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通用的TCP尾部丢包恢复算法
本文选题:TCP + 尾部丢包 ; 参考:《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7年09期
【摘要】:随者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提升互联网应用的交互性能逐渐成为时下的研究热点;而在当今的互联网环境中,网络带宽已经不是瓶颈,网络时延成为影响应用交互性能的关键因素.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主要应用,Web应用的网络时延受到TCP尾部丢包现象的严重影响.Tail Loss Probe算法是一种通过发送探针包来触发恢复的高效易部署的TCP尾部丢包恢复算法,但其需要修改现有的TCP加速机制,存在影响互联网稳定性的风险.针对Tail Loss Probe算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Double Tail Loss Probe算法,该算法对不同的尾部丢包模式进行细化处理且在适当时机下发送两个探针包以加速恢复并实现与现有TCP机制的友好兼容,从而保证互联网数据流通的稳定性.实验表明,在不同的丢包粒度和传播时延下,Double Tail Loss Probe算法都展现出更快的恢复速度;尤其在丢包粒度较大时,相比Tail Loss Probe,该算法取得了约20%的性能提升.
[Abstract]:With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Internet, how to improve the interactivity of Internet applications has gradually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and in today's Internet environment, network bandwidth is no longer the bottleneck. Network delay becomes the key factor to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application interaction. As the main application in the Internet era, the network delay of web applications is seriously affected by the phenomenon of TCP tail packet loss. Tail Loss Probe algorithm is an efficient and easy to deploy TCP tail packet loss recovery algorithm, which can trigger the recovery by sending probe packets. However, it needs to modify the existing TCP acceleration mechanism, which has the risk of affect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Internet. In view of the shortcomings of Tail Loss Probe algorithm, this paper proposes a Double Tail Loss Probe algorithm, which refines different tail packet loss modes and sends two probe packets at the appropriate time to accelerate recovery and achieve friendly compatibility with existing TCP mechanisms. So as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Internet data circulation.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double Tail Loss Probe algorithm exhibits faster recovery speed under different packet loss granularity and propagation delay, especially when packet loss granularity is larger,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algorithm is improved by about 20% compared with Tail Loss Probe, algorithm.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安徽省计算与通信软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分类号】:TP39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建胜,战学刚;基于TCP状态有限自动机的入侵检测研究[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2 袁兴国 ,于志宏 ,方广和;在TCP通信中实现数据边界确认[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1年12期
3 刘绍南;支持并发机制的TCP协议实现技术[J];计算机应用研究;1999年10期
4 潘磊;金秋;;一种改进的TCP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防御方法[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都沁萍;解析TCP与UDP协议及其异同[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4年05期
6 于朋飞,李海英;确认TCP通信中的数据边界[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4年03期
7 周虹;隧道TCP协议的设置与应用[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5年03期
8 肖锡刚;;基于TCP序列号预测的安全分析与防范[J];计算机安全;2008年06期
9 郭伟;TCP滑动窗口与网络服务器性能忧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年01期
10 马金虎;C#网络编程之七——编写基于TCP网络应用程序[J];电脑爱好者;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敬欣;孙彦坡;;利用TCP解决农村覆盖问题的探讨[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孔华锋;金波;刘恩强;候晓杰;;快速无损TCP数据流重组算法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四卷)[C];2009年
3 聂晓峰;荆继武;高能;;以TCP为目标的慢速DoS攻击的检测[A];第二十一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冷云;TCP 协议再次发现安全缺陷[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2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中学 王琳;开启路由器的TCP拦截[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3 刘福浩;让TCP的数据包更安全[N];电脑报;2004年
4 ;自适应性TCP优化广域网[N];网络世界;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叶成荫;基于控制理论的TCP网络的主动队列管理算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2 徐伟;TCP协议的性能建模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丽丽;基于广域网数据压缩的改进TCP代理技术的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陶仲;基于滑模控制的TCP网络主动队列管理算法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3 张志超;基于主机标识的多路径TCP设计与实现[D];清华大学;2012年
4 刘林;置位法解决TCP重传二义性问题[D];河南大学;2004年
5 尤维;基于无线局域网的TCP协议改进算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郭振华;并行TCP广域网加速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中南大学;2010年
7 张淑迎;EI环境下TCP协议裁减的研究与应用[D];东北大学;2005年
8 郭永安;网络协议栈下TCP队列管理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9 彭娜;并行TCP在广域网加速系统中的研究与实现[D];中南大学;2009年
10 柯刘阳;基于TCP长连接的负载均衡器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287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1928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