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移动网络论文 >

考虑失效恢复的组合服务性能建模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8-07-28 16:36
【摘要】:互联网环境下运行的组合服务易受到资源故障和组件失效影响而导致失效.已有的失效恢复措施在提高服务可用性的同时也会对服务的性能产生负面影响.为了对失效可恢复情况下的组合服务性能进行量化,通过综合组合服务失效类型和恢复策略,给出一种考虑失效恢复的组合服务性能分析模型.采用排队Petri网(queueing Petri net,简称QPN)描述组合服务的失效发生及其恢复处理过程,重点研究实施重试和替换策略的服务运行情况.详细描述了考虑失效恢复的服务节点和链路QPN模型的内部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服务交互机制构建组合服务分散执行的性能模型.最后,采用QPME工具仿真和比较不同失效发生率、失效类型分布和恢复策略下组合服务模型的性能表现.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定量分析失效恢复对组合服务性能的影响,有助于指导不确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系统失效恢复策略实施方案的设计.
[Abstract]:Combined services run in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are vulnerable to resource failure and component failure. The existing failure recovery measures can also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service performance while improving service availability. In order to quantify the performance of composite servic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failure recovery, the failure to restore the service performance is invalidated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combination of services. Type and recovery strategy, a combination service performance analysis model considering failure recovery is given. Queueing Petri net (QPN)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failure occurrence and recovery process of composite service, and the service transportation of retrial and replacement strategy is focused on. The service considering failure recovery is described in detail.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node and link QPN model, the performance model is constructed by the service interaction mechanism. Finally, the QPME tool is used to simulate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t failure incidence, the failure type distribu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mbined service model under the recovery strateg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can be quantified in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effect of effective recovery on the performance of composite services is helpful to guide the design of the failure recovery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scheme of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under uncertain network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003257,61070161,61070158,61003311,61272531,61272054,61202449)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2010CB328104)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2013AA01350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0BAI88B03,2011BAK21B02) 国家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软件类)(2010ZX01044-001-001) 高校博士点专项基金(20110092130002)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BK2008030) 江苏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BM2003201) 教育部网络与信息集成重点实验室(93K-9)
【分类号】:TP393.09;TP30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林闯;王元卓;杨扬;曲扬;;基于随机Petri网的网络可信赖性分析方法研究[J];电子学报;2006年02期

2 曹科强;顾庆;任颖新;陈道蓄;;服务组合中基于DTMC的可靠性和性能分析[J];计算机科学;2009年10期

3 王元卓;林闯;杨扬;单志广;;网格服务可管理性模型及策略研究[J];计算机学报;2008年10期

4 蔡开元,白成刚,钟小军;构件软件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模型简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郭夙昌;杨波;黄洪钟;;考虑节点失效恢复能力的网格服务可靠性建模与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6 唐渊;金可音;周昆;宋春阳;;Web服务失败分类法[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圣武;王宏涛;;GIS模糊可靠性分析的关键问题[J];测绘工程;2006年04期

2 胡圣武,许辉,徐卓揆,李爱国;GIS的可靠性研究[J];测绘科学;2005年02期

3 张璐;梁向阳;;Petri网及其扩展研究[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9年07期

4 吴震;孟洛明;;网管系统多种运行场景下的模块可靠性[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7年11期

5 魏功辉;胡健生;黄雪梅;魏泽邦;刘飞争;;N+K形式冗余备份通信系统的可用度分析[J];电子质量;2008年11期

6 马彩文,李艳,柴饶军,纪大山,苏红宇;电视经纬仪复杂多目标图像处理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光子学报;2004年08期

7 魏功辉;魏泽邦;黄雪梅;施扬;胡健生;;基于Petri网的热备份通信系统分析[J];信息通信;2009年01期

8 杨旭;李海军;周慧;;网格远程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刘士喜;许志才;方贤文;;基于随机Petri网的冗余备份系统可信赖性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夏丹;孙立镌;;基于构件化平台的敏捷信息系统[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韦群;王珏;;分布式环境下软件可靠性模型的扩展与改进[A];第三届全国软件测试会议与移动计算、栅格、智能化高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王珏;韦群;孟祥航;;程序变异在软件可靠性评估中的应用[A];'2008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占济舟;失信因子对软件可信性的影响及其控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张镇;面向迎宾机器人组件化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孟坤;无线自组织网络保护路由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2年

4 陈珊珊;非结构化P2P网络信任模型及激励机制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5 赵明峰;基于网络编码的无线协作通信系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孙晓星;面向方面的软件容错模型设计与分析技术[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7 李朝辉;基于构件复用技术的组态模型及平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8 陈德华;基于对等网络的分布式构件库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9 江金龙;UML和Petri网建模方法及其在C~4ISR系统中的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10 盛津芳;商业构件评估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跃;基于可信度的组合服务自适应维护方法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2 张健;普适环境下一种分布式可靠服务组合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王萍;软构件获取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4 刘士喜;基于随机Petri网的分布式系统可信赖性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7年

5 姜晓丽;基于领域工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

6 李妍琛;基于随机Petri网的软件性能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7 孔雄飞;一种动态工作流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王飞超;PIM-SM组播路由协议在Linux下的实现[D];山东大学;2007年

9 夏鑫;基于MCU嵌入式系统的构件化开发模式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10 李杨;可生存性嵌入式OS的内存管理技术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孟洛明;网络管理研究中的问题、现状和若干研究方向[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杨胜文,史美林;一种支持QoS约束的Web服务发现模型[J];计算机学报;2005年04期

3 岳昆,王晓玲,周傲英;Web服务核心支撑技术:研究综述[J];软件学报;2004年03期

4 邱敏,桂小林;实现可靠计算的容错网格结构[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5年07期

5 蔡开元,白成刚,钟小军;构件软件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模型简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彦萍;李增智;郭志胜;晋勤学;王创;;Web服务组合中基于服务质量的服务选择算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8期

2 殷荣网;冒志建;;组合Web服务的研究现状综述[J];网络与信息;2007年07期

3 张志民;陈昊鹏;;一种综合评估QoS的算法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年12期

4 代钰;杨雷;朱志良;张斌;;避免无用重选取的QoS劣化阈值模型及计算[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0期

5 武云鹏;包卫东;张维明;黄金才;;Web服务组合系统研究综述[J];计算机科学;2011年09期

6 张志平;张庆来;;语义Web服务研究进展[J];情报学报;2006年04期

7 叶世阳;魏峻;李磊;黄涛;;支持服务关联的组合服务选择方法研究[J];计算机学报;2008年08期

8 曾晋;孙海龙;刘旭东;邓婷;怀进鹏;;基于服务组合的可信软件动态演化机制[J];软件学报;2010年02期

9 熊云昆;孙海龙;曾晋;;支持组合服务QoS动态优化的服务总线[J];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10年04期

10 隋玉磊;周兴社;符宁;詹涛;;TSSF:基于QoS分解的可信服务调度框架[J];计算机科学;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阳;闫莺;岳昆;王晓玲;周傲英;;质量驱动的频繁组合服务选择[A];第二十一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技术报告篇)[C];2004年

2 李飞;张斌;葛亮;孙若男;;面向组合服务自适应执行的环境感知引擎[A];CCF NCSC 2011——第二届中国计算机学会服务计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蒋书同;古夫;;湖湘文化与湖南教育的交互关系探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高湘泽;;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关系何以可能和可知?——让-保罗·萨特的有关思想略论[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六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杨晨光;刘帼巾;孙顺利;;中间继电器试验失效分析及解决构想[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低压电器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杨玉盛;谢锦升;陈光水;郭剑芬;;红壤侵蚀退化地生态恢复后C吸存量的变化[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蒋俊彦;李先贤;李建欣;吴茜;;SOArTester4RT:一种面向组合服务演化的高效回归测试工具[A];2010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武高林;杜国祯;;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和生态恢复及可持续发展[A];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超;阳辉;方葛丰;;RFID智能卡可靠性预计模型的研究[A];第二十届电工理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周胜保;;浅谈极点开发、点轴开发与圈网开发的关系[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史文;摩托罗拉生命周期组合服务面市[N];通信产业报;2003年

2 钱开胜;果树防冻与冻后恢复措施[N];中国特产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王瑜;组合服务打造“集成式”融资[N];青岛日报;2011年

4 ;江苏总队首创分段组合服务方式[N];中国信息报;2009年

5 本报实习生 刘霞;吃药未必空腹好[N];科技日报;2007年

6 永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柏劲松;冰冻灾后竹林恢复措施[N];湖南科技报;2008年

7 特约记者 陈卫东 缪柏树;两岸专家研讨红树林保护恢复措施[N];中国花卉报;2008年

8 冯天瑜;中日汉字文化的交互关系[N];光明日报;2001年

9 ;雨雪冰冻灾害受害林木清理指南[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10 金农;柑桔灾后恢复措施[N];陕西科技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龙昌;面向复杂上下文的组合服务决策方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2 鲍爱华;语义Web环境下组合服务演化方法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陈彩琦;视觉选择性注意与工作记忆的交互关系——认知行为与ERP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周航;基于质量有色Petri网的Web组合服务建模与冲突、冲撞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5 陈蕾蕾;SOA中服务质量建模、预测及保障[D];复旦大学;2012年

6 杨梅;英语冠词二语习得的交互阐释[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7 吴钊;保证服务质量的动态Web服务组合及其性能分析研究[D];武汉大学;2007年

8 叶力;Semantic Web Services的自动化组合技术[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9 张帅;基于服务组合的跨企业协作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钟读杭;Web服务组合的可靠性预测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家恩;物流组合服务流程设计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中山大学;2011年

2 汪检跃;面向服务环境的组合服务计费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徐晓军;主体与审美形态的交互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跃;基于可信度的组合服务自适应维护方法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5 熊良;支持语义关联的组合服务选择机制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6 刘静;WEB组合服务框架优化模型的研究及其系统实现[D];中南大学;2011年

7 李正;面向SOA的组合服务自恢复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潘迪宏;基于D-S证据理论的可信组合服务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韩仲志;面向Web组合服务的运行时监控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张湘;从经济一体化与货币一体化的关系看欧元[D];天津财经学院;2001年



本文编号:21509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21509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3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