;张臻;邱建林;;无线安全协议设计方法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1年09期

8 苏晓萍,宋玉蓉;邻机发现协议的原理与应用[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9 刘政,赵保华,屈玉贵;一种描述安全协议的形式化规范语言[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4年07期

10 王娜;王亚弟;汪斌强;;一种模块化的安全协议设计方法[J];计算机工程;2006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邹建国;修威;;空间无线链路的TCP协议加速和优化研究[A];2007'仪表,自动化及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吴中贤;周江;王文鼐;;P2P-SIP协议设计与实现[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3 陈伟;;煤炭产量远程监测传输协议的实现[A];第18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王仲文;;网络医疗通信协议设计[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二次医学影像设备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路兴;易真真;;适合WLAN网络的新协作MAC协议[A];2009年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论文集[C];2009年

6 张筠;李颖;;Ad Hoc网络中的MAC协议综述[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网捷网络公司 沈之千;802.17和城域环网协议[N];网络世界;2002年

2 四川 杨叶珍;常用红外遥控信号传输协议详解(一)[N];电子报;2006年

3 肖北庚;动态演进 协议适用范围持续扩展[N];政府采购信息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先亮;面向网络加速的传输控制优化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陈志德;不经意传输协议[D];复旦大学;2005年

3 李骐;下一代无线互联网构架下的传输协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何进;基于FLUTE协议的移动互联网高效传输问题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谢海波;无线分组网络中MAC层协议的分析与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6 宋振峰;基于协作的无线网络MAC层协议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7 陈德富;无线传感器网络自适应MAC协议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8 单杭冠;无线协作传输系统的资源分配与协议设计[D];复旦大学;2009年

9 张建辉;节点势能导向多下一跳路由协议研究与性能评价[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10 刘雪峰;隐私安全协议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善朴;瘦终端协议HSVD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李超;基于CRDA协议的野战局域网设计与仿真[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董磊;基于Ad Hoc网络的MAC层协议的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孙文;HINOC2.0 MAC协议仿真平台优化设计及性能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周相伟;济宁网通IPv6协议过渡方案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6 罗闹;用于统一通信的XMPP协议扩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许辰铭;有限理性建模与仿真的研究及其在秘密共享协议设计中的应用[D];云南大学;2013年

8 赵铮;IEEE802.15.4 MAC协议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9 王莉;高精度网络定时传输协议的研究与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10 蒋良骏;基于S-MAC协议能量有效性的改进[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256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18256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d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