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中的节点影响力研究
本文选题:社会网络 + 社区发现 ; 参考:《吉林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应用软件逐渐的人性化与社会化,推动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加速了社会网络的繁荣和进步。社会网络中蕴含着丰富的用户信息及用户间互相作用的链接关系信息。通常可以用图表示的多关系数据集来代表社会网络,图上的节点表示对象,边表示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社会网络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社会网络的分析与研究,深入挖掘网络的结构特性、群体行为和传播机理等对于进一步了解网络系统具有现实意义。当前,社会网络的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有如何发现网络的社区结构以及如何合理有效地评价网络中用户的重要性。 社区是社会网络的最重要的一个属性,它是具有共同性质的对象的集合,其中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对象的连接比较稀疏,而集合内的对象的连接非常稠密。社区发现问题就是识别出网络中关系密切的节点的集合,可以理解为子图识别问题,它是挖掘社会网络中潜在的结构的一个重要任务,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数据挖掘领域的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此外,,在社会网络分析中另外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挖掘网络中重要的节点,合理地评估节点的影响力,这对于社会管理、商业营销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意义。 本论文在对传统和现代的社区发现算法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代表点的社区发现算法——RCD算法。RCD算法采用CURE聚类算法的思想,提出了使用多个代表点来代表一个社区,并通过离心率来选取中心点,然后根据节点的相似性来选取代表点,最后根据社区的相似性依次合并相似度最大的两个社区,直到达到期望的社区个数,最终得到了局部联系紧密的社区结构。其中计算节点的相似性时,针对Jaccard相似性的局限性给出了修正,使得相似度的计算更加合理。算法通过在karate数据集、AmericanCollege football数据集和采集整理的DBLP中ACM SIGMOD会议的作者协作关系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并与其它几种算法进行了比较,验证了RCD算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另外,本论文还在社区发现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节点连接模式的影响力评定方法,该方法不同于传统的节点影响力评定方法,传统的方法大多都是从网络整体的拓扑结构出发,而基于节点连接模式的影响力评定方法是从网络的局部社区信息的思想出发。将社区内的节点的连接模式分为两类,对于与不同的社区都有连接的节点认为其重要性比较高,因为它们相当于社区之间的桥梁的作用,对于社区之间的通信起到重要的意义。算法在三个数据集上进行了验证,并与度中心性和介数中心性进行了斯皮尔曼一致性对比分析,验证了基于节点连接模式的影响力评定方法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总之,本论文既提高了社会网络的社区发现的质量,也使得网络中节点的影响力评定更有效。今后的研究重点主要关注于在提高社区发现算法的效率的同时也保证算法的精度,以适应大规模的网络;对于节点影响力的评定方面,要考虑节点包含的更多的信息,使得评定方法更合理。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the gradual humanization and socialization of network application software ,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are promoted , and the prosperity and progress of social network are accelerated . The social network contains rich user information and link relation information between users .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 the research of social networks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 For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social networks ,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 group behavior an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of the network , and how to find out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the network and how to evaluate the importance of users in the network reasonably and effectively .
The communi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ttributes of social network , it is a collection of objects of common property ,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of objects between the collection and the collection is sparse , and the connection of objects within the collection is very dense . The problem of community discovery is to identify the nodes in the network , which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mining potential structures in the social network , which has caused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of data mining .
In this paper ,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ommunity discovery algorithms , a new algorithm of community discovery algorithm _ RCD algorithm based on representation point is proposed .
In addition , based on community discovery ,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nfluence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node connection mode ,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node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 . Most of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are based on the topology structure of the whole network , and the influence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node connection mode is based on the idea of local community information in the network .
In conclusion , this thesis not only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community discovery in the social network , but also makes the evalu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nodes in the network more effective . The future research focuses on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community discovery algorithm and ensuring the accuracy of the algorithm , so as to adapt to the large - scale network ;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node , mor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node is taken into account , so that the evaluation method is more reasonable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P39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兰;;从社区到社会网络——一种互联网研究视野与方法的拓展[J];国际新闻界;2009年05期
2 王琪;;嵌入互联网中的社会网络—企业电子社会网络[J];企业经济;2011年04期
3 李春霞;;网络媒体对社会网络的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4 阮冰;朱建冲;姜礼平;汲万锋;;基于社会网络的民意形成演化建模与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1年02期
5 刘晶;张秀兰;;谈社会网络在图书馆的应用[J];新世纪图书馆;2011年09期
6 秦红霞;陈华东;;社会网络视角的企业知识共享演化博弈分析[J];情报杂志;2009年05期
7 王煜全;;警惕互联网上的“国家模式”——再谈社会网络的进化机制[J];互联网周刊;2011年02期
8 陈萍;;社会网络中企业知识资源的互补性[J];图书与情报;2007年05期
9 黎刚;;文献信息社会网络建设新论[J];职业技术;2007年24期
10 张星;蔡淑琴;夏火松;侯德林;;基于社会网络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框架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永昌;;中国大城市流动人口社会网络构筑的空间过程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辑[C];2006年
2 程平;;基于社会网络的“云会计”知识流动研究[A];第十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马宗正;杨永芳;;贫困地区农村社会网络与农民发展——对宁夏固原市五个村落的调查与思考[A];西部发展评论(2005年第2期 总第16期)[C];2005年
4 陆双梅;;藏民社会网络在手机中的呈现与重构[A];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C];2012年
5 周静;;社会网络在营销实践中的研究初探[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周尚意;吴莉萍;王策;;都市更新中社区社会网络变迁的结构主义分析——以北京西单南太常社区整体搬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陈忠卫;王志成;;社会资本对企业成长的推动作用分析[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陈典全;黄朝阳;;基于位置的社会网络(LBSN)研究及其产业化[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9 李莉;武邦涛;陈忠;;社会网络作为双刃剑:交易网络的摩擦、中介可能性与结构洞[A];第五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集[C];2009年
10 郭彦丽;;社会网络视角下组织内部信息资源共享研究[A];信息资源配置理论与模型研究——2009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学术研讨会专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范昕;面对巨大的社会网络,你无法独立存在[N];文汇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蔡双喜;家政服务员如何建构社会网络[N];中国妇女报;2013年
3 ;Google对搜索人感兴趣[N];计算机世界;2004年
4 周丽萍;社会资本在保险业发展中的作用[N];中国保险报;2003年
5 席来旺;社会网络提高竞争优势[N];人民日报;2007年
6 沈慧婷 本报记者 丁秀伟;从“择偶途径”看改革30年婚恋变迁[N];中国妇女报;2008年
7 北京大学博士后 山东大学教授 博导 李春霞;家政服务员的社会网络及其城乡差异[N];中国妇女报;2013年
8 贾利强;人物研究须重视社会网络与日常生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梁捷;节点人际关系[N];经济观察报;2012年
10 ;加强理论研究 推动社会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金;创业者社会网络的演化过程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裴志军;社会网络与经济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3 苏春艳;社会网络与职业获得[D];上海大学;2005年
4 高红艳;社会网络与“新生存空间”的生成[D];上海大学;2007年
5 伍满桂;创业企业网络动态能力与创新社会网络沃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黄亮;社会网络中的社区发现与链接预测算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宁慧聪;基于社会网络的语义Web服务发现与组合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8 李汉宗;农民工群体的内部差异:社会流动与社会网络[D];武汉大学;2011年
9 段东圣;社会网络中群组探测和话题建模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彭华涛;创业企业社会网络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宏琴;认同、社会网络和制度供给[D];安徽大学;2006年
2 弓慧;社会网络在政府内部知识共享中的作用机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亮;大学生社会网络的构成及其运用状况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4 林易;作为能动性之源的社会网络[D];山东大学;2006年
5 罗俊勤;大众行为下社会网络的服务推荐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6 柳丽;城市流动人口的社区社会网络建构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2年
7 夏莉;怨恨、组织与社会网络[D];复旦大学;2008年
8 徐继军;社会网络对个体间知识转移的影响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李海燕;能人治村的个案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沈冯娟;虚拟社群中的社会网络[D];兰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672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2067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