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移动网络论文 >

罚似然图模型与社会网络测量

发布时间:2018-06-19 14:57

  本文选题:社会网络测量 + 双模网络 ; 参考:《社会》2017年02期


【摘要】:随着互联网及智能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行为轨迹和互动数据的获得成为可能并进入社会学研究者的视野。这类行为或互动事件的数据在数据结构上属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常见的双模网络。但传统的社会网络分析所面对的数据规模较小,研究者一般采用矩阵分解、主成分分析等描述性分析方式来对网络子群进行区分或测量。而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参与互动的群体规模巨大、群体成员的构成动态变化、事件具有时序特征、事件发生存在异质性等特征,使得传统的分析方法无法有效应对此类数据。近十年来,高维高斯图模型在网络关系探测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本文拟对基于罚似然回归的高斯图模型进行综述。罚似然高斯图模型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分析工具,本文并不侧重具体的算法和优化过程,而是就罚似然图模型及其扩展模型对社会科学应用研究可能带来的贡献进行梳理。最后,本文亦对涉及的相关模型及其R软件包进行汇总,以期拓展该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
[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and smart devices, more and more users' behavior trajectories and interactive data become possible and enter the field of view of sociological researchers. The data of this kind of behavior or interactive event belong to the double mode network which is common in th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 in data structure.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s faced with a small scale of data, researchers generally use matrix decomposi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other descriptive analysis methods to distinguish or measure network subgroup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the large scale of the group participating in the interaction, the dynamic changes of the composition of the group members, the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ents and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events make the traditional analysis methods unable to deal with this kind of data effectively. In recent ten years, high-dimensional Gao Si graph model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research of network relationship detection. In this paper, the Gausttu model based on penalty likelihood regression is reviewed. Penalty likelihood Gao Si graph model is a rapidly developing tool. This paper does not focus on the specific algorithm and optimization process, but reviews the contribution of penalty likelihood graph model and its extended model to the research of social science application. Finally, the related models and their R software packages are summarized in order to exp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in the field of social science.
【作者单位】: 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基于手机大数据的社会心态研究”(16BSH013)的资助~~
【分类号】:TP393.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序平,陈鸣,赵金;网络测量系统研究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J];电信科学;2003年08期

2 陈鸣,谢希仁;网络测量技术[J];中兴通讯技术;2003年S1期

3 谈杰;李星;;网络测量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年02期

4 任国平;;网络测量概述[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04期

5 戴成秋;高文宇;;网络测量研究及发展综述[J];电脑与信息技术;2008年03期

6 曾慧宏;阳卫文;;现代网络测量系统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9年02期

7 陈晓霞;任勇毛;李俊;张潇丹;;网络测量与分析研究综述[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0年07期

8 董良;利用网络测量仪排除故障[J];微电脑世界;2000年23期

9 朱畅华,裴昌幸,李建东,金旗;网络测量及其关键技术[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10 李云春,李巍,钱德沛;可自组织的网络测量基础设施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智涛;谭巧;王建军;;一种面向服务架构的网络测量系统[A];第九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1年

2 ;现代网络测量系统[A];2001年电子测量新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1年

3 杜建清;黄少君;杨家海;;网络测量协作柔性支撑平台[A];2009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4 张小辰;杨双;王新;薛向阳;;一种基于网络测量的公平性保障机制[A];第三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7)论文集[C];2007年

5 蒋序平;陈鸣;;一种基于XML的网络测量信息描述方法[A];第一届全国Web信息系统及其应用会议(WISA2004)论文集[C];2004年

6 唐红;程群;徐川;;IP网络测量方法的发展[A];2009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7 许蓓;刘峰;;基于IPv6技术的一种在线网络测量方法[A];2006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一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NPO——网络管理和安全的核心[N];网络世界;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浩;云环境下网络性能测量与服务优化的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2 王晶;网络可重构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张敏;基于应用层和传输层的网络测量分析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4 张沛;网络测量数据隐私保护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5 潘乔;网络测量中的抽样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6 张海;分组抽样下网络测量可扩展性问题及其关键算法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蔡志平;基于主动和被动测量的网络测量技术、模型和算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8 肖宇;校园网络信息传播特性与用户影响力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袁小坊;IP网络测量数据存储与流量建模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10 朱畅华;IP网络测量和业务性能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松;Kad网络测量与分析系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蒋啸龙;多协议网络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大学;2014年

3 殷庆荣;因特网拓扑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4 刘一童;SDN网络测量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东南大学;2016年

5 朱建东;基于单播的双参数网络拓扑推断方法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年

6 武毅;基于多核平台的网络测量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7 徐海泉;流媒体传输网络测量研究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1年

8 张晓斌;基于中间件技术的网络测量设备代理的研究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9 张洪利;基于路由器的网络测量协议的研究与实现[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10 孟金凤;网络测量中的抽样技术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402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20402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8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