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移动网络论文 >

基于PLS分析的中国互联网扩散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3 06:20

  本文选题:互联网 +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 参考:《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年07期


【摘要】:基于2000—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建模,对影响中国互联网扩散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基础设施、经济水平、收入水平、上网设备、科技水平、教育水平、城市化水平、上网费用是影响中国互联网扩散的主要因素。基于2011年的31个省市的截面数据,利用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进一步分析了互联网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网络扩散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移动电话普及率、人均可支配收入、电脑普及率是影响发达地区互联网扩散的前三位因素,移动电话普及率、人均GDP、城市化水平是影响欠发达地区互联网扩散的前三位因素。
[Abstract]:Based on the time series data from 2000 to 2011, the regress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partial least square method,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iffusion of Internet in China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economic level, income level, Internet equip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vel, education level, urbanization level and internet cost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spread of Internet in China. Based on the cross-sectional data of 31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2011,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network diffusion in the developed and underdeveloped areas of the Internet are further analyzed by using the variable projection importance index.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bile phone penetration rate, the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and so on. The computer penetration rate is the first thre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Internet diffusion in the developed regions, the mobile phone penetration rate, the per capita GDP and the urbanization level are the first three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ternet diffusion in the less developed area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
【分类号】:TP39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冯湖;张璇;;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区域差异与政策治理[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刘文新,张平宇;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03年04期

3 邱娟;汪明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5期

4 金兼斌;吴科特;;我国互联网扩散之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探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汪明峰;;中国互联网技术的空间扩散与区域差异——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10期

6 刘威;;农户使用互联网获取市场信息的行为分析——基于种粮农户的实地调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7 孙玉环;;互联网在中国人口中的普及状况及其不均衡程度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年01期

8 程鹏飞;刘新梅;;基于创新扩散模型的互联网发展影响因素研究——以35个国家为例[J];软科学;2009年05期

9 俞立平;周曙东;钟钰;;基于PANEL DATA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湖;张璇;;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区域差异与政策治理[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刘瑛;陈志群;;关系强度对校内网扩散过程的影响研究[J];当代传播;2011年06期

3 杜丽娟;邓卓鹏;路紫;康海娟;;我国“信息社会的地理学”关键研究领域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2期

4 孙中伟;张兵;王杨;牛建强;;互联网资源与我国省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03期

5 刘桂芳;;中国互联网区域差异的时空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4期

6 孙中伟;王杨;;中国信息与通信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2期

7 路紫;匙芳;王然;韩冰;吴士锋;韩瑞玲;;中国现实地理空间与虚拟网络空间的比较[J];地理科学;2008年05期

8 汪明峰;邱娟;;中国互联网用户增长的省际差异及其收敛性分析[J];地理科学;2011年01期

9 曹小曙;李琳娜;;广东省邮电通信业发展空间差异变动[J];地理研究;2009年01期

10 董志良,路紫,白翠玲;中国网络信息流的空间结构模式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琪;张越;;互联网因素对我国省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A];信息经济学与电子商务:第十三届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汪明峰;网络空间的生产与消费[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方维慰;区域信息化的空间差异与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3 李后卿;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区域配置中的数字鸿沟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崔瑞媛;竞争环境下家庭网关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5 余宙婷;自助服务扩散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6 董超;流空间形成与发展的信息导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淑娜;技术创新时空扩散模型在我国互联网扩散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勇刚;基于效用理论的高技术产品销售预测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蕴颉;平衡计分卡在企业应用中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4 王然;论地理网络空间的融合特征[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邓卓鹏;网站信息流衍生作用理论与实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丽;虚拟社区对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高小卫;中国城乡数字鸿沟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8 孟祥明;基尼系数法在水污染物总量分配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7年

9 杨碧夏;我国电信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10 邬尚君;专利分析软件用户采纳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俊;基尼系数估算方法的比较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1期

2 丁开杰;;消除数字鸿沟:社会融合视角[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3期

3 胡良民,苗长虹,乔家君;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时空格局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4 刘桂芳;;中国互联网区域差异的时空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4期

5 张捷,顾朝林,都金康,周寅康,甘萌雨;计算机网络信息空间(Cyberspace)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2000年04期

6 刘文新,张平宇;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03年04期

7 孟斌,王劲峰,张文忠,刘旭华;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4期

8 H·巴凯斯,路紫;从地理空间到地理网络空间的变化趋势——兼论西方学者关于电信对地区影响的研究[J];地理学报;2000年01期

9 刘卫东;论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及其潜在空间影响[J];地理研究;2002年03期

10 汪明峰,宁越敏;网络信息空间的城市地理学研究:综述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2005,我们带给您什么?——致读者[J];互联网天地;2005年01期

2 吴建宁;本刊编辑部;;2005IT表情之网络名词[J];软件工程师;2006年Z1期

3 Jeff Doyle;;P2P→网络的激进主义[J];互联网天地;2004年03期

4 雷紫东;;P2P技术应用与互联网的未来[J];互联网天地;2006年01期

5 甘少娟;;Web2.0的本质和应用发展[J];广东通信技术;2008年08期

6 何宝宏;;IPv6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难[J];通信世界;2008年42期

7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技术先锋[J];中国教育网络;2009年12期

8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忧与喜——“21世纪中国互联网大会”聚焦[J];中国信息导报;2000年04期

9 本刊编辑部;;以IPv6为技术核心的自主创新——CNGI-CERNET2/6IX的技术路线[J];中国教育网络;2006年10期

10 胡萍;;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和CNGI的应用前景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尊;;第二代互联网主要技术与发展[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服务民生,网络安全我们在行动[A];2010江苏通信业发展蓝皮书[C];2010年

3 李原;;从APNIC会员结构看我国IPv6地址申请[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吴红;高凌;;谈信息化建设中档案的安全保密[A];2007年浙江省高等学校档案优秀论文集[C];2007年

5 张越今;;Intranet安全及解决方案[A];第14届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9年

6 葛斌;;动态与静态相互结合的网页设计方法[A];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纪兆华;于晶红;;谈IPv6协议[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郭晓梅;李晔;;关于骨干互联网P2P流量的监控及优化[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信息化与社会发展学术讨论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马俊萍;;计算机网络的攻击及预防措施[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10 马利;陈美;邱昊;;互联网视频技术对电信运营商影响浅析[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有悦;大力推动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朱文利 特约记者 丛明;一位院士眼中的互联网大会[N];电脑报;2007年

3 记者  周襄楠;CERNET2:领跑全球下一代互联网[N];新清华;2006年

4 本报记者 蒋秀娟;互联网的种子是怎样长成大树的?(上)[N];科技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刘菁菁;中国IPv6锋芒显露[N];计算机世界;2006年

6 ;互联网行业的身份认证技术[N];人民邮电;2008年

7 张旺;宽带能否按服务计费?[N];计算机世界;2006年

8 罗万明;IPv6尚缺“杀手级”应用[N];计算机世界;2007年

9 剑鸣;是是非非P2P[N];计算机世界;2007年

10 臧蕙心;Facebook冲击波[N];计算机世界;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郭虹;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AS级互联网拓扑建模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2 李超;互联网在宏观拓扑结构下传播行为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3 刘鹏;网络用户行为分析的若干问题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4 刘晓红;互联网端到端网络性能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评估[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5 张校辉;互联网流量特性分析、建模及应用[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6 田旭;互联网流量识别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7 王昤璞;基于用户体验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医学信息检索可用性评估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关晓兰;网络社会生态系统形成机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林嵩;互联网点到多点传送机制可演进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鼎男;儿童保健专业学习网站的构建及其效果的初步评价[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2 王昆鹏;基于文化因子的互联网产品满意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王思思;SNS社区中人际节点空间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付瑶;再设计互联网中基于IPv6的特征分析及其演化预测[D];东北大学;2010年

5 李彦娜;关于移动社交网络的用户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6 陈锋;互联网在“三农问题”中的作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7 于长钺;互联网有害信息处理网格设计[D];吉林大学;2013年

8 张静;互联网用户接入行为分析及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9 梁锋;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影响因素研究[D];中北大学;2012年

10 陈慧;Web2.0及其典型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236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19236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3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