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移动网络论文 >

因特网时延空间中TIV与接入时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24 18:58
【摘要】:大量网络测量研究证实了违反三角不等式(TIV)是因特网时延空间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影响网络坐标系统准确性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将因特网分为接入网和核心网两部分,引入了时延空间模型来分析接入时延对于TIV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TIV产生于网络的核心,接入时延可以使得在端到端路径中观察到的TIV数目会减少,并减轻TIV的严重程度.然后,在PlanetLab测试平台设计了一组网络测量实验,来测量端到端的时延矩阵和相应的拓扑信息.之后,设计了ScoutTIV算法来统计时延数据集中的TIV比例.在实验中,根据主机的IP属性将其分为3个子集,并生成了1个随机数据集来进行分析.在所有子集上的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论一致,为网络坐标系统进一步提高预测精度提供了重要依据.
[Abstract]:A large number of network measurement studies have proved that violating the triangular inequality (TIV)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Internet delay space and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that affect the accuracy of the network coordinate system. By dividing the Internet into access network and core network, a delay space model is introduc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access delay on TIV. Theoret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IV comes from the core of the network, and access delay can reduce the number of TIV observed in end-to-end path and reduce the severity of TIV. Then, a set of network measurement experiments are designed on PlanetLab test platform to measure end-to-end delay matrix and corresponding topology information. Then, the ScoutTIV algorithm is designed to calculate the TIV ratio in the delay dataset. In the experiment, the host is divided into three subsets according to its IP attributes, and a random data set is generated for analysi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n all subse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results, which provid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further improving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the network coordinate system.
【作者单位】: 解放军理工大学指挥信息系统学院;
【基金】:国家“九七三”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基金项目(2012CB3158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070173,61103225)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133)
【分类号】:TP39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国福;窦强;班冬松;窦文华;宋磊;;一种基于被动路标的网络距离预测方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娜斐;基于RTT相似度的网络延迟估测理论和方法[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段翰聪;卢显良;唐晖;周旭;赵志军;;基于DHT的拓扑感知节点聚集算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7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洪华,陈鸣,郝继红,李健;网络性能特性的描述和测量[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2 高琴,谭琳,胡谷雨;一个网络流量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05年04期

3 李健,张辉,何飞,有悦;面向通讯工程的网络服务质量监测和控制系统[J];计算机工程;2000年S1期

4 吴桦,丁伟;基于奇异谱方法的网络行为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5 过晓冰,伍卫国,刘敏,钱德沛;网络传输时延的测量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2年07期

6 曹洪武,瞿国平;一种网络测量协议的研究与实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S1期

7 郝继红,陈鸣,赵洪华,张睿;NWS预测子系统的应用[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8 高文宇,陈松乔,王建新;动态的时间驱动的分组采样技术[J];通信学报;2005年04期

9 潘飞;高岭;;网络测量及其关键技术[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6年07期

10 李润知;王红安;张立仿;;基于Netflow技术的网络流量测量的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鸣;吴才新;李兵;高屹;张涛;范霖;沙昆;;分布式网络性能管理系统:概念与实现[A];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应用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蒋序平;陈鸣;;一种基于XML的网络测量信息描述方法[A];第一届全国Web信息系统及其应用会议(WISA2004)论文集[C];2004年

3 许鑫;何泾沙;石恒华;;基于端到端丢包测量的网络瓶颈链路推断方法[A];中国通信学会通信软件技术委员会2009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杜建清;黄少君;杨家海;;网络测量协作柔性支撑平台[A];2009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5 周虹霞;田忠;王俊峰;;Internet性能测量研究[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高长喜;辛阳;钮心忻;杨义先;;基于行为特征分析的P2P流量识别技术的研究[A];第一届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小辰;杨双;王新;薛向阳;;一种基于网络测量的公平性保障机制[A];第三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7)论文集[C];2007年

8 丁森林;金键;毛伟;;基于主动测量的DNS监测系统[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9 张国敏;苏巨诗;王松;王娜;;分域式流媒体CDN的负载均衡策略[A];2005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王晓锋;方滨兴;云晓春;张宏莉;;一种并行网络模拟中的拓扑划分方法[A];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讨会'2005论文集(下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陈刚 鲍剑洋 丁颖;为网络“把脉”[N];计算机世界;2003年

2 ;NPO——网络管理和安全的核心[N];网络世界;2003年

3 本报记者 潘永花;Sniffer 架构日臻丰富[N];网络世界;2003年

4 本报记者 胡英;让故障分析精细化[N];计算机世界;2003年

5 山枫;“监听”降低客户风险[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敏;基于应用层和传输层的网络测量分析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2 张沛;网络测量数据隐私保护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3 王俊峰;高速互联网性能测量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4 余杰;P2P网络测量与安全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邓晓衡;有线/无线网络中基于网络测量的拥塞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6 姜义;网络敏感的对等网络覆盖网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张海;分组抽样下网络测量可扩展性问题及其关键算法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蔡志平;基于主动和被动测量的网络测量技术、模型和算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9 刘瑞芳;网络性能测量和推测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10 黎文伟;端到端互联网性能监测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e鴈,

本文编号:21423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21423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b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