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与人 南京廖华
本文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传播与新型人际传播模式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微信与人
微信是一款基于智能手机而兴起的即时通讯软件,因其移动化、社交化、本地化、私密性、时尚性等特征深刻地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1]。从2011年1月11日产品试水到2013年11月用户突破6亿用了不到三年时间[2]。腾讯总裁曾在腾讯合作伙伴大会上提到微信每日活跃用户数超过一亿。
打开我的微信,仔细看了看我最常用的功能。作为一种通讯工具,微信不仅能够发送文字信息,还可以发送音频、图片等等,不仅使聊天更加快捷和方便,另外也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来表达某些可能用文字无法传达的信息。例如复杂的心情可以用表情代替,激动的情绪可以用语音来传递。另外群组聊天的功能也为我的通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如果说上述这些功能手机QQ也能实现,为什么选择了微信呢?我觉得朋友圈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诱惑力。和QQ空间相比,微信朋友圈相对更加私密。所发的消息只有我自己的朋友可见,下边的评论也只有当互相是好友时才能看见,相对给人更私密和亲切的感觉。微信的使用已经不仅局限在年轻人之间,也成为了我与老师、家人交流的主要通讯工具。
微信从开发至今,确实给大家的生活注人了一股新的热潮,开拓了通讯和沟通方式的新天地。以前人们初次见面会互留手机号,而现在互加微信似乎更为热门。那么微信可以成为目前主流沟通工具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微信既汲取了QQ等即时工具的及时性、互动性等优势,又具备了SNS的社交与共享功能,同时还兼具手机媒体的可移动、私密、贴身、语音等优点,提供全方位的、独特的感官体验。微信所提供的快餐式的沟通方式,契合了现代人青睐方便、快捷、互动沟通方式的价值心理,因而极具吸引力。
“摇一摇”与”附近的人”为人际互动提供了可能。前者主要得益于符号的互动,依托微信搭建的“场”,在相同的规则下,使用同一功能、同一时间段、同一动作,实现关系的匹配,为交际程度深入的实现提供可能。后者的建立是基于地缘的弱关系,使得用户可以查看到地里位置在1000米范围内的用户,在众多备选的好友中, 筛选出合适的交往对象,发出建立好友请求。“附近的人”功能实现了陌生人网络交际由远距离向近距离的转变,使交际符合传统的人际交往规则,更具吸引力。
“朋友圈”的建立满足了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心理距离的要求。微信建立的关系圈可以分为因工作关系组成的工作圈、因生活关系建立的生活圈、因兴趣爱好或社会活动等建立的朋友圈、因学习关系建立的学业圈、亲人或伴侣为核心的家庭圈。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比例搭配以实现不同的需求。用户可以在不同的圈子之间分享自己不同深度的情感,互不影响,对心理距离进行了有效分类和保护。
微信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功能已不单纯局限于沟通工具。微信的定位本并不是媒体属性,,本质上是一种社交方式,但微信公众账号的出现形成的是私密性与公共性交织的空间,为传统媒体和创痛媒体人“去媒体化”“去中心化”提供了可能。微信公众账号具有“深社交、精传播、强关系”的传播特性,成为媒体人试水自媒体的天然试验场,为媒体人开辟个人话语领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微信关系话的传播模式同时也激发着用户参与的热情,拓展了公共讨论的空间。
微信自媒体的产生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不管是用户基数,还是紧密的社交关系链,很难有一个新的平台有比微信更加得天独厚的优势。微信公众平台主要有实时交流、消息发送和素材管理。微信媒体实现了“一对多”的信息传播方式,可直接将信息推送到用户手机。减小了传统宣传模式带来的巨额广告费用。基于以上特性,微信这种自媒体方式很快兴起,成为了当下最省钱又最高效的宣传方式。《2013年中国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研究报告》的数据提到,用户关注最多的是资讯类公众平台,占比达65.7%,用户关注公众平台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3]。
总的来说,微信整合了诸多网络工具的功能,形成了三维沟通矩阵{4},成为了它占据网络沟通主流市场,变成人们首选的通讯工具的有力原因。
参考文献
1. 张瑜.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传播与新型人际传播模式探究[J].新闻知识.2014(2): 19-21
2. 王欢,祝阳.人际交往视角下微信功能的探讨[J].现代情报.2014,34(2): 82-85
3. 曹曦.微信及微信自媒体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4(12): 246-246
4. 党昊祺.从传播学角度解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2012.(7):7l-72
本文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传播与新型人际传播模式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01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200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