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输速度的中国城市节点间互联网信息联系通达性研究
本文选题:网站信息传输速度 + 通达性 ; 参考:《地理科学》2014年11期
【摘要】:通过对网站信息传输速度数据连续6个月的采集,编制出中国31个城市节点间信息传输速度矩阵。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出各城市节点对应的综合得分,并划分出等级,进而对最优等级/最差等级所涉及的城市节点进行频次统计,以分析信息联系通达性的等级特征。通过传输速度的等级划分,揭示高速连接线路和较高速连接线路的空间特征,最后对若干影响因素进行解释。研究发现:城市节点的输出和输入速度不一致,输出最优节点都处于主干网或与北京直接相连,输入最优节点与主干网关系不密切,输出和输入最差节点多处在网络末端;互联网信息联系通达性与传统城市等级间的正向对应关系发生偏转,传统等级靠前的城市节点信息传输通达性较弱;影响信息联系通达性的因素包括网络设置与网络组织、信息化建设与城市等级、网络服务运营商及其互通等,互联网服务商的供给和用户需求的对接有待改善。
[Abstract]:By collecting the data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speed for 6 months in a row, the speed matrix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mong 31 urban nodes in China is worked out. The comprehensive score of each city node is calculated by factor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grade is divided, and then the frequency statistics of the urban node involved in the optimal / worst grade are carried out to analyze the grad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connection accessibility. Through the classification of transmission speed,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peed connection line and high speed connection line are revealed. Finally, some influential factors are explained. It is found that the output and input speed of the urban nodes are inconsistent, the output optimal nodes are in the trunk network or directly connected with Beijing, the input optimal nodes are no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ain network, and the output and input worst nodes are at the end of the network; The positiv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Internet information connectivity and the traditional city level is deflected, and th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of the urban nodes in the front of the traditional class is weak, an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accessibility of the information connection include the network setting and the network organizati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city level, network service operators and their interworking, the supply of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and the demand of users need to be improved.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旅游系;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42)资助
【分类号】:TP393.09;F29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桂芳;;中国互联网区域差异的时空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4期
2 刘文新,张平宇;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03年04期
3 路紫;匙芳;王然;韩冰;吴士锋;韩瑞玲;;中国现实地理空间与虚拟网络空间的比较[J];地理科学;2008年05期
4 沈丽珍;顾朝林;;区域流动空间整合与全球城市网络构建[J];地理科学;2009年06期
5 汪明峰;邱娟;;中国互联网用户增长的省际差异及其收敛性分析[J];地理科学;2011年01期
6 刘卫东;论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及其潜在空间影响[J];地理研究;2002年03期
7 汪明峰;宁越敏;;城市的网络优势——中国互联网骨干网络结构与节点可达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6年02期
8 董志良,路紫,白翠玲;中国网络信息流的空间结构模式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2005年03期
9 汪明峰,宁越敏;网络信息空间的城市地理学研究:综述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6期
10 孙中伟;路紫;王杨;;网络信息空间的地理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7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荣莉;;安徽城乡居民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2 郭亚欣;;网络信息时代城乡统筹规划新视角——以兰州市榆中县为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冯湖;张璇;;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区域差异与政策治理[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魏宗财;甄峰;姜煜华;王春慧;;信息化影响下经济发达城市居民家庭联系网络演变——以南京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3期
5 汪明峰;宁越敏;胡萍;;中国城市的互联网发展类型与空间差异[J];城市规划;2007年10期
6 王宝平;徐伟;黄亮;;全球价值链: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的新视角[J];城市问题;2012年06期
7 杜丽娟;邓卓鹏;路紫;康海娟;;我国“信息社会的地理学”关键研究领域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2期
8 杜丽娟;张欣;路紫;;国内网站信息流对人流导引作用机理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4期
9 孙中伟;张兵;王杨;牛建强;;互联网资源与我国省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03期
10 杨小彦;张秋娈;路紫;张欣;王思思;;旅游网站信息流距离衰减形态描述与集中度计算[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翟青;甄峰;;信息革命及其在城市地理学的应用[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李长坡;;基于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河南省工业旅游发展研究[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3 李琪;张越;;互联网因素对我国省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A];信息经济学与电子商务:第十三届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韦路;谢点;;全球网络信息传播格局透视——基于世界各国宏观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4中国传播论坛:“国际话语体系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4年
5 吴乘月;;中部地区城市网络特征研究——基于信息网络关联[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C];2014年
6 朱秋诗;王兴平;;高铁“流空间”效应下的社会空间重组初探——以沪宁高速走廊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7 王沣;陈川;朱光耀;卓娜;郭璨;;全球性城市的多样化发展与中国城市的应对[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8 吴旗韬;张虹鸥;叶玉瑶;苏泳娴;;珠三角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网络——基于港珠澳大桥的分析[A];广东可持续发展研究2012[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新正;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汤晓莉;郑州市经济转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黄馨;哈大城市走廊演变机理与功能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章贤;信息时代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响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汪明峰;网络空间的生产与消费[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波;城乡融合区空间演进机理与调控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蔡良娃;信息化空间观念与信息化城市的空间发展趋势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8 何天祥;区域优势的理论分析与评价模型[D];中南大学;2006年
9 俞立平;地区信息资源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10 方维慰;区域信息化的空间差异与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淑娜;技术创新时空扩散模型在我国互联网扩散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r,
本文编号:19768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1976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