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PT潜伏攻击的网络可生存性模型与分析
本文选题:潜伏攻击 + 网络可生存性 ; 参考:《电子学报》2016年10期
【摘要】:基于传统网络攻击模式和高级持续性威胁(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简称APT)攻击模式提出网络可生存性的评估模型.建立网络攻击场景,仿真验证提出的网络可生存性模型,并比较两种模式的性能.得到的结论:提出的评估模型合理刻画了网络可生存性的两个重要参数,网络攻击传播速率和网络修复速率;基于APT潜伏攻击模式下的网络可生存性性能低于传统攻击模式.
[Abstract]: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network attack mode and 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 (apt) attack mode, a network survivability evaluation model is proposed. The network attack scenario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proposed network survivability model was verified by simulati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wo models was compared. Conclusion: the proposed evaluation model reasonably describes two important parameters of network survivability, network attack propagation rate and network repair rate, and the survivability of network based on APT latent attack is lower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attack mode.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北京邮电大学;
【基金】: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No.2013CB3291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61232017,61003283)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No.2013ZX03006002)
【分类号】:TP393.0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鸿志,张玉清,李学干;网络可生存性研究进展[J];计算机工程;2005年20期
2 赖积保;王慧强;王健;;系统可生存性研究综述[J];计算机科学;2007年03期
3 王海涛;宋丽华;;网络可生存性及其度量方法[J];航空电子技术;2009年01期
4 黄继鹏;帅春燕;;基于保能性的层次化系统可生存性评估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年24期
5 高昀;;信息系统的可生存性建模与分析研究[J];甘肃科技;2010年21期
6 梁霄;孟相如;陈铎龙;庄绪春;;基于支持向量数据描述的网络可生存性综合评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3年03期
7 邹荣念;赵文涛;王鹏飞;张帆;;嵌入式系统可生存性分析模型研究[J];计算机工程;2013年09期
8 ;政府是一个可生存性系统[J];电子政务;2005年Z3期
9 张鸿志,张玉清,李学干;可生存性及紧急算法特征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年01期
10 张永,方滨兴,包秀国;网络可生存性研究概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鸿志;张玉清;;网络可生存性研究进展[A];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讨会’2004论文集[C];2004年
2 程莹;宋蕾;孙健;韩伟杰;;可生存性网络研究[A];全国ISNBM学术交流会暨电脑开发与应用创刊20周年庆祝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侯雨桥;屈宇;刘林峰;郑庆华;刘烃;郑超;杨子江;;基于调用结构的软件可生存性评估方法[A];2013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第四分册)[C];2013年
4 贾连兴;易慧;曹建明;;浅析网络系统的可生存性分析与建模方法[A];2007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黄燕芳;张玉清;;可生存性控制系统的有限状态机的设计[A];2006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6年
6 郭渊博;马俊;张畅;王亚弟;;空间网络一体化安全与可生存性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董木伟;刘宇靖;彭伟;;两种区域故障模型下的互联网城市拓扑可生存性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11年
8 沈洁;赵培欣;张亮;施伯乐;;R~2:一种增强Web服务可信度的代表元-复件模型[A];第二十四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研究报告篇)[C];2007年
9 董庆宽;张玉清;冯登国;;网络应急响应体系架构及其建设的实施方案研究[A];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讨会’2004论文集[C];2004年
10 付戈;时杰;李专;张国宾;胡红清;朱虹;;一种有效的受损数据隔离方法[A];NDBC2010第27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A辑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小良;弹性光网络中可生存性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2 张乐君;网络信息系统可生存性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3 赵国生;任务关键系统可生存性增强的应急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4 熊琦;基于自律计算的网络信息系统可生存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赵金辉;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系统生存性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6 张薇;信息存储系统可生存性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7 刘密霞;网络安全态势分析与可生存性评估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
8 赵成丽;网络信息系统可生存性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戴华;可生存性数据库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10 张惠娟;基于博弈论的可生存网络资源管理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鸿志;网络可生存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2 王健;网络可生存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3 朱宝卫;短波接入网可生存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4 王勇;基于随机模型检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可生存性评估[D];江苏大学;2016年
5 陈家庆;基于生存数据流图的可生存性定量分析及模型设计方法[D];湖南大学;2008年
6 赵金凤;网络系统的可生存性分析[D];扬州大学;2008年
7 刘红军;基于服务漂移的可生存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8 刘金亮;基于时间自动机的可生存性评估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肖海成;基于自主配置的系统可生存性增强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10 潘世英;网络系统可生存性策略与量化评估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831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1883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