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移动网络论文 >

面向内容网络移动性管理及移动缓存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6 18:33

  本文选题:面向内容网络 + 层次移动性管理 ; 参考:《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各种新型设备和应用的广泛普及,互联网的规模不断扩大,网络流量呈爆炸式增长,互联网由主机到主机的包分发模式急需转变为支持数据、内容和用户的多样化模式。面向内容网络以内容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基于内容名字寻址,实现内容信息的快速分发和获取。然而,面向内容网络仍面临普适支持性差、泛在移动的内容管理和寻址缺陷、路由可扩展性差、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为此,本文围绕面向内容网络的移动性问题,针对基于内容命名的移动性管理、子网移动性支持、基于内容名字收敛的分布式管控,以及移动关注的缓存技术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为了提供适应面向内容网络基于内容命名的移动性管理,支持移动网络基于内容名字的路由寻址功能,本文提出了基于内容位置区域管理的层次移动性机制。根据节点的移动范围及网络实体对移动节点切换管理的功能不同,将网络按照层次进行划分,各层次域间协调移动节点执行切换时的内容名字和位置信息间的绑定关系。基于面向内容网络的数据结构,设计了本地缓存列表和全局缓存列表两种数据结构,用以管理移动节点域内、域间切换的内容名字和位置信息,同时保证有效的路由收敛。定义了信令传输开销及不同数学分布下位置更新开销的解析公式。通过数学模型评价了影响切换开销的主要因素,并给出了最佳配置域范围。通过在ndnSIM仿真平台上搭建实验环境,对基于内容位置区域管理的层次移动性机制和现有移动性支持方案的切换性能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该机制有效地提升了移动节点域内、域间切换性能,并且带来了较小的切换时延和切换开销。2.为了提供面向内容网络对于特殊网络环境下的子网移动性支持,本文提出了基于层次移动性架构的子网移动支持机制。建立子网移动模型,通过部署具有两种类型接口的移动路由器,保证子网移动过程的通信连续性。在分析移动路由器执行切换次序对切换性能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移动子网控制器接入点选择策略、移动路由器状态选择及转发策略、移动路由器和接入路由器优选策略,以及移动路由器信道扫描设定原则。本文通过数学模型分析了基于层次移动性架构的子网移动支持机制的域内切换性能,定义了中断间隔时间概率解析表达式,评价了影响域内切换性能的主要因素,并给出了域间切换的子网移动方案。同时,本文通过仿真实验分析了域内、域间切换过程的切换时延。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层.次移动性架构的子网移动支持机制带来的切换时延较低,且域内切换的性能最佳,在执行多次连续切换时仍可保持稳定的切换状态。3.为了减小基于路由原理实现的内容前缀聚合给节点的移动带来切换开销和时延,以及解决现有集中式移动性管理存在可扩展性差、数据传输与信令控制集中于单一节点、非优化路由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控制与数据分离的分布式移动性管理。该机制设计了位置绑定列表,实现了内容名字与位置的分离,并扩展请求消息格式以支持切换过程中的信令交互。数据传输选择最优路径而不必经由集中管控服务器,节省了大量的数据传输开销;分布式移动性管理将位置更新与数据传输分离,减轻了核心网集中管控服务器的负担。本文利用数学模型分析了基于控制与数据分离的分布式移动性管理的性能,还原了现有集中式移动性支持方案,定义了切换时延和切换开销的解析表达式,并进行多种方案的比较分析,同时评价了影响切换开销和切换时延的主要影响因素。性能分析结果显示,基于控制与数据分离的分布式移动性管理的切换开销小于集中式移动性支持方案,切换性能较优。4.为了打破面向内容网络的缓存机制针对固定用户设计的弊端,以及分析用户的移动行为对网络资源分配及内容获取方式的改变。本文基于汇聚节点移动性支持方案,提出了一种基于内容流行度的移动缓存机制,根据请求内容的流行度,通过小范围泛洪就近获取方式,或者通过基于汇聚节点的内容获取方式,使得用户在移动过程中可以有效获取内容,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本文给出了一种多项式时间启发式解决方案证明所提机制的可行性,采用动态随机节点移动模型和基于内容流行度的请求内容模型,通过仿真实验与基于汇聚节点移动支持方案在平均累积开销和平均切换时延方面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内容流行度的移动缓存机制可以节省较大的传输开销和切换时延,实现了资源的就近获取,提高了网络资源利用率。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the widespread popularity of various new types of equipment and applications , the scale of the Internet is expanding , the network traffic is exploding .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distributed mobility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control and data separation , and solves the problems of poor scalability , data transmission and signaling control in the existing centralized mobility management , and solves the problems of poor scalability , non - optimized routing and the like of the existing centralized mobility management .
In this paper , the performance of distributed mobility management based on control and data separation is analyzed by distributed mobility management . The performance of distributed mobility management based on control and data separation is analyzed .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39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梅;胡晓;房雅丁;宋俊德;;分级移动IPv6中一种新的鲁棒移动性管理方案[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2 郑大伟;高锦春;唐碧华;刘元安;;基于网络的局域性移动性管理研究[J];电子测量技术;2008年07期

3 沈晓玲,许享华;移动IP的移动性管理机制[J];中国数据通信;2001年08期

4 张传福,吴伟陵;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移动性管理[J];邮电商情;2001年Z1期

5 胡晓军,鲍舰,张力军;用户移动性建模及其应用[J];江苏通信技术;2002年02期

6 王煜,韦岗;移动IP的移动性管理[J];移动通信;2003年03期

7 田永春,郭伟;无线通信网络的移动性管理[J];电信科学;2003年12期

8 李唐,刘亚峰;下一代全IP移动通信网中的微移动性管理[J];现代电信科技;2003年10期

9 刘芳;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的移动性管理完全解决方案[J];山东通信技术;2003年04期

10 唐宏,韦世红,李兆玉,龚涛,吴中福;基于多层小区结构的移动IP移动性管理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豪;贾雪琴;;机器类型通信低移动性优化技术研究[A];2012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12年

2 马文锋;易强;马刈非;;CDMA2000系统中的分组模式[A];开创新世纪的通信技术——第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孙伟;王刚;毕文通;张帆;李海东;刘婷婷;;基于海量用户轨迹再生技术的GSM网络用户移动性建模研究[A];2012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12年

4 章坚武;;IP多址广播技术在个人通信移动性管理中的应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5 刘巍;;3G标准TD-SCDMA终端交换域移动性管理子层的一般过程及测试[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前斌;黄琼;隆克平;;下一代网络(NGN)通用移动性管理技术初探[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池刚毅;;蜂窝IP技术浅析[A];2005'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江修斯;;引入TCP地址解决移动IP的缺陷[A];武汉市首届学术年会通信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李彬;倪桂强;张雪;朱航;;移动IP中一种改进的基于代理的缓存管理方案[A];2010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五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杜金柱;蒋晓原;杜磊;;基于MPLS的HMIPv6网络体系结构及其全融合微移动性管理方案的研究[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电网络 徐东升;优化移动性管理向3G平滑过渡[N];通信产业报;2004年

2 ;移动性管理成为NGN标准重要内容[N];人民邮电;2004年

3 欧阳;GRPS网络中的移动性管理[N];人民邮电;2003年

4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分有限公司 马丽丽;WCDMA移动性管理探讨[N];通信产业报;2005年

5 北电网络(中国)有限公司 徐东升;探讨UMTS与GSM移动性管理[N];中国电子报;2004年

6 北电网络公司 徐东升;UMTS与GSM移动性管理探讨[N];计算机世界;2004年

7 赵慧玲;“融合”成为主旋律[N];人民邮电;2004年

8 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 善秀云;IMS如何保证移动化与个性化[N];通信产业报;2005年

9 邓辉;移动互联网接入架构向扁平式发展[N];中国电子报;2008年

10 北京邮电大学 张莹 常永宇;3GPP牵手WLAN[N];通信产业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剑敏;IPv6的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任飞;面向内容网络移动性管理及移动缓存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唐余亮;异构无线网络的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郑大伟;下一代全IP无线网络移动性管理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5 胡博;互联网网络层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6 周华春;基于网络的移动性管理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7 刘侠;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中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8 黄国盛;移动IP的切换与移动性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朱艺华;移动通信网络中移动性管理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10 易李;基于身份与位置分离机制的分布式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兆平;基于CPN模型的认知无线电系统移动性管理策略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巫振棠;Ad Hoc融合异构网络移动性管理与自适应配置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林勤明;认知无线通信系统移动性管理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张昕;TD LTE NanoCell规模组网的设计与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杨莉;基于移动IPv6的切换策略与实时性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6 徐杰;异构无线网络移动性管理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7 申强;LTE异构网络移动性管理增强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8 陈璐;命名数据网络移动性机制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9 吴义镇;面向下一代网络架构的移动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10 郑秀丽;自治网络环境中基于连接的移动性管理机制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534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18534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e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