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移动网络论文 >

基于通用PC的单向时延测量方法

发布时间:2018-06-02 09:40

  本文选题:互联网 + 单向时延 ; 参考:《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3年02期


【摘要】:为克服目前常用的单向时延测量方法由于计算复杂或成本高而不能做到实时监控和大规模部署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通用PC架构的测量方法,以时间戳计数器取代系统时钟作为时间源,在此基础上通过测量双端主机CPU上电时间差、CPU频率差和对测量结果进行纠斜的方式纠正测量误差,避免了双端主机操作系统时间不同步对时延测量带来的影响。并通过在互联网进行实验测量,验证该方法的实际效果。测量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测量单向时延,且结果稳定,计算简单,适于实时监测。
[Abstract]: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shortcomings of current one-way time-delay measurement methods, which can not be monitored in real time and deployed on a large scale because of complex computation or high cost, a measurement method based on general PC architecture is proposed. Time stamp counter is used instead of system clock as time source.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measurement error is corrected by measuring the frequency difference of CPU on the dual terminal host computer and correcting the deviation of measurement result. The effect of time synchronization on time delay measurement is avoided. Through the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 on the Internet, the actual effect of the method is verified.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can effectively measure the one-way delay, and the results are stable, and the calculation is simple, and it is suitable for real-time monitoring.
【作者单位】: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兵器科学与技术系;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研究生管理大队;
【分类号】:TP393.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杨谈;孙韩林;金跃辉;程时端;;基于模式识别的自适应时钟重置检测算法[J];高技术通讯;2008年05期

2 全渝娟;刘桂雄;刘波;洪晓斌;;具有漂移补偿的RCR时钟同步模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3 李磊民;孙杰;;基于分段过滤时间同步算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年23期

4 赵英;王旖旎;马严;李文生;;基于拟合偏差的时钟同步[J];计算机工程;2008年16期

5 王旖旎;赵英;;基于时钟漂移率的时钟同步客户端系统[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年12期

6 黎文伟;张大方;谢高岗;杨金民;;基于通用PC架构的高精度网络时延测量方法[J];软件学报;2006年02期

7 聂玉婷;高仲合;;单向时延测量中的时间同步问题[J];通信技术;2009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波;吕俊伟;于振涛;;基于D-S的时钟同步竞争安全算法[J];电讯技术;2011年01期

2 蒋文贤;;数据压缩对广域网传输时延的影响[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3 刘明波;刘卫峰;潘琦;倪晟;;试验IP网时间同步方法研究[J];电子测量技术;2012年06期

4 张利;李县军;王跃飞;;汽车CAN网络时钟同步方法研究[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1年02期

5 黄沛芳;;基于NTP的高精度时钟同步系统实现[J];电子技术应用;2009年07期

6 王巍;郭若伟;姚立业;;监测台时间同步网的技术探讨[J];电子世界;2012年06期

7 张玫;曾彬;;往返延迟测量的若干重要问题探讨[J];福建电脑;2010年06期

8 仝杰;刘轶;钱德沛;杜治高;;支持性能测量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床技术研究[J];高技术通讯;2009年08期

9 张继荣;方强;;通信网建立时间同步网的方案探讨[J];光通信技术;2006年10期

10 张建军;王振志;张本宏;;CAN网络精确时钟同步方法研究[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2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郭景涛;面向智能电网AMI的网络计量关键技术与用户用电数据挖掘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2 黎文伟;端到端互联网性能监测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3 张继荣;基于SDH的时间传递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2008年

4 曾彬;基于主动测试的网络性能监测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邱全杰;基于IPv6的校园网技术升级及性能测量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梅;IP网络测量仪网络数据包采集与分析的研究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林本礼;基于MIPS平台的网络性能测量架构模型[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3 武毅;基于多核平台的网络测量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王宇科;边界路由器在线时延性能测量方法研究与分析[D];湖南大学;2006年

5 袁宁;基于共享主存计算机的含错与动态检查点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6 邵海锋;VAR综合多业务光传输交换系统的设计[D];浙江工业大学;2007年

7 陈炯;传输协议RUDP的分析研究及改进[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8 张洪利;基于路由器的网络测量协议的研究与实现[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9 刘丹;面向组播业务的IPv6网络性能测量和预报[D];天津大学;2007年

10 赵海琳;校园网络流量监测分析与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晓斌;刘桂雄;吕艺行;吴卓葵;;以太网智能测控系统的XML数据交换接口设计[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7期

2 朱海婷;丁伟;林容容;;基于环状拓扑的网络时钟同步[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3 黎文伟,王俊峰,谢高岗,张大方;基于包对采样的IP网络时延变化测量方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4年08期

4 宋妍,朱爽;基于NTP的网络时间服务系统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年36期

5 赵英,潘立登;异步环境中基于时钟精度差的时钟同步[J];计算机工程;2004年18期

6 刘立月;王更生;魏永丰;;分布式系统时钟同步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6年02期

7 朱辉生;VC中基于SOCKET的网络编程[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年04期

8 徐强;汪芸;;基于SNTP同步模型的时钟同步系统[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年09期

9 卢光辉,孙世新,邵子立,张艳;基于组播的网络延迟测试[J];软件学报;2001年11期

10 林宇,王重钢,王文东,程时端;RMTP协议的时延分析[J];软件学报;2002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支撑超高速互联网流量工程的网络测量方法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2 聂玉婷;高仲合;;单向时延测量中的时间同步问题[J];通信技术;2009年10期

3 秦张淼;周红卫;薛竞翔;;基于高精度性能计数器的网络单向时延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0年05期

4 谈杰;李星;;网络测量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年02期

5 张千里;;奥运网站访问性能排行出炉[J];中国教育网络;2008年09期

6 杨家海,吴建平,C Liu;基于非平稳型流量队列模型的Internet流量测量研究[J];电子学报;2004年05期

7 蔡鹏程;李磊;;网络行为分析及研究[J];科技信息;2006年11期

8 贾慧;高仲合;;异常流量的分析与研究[J];计算机安全;2010年07期

9 任勇;李一鹏;;互联网信息共享的复杂性研究[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0年Z1期

10 付珊;金毅;周刚;;基于网络编码的覆盖网络丢包率测量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8年3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肇中;;内外网逻辑隔离技术[A];2003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2 谷远虎;;JAVA技术在互联网实时接口系统中的应用[A];江苏省通信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吴建军;;谈网页设计的艺术性表现[A];经天纬地——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十九次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选编[C];2005年

4 范淑敏;夏飞;;互联网即将迎来全新的中文域名时代[A];2008-2009年船舶通信导航论文集[C];2009年

5 张冠群;杜建清;杨家海;;基于搜索引擎的网站流量估算模型[A];2009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刘人杰;夏志忠;柳晓鸣;王俊;;WEB技术与VTS信息网络的集成[A];全国飞机与船舶通信导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0年

7 连浩;刘悦;许洪波;王斌;程学旗;;一种改进的基于内容的快速网页查重算法[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8 张成武;;移动IPv6的关键技术及其在互联网中的应用[A];通信发展战略与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龚海南;陈俊辉;;双线接入及其应用[A];2007第二届全国广播电视技术论文集2(下)[C];2007年

10 ;互联网与数据中心的安全[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一)[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帮助分支办公室改善互联网连接性能[N];网络世界;2008年

2 本报记者 胡英;过滤互联网内容需采用新招[N];计算机世界;2009年

3 本报记者 边歆;2009年下半年互联网十大威胁回顾[N];网络世界;2010年

4 刘忠厚;基于IPv6的新一代互联网值得关注[N];学习时报;2006年

5 Mark Gibbs;互联网地狱的分层[N];网络世界;2006年

6 李刚;互联网:最大的安全“黑洞”[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7 徐勇;全天候接入创造互联网新应用[N];人民邮电;2006年

8 Thomas Nolle;超越互联网[N];网络世界;2007年

9 四川 舒航;UCWEB让你的手机畅游互联网[N];电子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边歆;改变习惯的力量[N];网络世界;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俊峰;高速互联网性能测量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2 王洪波;互联网测量系统可扩展性问题及其关键算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3 黎文伟;端到端互联网性能监测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4 裴育杰;面向互联网流量工程的网络测量及路由调整算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5 韦安明;互联网中基于流测量的P2P流量及异常事件检测[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6 张敏;基于应用层和传输层的网络测量分析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7 张沛;网络测量数据隐私保护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8 余杰;P2P网络测量与安全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章淼;互联网端到端拥塞控制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10 邓晓衡;有线/无线网络中基于网络测量的拥塞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未;Internet中拓扑可视化和时延的研究及其在DNMAI中的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2 翁柯;互联网端到端带宽测量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3 牛燕华;IPv6下网络服务性能的主动测量[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4 王e鴈,

本文编号:19682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19682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b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