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移动网络论文 >

融合时间戳和同态签名的安全网络编码方法

发布时间:2018-05-24 18:36

  本文选题:同态签名 + 时间戳 ; 参考:《通信学报》2013年04期


【摘要】:针对无线多跳网络编码的安全性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时间戳和同态签名的安全网络编码方法。在利用基于RSA的同态签名方案抵御污染攻击的基础上,引入时间戳设计新型同态签名方案来抵御网络中的重放攻击,以时间戳为源生成网络编码的随机系数来保证签名的同态性。重点分析了本方案产生随机系数的方式对网络编码解码概率的影响,并建立了攻击模型证明方案可同时抵御网络中的污染攻击和重放攻击。性能分析表明本方案与基于RSA的同态签名方案开销比值接近于1。
[Abstract]:Aiming at the security problem of wireless multi-hop network coding, a secure network coding method combining time stamp and homomorphic signature i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using homomorphic signature scheme based on RSA to resist pollution attack, a new homomorphic signature scheme based on time stamp is introduced to resist replay attack in network. The random coefficients of network coding are generated by time stamp to ensure the homomorphism of signature. The influence of random coefficients on the probability of network coding and decoding is analyzed, and the attack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prove that the scheme can resist both pollution and replay attacks in the network. Performanc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cost ratio of this scheme to the homomorphic signature scheme based on RSA is close to 1. 1.
【作者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基金】: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9110211000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12CB3159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272501)~~
【分类号】:TP393.0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凤梅,李世取,黄晓英;取值于有限域上的独立随机变量和的极限分布定理[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2 曹张华;唐元生;;安全网络编码综述[J];计算机应用;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俞立峰;杨琼;于娟;沈才j;;防窃听攻击的安全网络编码[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海勇;朱诗兵;童菲;;基于网络编码的军事物联网防窃听研究[A];2011年全国电子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黄鹏;基于网络编码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NC-GEAR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梁德恒;多源随机线性网络编码安全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曹朋;基于网络处理器的网络编码实现及优化[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陈超;确定网络编码的安全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木想;有限域上独立随机变量和的极限分布定理及其在流密码中的应用[J];电子学报;199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彦;施勇;薛质;;时间戳对电子支票支付模型安全性的研究[J];信息技术;2009年11期

2 蒋立军;周安民;;一种基于动态口令的挑战应答智能卡鉴别机制[J];四川兵工学报;2009年11期

3 郭云川,古天龙,董荣胜,李凤英;Kerberos协议安全性的符号模型检验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年29期

4 敖山;李新中;唐守廉;;时间敏感的动态口令身份认证系统研究及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年07期

5 肖丰霞;刘嘉勇;李国勇;闫廷光;;基于电子钥匙的双向身份鉴别方案[J];信息与电子工程;2007年06期

6 熊昊;徐杰;;Kerberos协议安全性的SPIN分析[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8年10期

7 张珂;;一种改进的抗攻击密钥协商协议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8 付琳;付志雄;;网络编码研究[J];科技资讯;2007年07期

9 李大霖;林雪红;林家儒;吴伟陵;;安全网络编码的一个必要条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10 李丽;周迎富;;基于网络编码的光层组播技术[J];才智;2009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岳磊;叶震;宋卫卫;;一种基于参考状态的移动代理静态路由协议[A];全国第19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 李辉;侯方勇;黄俊辉;;芯片指纹提取技术的安全应用[A];2010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五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简婧玮;郑康锋;;一种S/KEY认证系统的改进方案[A];2011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全国第十六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全国第二届网络编码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5 莫燕;张玉清;吴建耀;;对Kerberos协议的攻击及对策研究[A];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讨会’2004论文集[C];2004年

6 王芸;杨彬;;IEEE1588时钟同步实现方式研究[A];天津市电视技术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7 刘家芬;周明天;;对安全协议重放攻击的分类研究(英文)[A];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进展——全国第17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李令雄;龙冬阳;;一个非多播网络上网络编码可解性的证明[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9 曾明霏;李陶深;;一种分布式网络编码的组播路由算法构想[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周玉;涂晓东;;网络编码的安全检测[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志军;聊天也要全面兼容[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年

2 郑林;无线危险之源[N];计算机世界;2003年

3 马鲲;打造门户安全盔甲[N];计算机世界;2007年

4 陈;信安通NetCert 2.0 要做啥 先亮身份[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5 ;无线局域网的安全风险分析和解决方案[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6 北京天威诚信公司副总裁 龙毅宏;用PKI/CA的几点注意[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邹大斌 特约撰稿 彭文波;PKI应用驶入快车道[N];计算机世界;2003年

8 蒋烨;TCP/IP网络管理的发展[N];网络世界;2002年

9 ;如何方便可靠地接入VPN[N];计算机世界;2003年

10 ;HDS: 帮助用户构建完美容灾方案[N];计算机世界;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思光;高效的网络编码容错与安全机制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2 袁远;基于网络编码的数据传输性能分析和优化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李世唐;基于网络编码的协作通信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4 董赞强;基于网络编码的数据通信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5 王蔚;基于网络编码的多播信息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贺莲;网络编码在应用层组播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蒲保兴;面向组通信的网络编码优化构造及其相关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马冠骏;基于网络编码的P2P文件分发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9 郝建军;网络编码协同通信系统及其性能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10 王进;基于网络编码的抵抗被动攻击的安全单播策略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德恒;多源随机线性网络编码安全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付佳;基于QoS的网络编码资源优化组播路由算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3 王勇;基于网络编码的P2P-VoD系统数据调度算法研究及仿真设计[D];燕山大学;2010年

4 申肖肖;P2P网络编码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鄂华君;基于P2P的网络编码的应用与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柴凯;基于网络编码交换系统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何海英;基于分片式网络编码的P2P内容分发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杨磊;基于网络编码的重传以及P2P共享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陈立山;网络编码的安全性分析与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杨洪;多源网络编码无条件安全认证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301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19301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d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