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移动网络论文 >

基于多路径TCP拥塞控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5 14:23

  本文选题:多路径TCP + 拥塞控制 ; 参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传输技术的不断演变,现在的网络通信设备都同时具备多个网络接入端口,这就使得在通信的主机之间可以同时通过多个网络接口,多条路径传输流量数据。这种具有多个网络接口的多宿主特性使得设备具有了更好的可移动性、快恢复能力、安全性和负载共享功能。IETF组织于2009年成立了MPTCP工作组,专门负责多路径传输协议标准的制定,解决传输过程中拥塞控制和路由等问题,发布标准的协议接口,保证与现有TCP协议相互兼容。一条MPTCP连接就是在两个通信主机之间同时创建了多个子流,利用多条子流的并行,实现多路径传输的目的。另外,及时将传输中断链路的数据迁移到其他并行链路可以有效提升网络的鲁棒性,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本文从公平性和均衡拥塞两个方面对多路径拥塞控制策略进行分析。在公平性方面,设计了DWBC(Dynamic Window Based Coupling)算法,该算法能根据公平性的原则,对原有的?因子进行改进,使拥塞窗口能根据链路情况动态变化,通过对共享瓶颈链路的探测来将共享链路来将各子流结合在一起。DWBC能够动态地通过将拥塞窗口不同的子流整合到一个集合中,对同一个集合中的子流使用RTT补偿机制来保证对TCP的公平性。该算法能够适应网络的变化,并能快速从错误中恢复过来。通过在四种仿真场景下进行试验仿真,DWBC都具有不错的性能表现。在均衡拥塞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丢包的DBLIA拥塞控制算法,该算法能够依据现有的拥塞状态进行分类,通过利用拥塞窗口的加速和减速因子,能根据当前网络的拥塞情况来相应的增大和减小拥塞窗口,将数据从高拥塞度子流转移到低拥塞度子流上,能使网络能以最快的速度趋于稳定,并达到最优资源池的状态。并且设定了几个不同的场景和参数进行仿真实验,在相同的场景下与LIA算法进行了比较,发现在加速因子和减速因子的作用下,网络的稳定速度更快,算法更高效。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evolution of Internet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network communication devices now have multiple network access ports at the same time, which makes it possible to simultaneously pass through multiple network interfaces between communication hosts. Multiple paths transmit traffic data. This multi-host feature with multiple network interfaces enables devices to have better mobility, fast recovery, security and load-sharing capabilities. IETF organized the MPTCP working Group in 2009. It is specially responsible for formulating the standard of multipath transmission protocol,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congestion control and routing during transmission, publishing standard protocol interface, and ensuring compatibility with the existing TCP protocol. A MPTCP connection is to create multiple sub-streams simultaneously between two communication hosts. The purpose of multipath transmission is to use the parallelism of multiple sub-streams. In addition, migrating the data of the transmission interrupt link to other parallel links in time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robustness of the network and ensur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dat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ultipath congestion control strategy from fairness and equilibrium congestion. In the aspect of fairness, the DWBC(Dynamic Window Based Coupling) algorithm is designed, which can be applied to the original algorithm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fairness. The congestion window can change dynamically according to the link condition. By detecting the shared bottleneck link, the shared link can be combined together. DWBC can dynamically integrate the different sub-streams of the congestion window into a collection. RTT compensation mechanism is used to guarantee fairness to TCP for substreams in the same set. The algorithm can adapt to network changes and recover from errors quickly. DWBC has good performance through four simulation scenarios. In the aspect of equalizing congestion, a DBLIA congestion control algorithm based on packet loss is proposed. The algorithm can b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congestion states, by using the acceleration and deceleration factors of congestion window. According to the congestion situation of the current network, the congestion window can be enlarged and reduced accordingly, and the data can be transferred from the high congestion sub-flow to the low congestion sub-flow, so that the network can stabilize at the fastest speed and reach the state of the optimal resource pool. Several different scenarios and parameters are set for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nd compared with the LIA algorithm in the same scenario, it is found that under the action of acceleration factor and deceleration factor, the stability speed of the network is faster and the algorithm is more efficient.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P393.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淼,吴建平,林闯;互联网端到端拥塞控制研究综述[J];软件学报;2002年03期

2 沈伟,冯瑞,邵惠鹤;一种新的基于显式速率反馈的TCP拥塞控制方法[J];计算机工程;2003年02期

3 包骏杰,王刚,李波;TCP拥塞控制综述[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4 代丽娴;TCP拥塞控制及其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5年09期

5 宁相军;桂志波;;以端节点为中心的TCP拥塞控制研究[J];现代计算机;2006年02期

6 潘矜矜;杨小劲;;TCP拥塞控制方法的探讨[J];福建电脑;2006年08期

7 樊茂;许中华;;TCP拥塞控制及其流量微分方程模型研究[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刘拥民;;TCP拥塞控制技术初探[J];信息技术;2007年01期

9 杨金山;李海颖;;拥塞控制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J];邢台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高文宇;李绍华;;TCP拥塞控制研究综述[J];信息技术;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海;朱磊;;应用控制理论对TCP拥塞控制进行建模分析[A];2006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金镝;王晓川;金士尧;;基于模糊理论的网络系统拥塞控制研究[A];第一届建立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5)论文集[C];2005年

3 袁国方;杨贵斌;梁策;;不同仿真环境下TCP拥塞控制特性研究[A];虚拟运营与云计算——第十八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4 杨洪勇;张福增;张嗣瀛;;互联网的自适应拥塞控制主对偶算法[A];2006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陈元琰;胡江伟;罗晓曙;苏聪;;基于最优化流控的TCP拥塞控制改进算法MReno[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东辉;王庆辉;魏立峰;;Ad hoc无线网络中的拥塞控制研究[A];第三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严彬;熊伟清;程美英;叶青;;基于拥塞控制的多种群二元蚁群算法[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卢利琼;罗晓曙;陈元琰;蒋品群;;高带宽时延乘积网络中几种拥塞控制端算法的比较分析[A];第二届全国复杂动态网络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张舒;徐鉴;;两时滞诱发的Internet拥塞控制模型的复杂非线性动力学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10 郭省力;秦忠兰;;IP网络中的拥塞控制[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N];人民邮电;2000年

2 聂荣 雷振明;NGN传输协议的研究[N];人民邮电;2003年

3 清华大学 程鹏 林闯 戴琼海 吴秋峰;组播中的拥塞控制[N];计算机世界;2001年

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刘英智;基于公式的拥塞控制机制[N];计算机世界;2001年

5 林闯 罗万明;TCP 基于窗口的端到端的拥塞控制机制[N];计算机世界;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大为;互联网拥塞控制系统动力学行为分析及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罗万明;支持服务质量QoS的拥塞控制及其机制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1年

3 詹振球;互联网拥塞控制系统稳定性及非线性动力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刘玉良;互联网拥塞控制系统的非线性稳定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5 赵永祥;端到端拥塞控制的强制实施及多流控制器[D];北方交通大学;2001年

6 杨晓萍;TCP拥塞控制和区分服务队列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刘拥民;下一代Internet拥塞控制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任立勇;面向网络QoS的拥塞控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9 章淼;互联网端到端拥塞控制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10 叶晓国;基于主动网络的多播拥塞控制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铁;基于FAST TCP拥塞控制分析与改进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斌;SCPS-TP协议中拥塞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唐琳;内容中心网络拥塞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马金金;基于速率的网络拥塞控制协议若干技术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5 马翔宇;基于多路径TCP拥塞控制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祁彦;延迟容忍网络的拥塞控制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7 李炳;FAST TCP拥塞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黄谊拉;无线网络环境下TCP拥塞控制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9 詹聪明;一种基于对策论的拥塞控制方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天杰;自相似、长相关业务的生成及TCP拥塞控制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933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1933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1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