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移动网络论文 >

基于QoS关联分析的分布式系统可生存性评估

发布时间:2018-10-05 12:47
【摘要】:可生存性分析技术的研究成果中缺少对运行系统进行在线、实时评估的方法,而分布式系统的规模逐渐增加使得传统的基于数学模型的方法无法应用。该文首先分析了服务质量(QoS)是系统生存性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次,提出基于服务质量属性关联分析的分布式系统可生存性层次化评估模型;再给出了QoS之间关联性的计算方法以及对关键属性及分布式系统可生存性的量化评估方法;最后,在实验环境中考察了3种关键服务的一周生存性评估情况,以及攻击时系统可生存性的变化情况,并与其他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Abstract]:I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survivability analysis, there is a lack of on-line and real-tim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running system, and the scale of distributed system is increasing gradually, which makes the traditional method based on mathematical model impossible to be applied.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at quality of service (QoS) is the external form of survivability of system, secondly, proposes a hierarchical evaluation model of survivability of distributed system based on quality of service attribute association analysis. Then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QoS and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key attributes and the survivability of distributed system are given. Finally, the one-week survivability evaluation of three key services is investigated in the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And the change of system survivability during attack is compared with other algorithms.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073043,61073041,61100008)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F200901,F201023)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1230411001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HEUCF061002)
【分类号】:TP393.0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包秀国,胡铭曾,张宏莉,张绍瑞;两种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的生存性定量分析方法[J];通信学报;2004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志刚;吴追风;张瑞杰;;基于D-S证据理论的信息网络系统可生存性评价[J];情报杂志;2010年S2期

2 李飞;张仕斌;;基于云模型的网络系统状态评估与预测模型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0年06期

3 林雪纲;许榕生;;信息系统生存性分析模型研究[J];通信学报;2006年02期

4 李良斌;王劲林;陈君;;网络服务系统可生存性分析与验证[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林雪纲;许榕生;;信息系统生存性分析模型研究[A];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讨会'2005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刘俊;陈家庆;张大方;;一种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生存性分析方法[A];第四届中国测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金辉;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系统生存性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2 赵明峰;基于网络编码的无线协作通信系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林雪纲;网络信息系统生存性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王超;可生存网络系统的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5 王树鹏;网格应用生存性增强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6 张薇;信息存储系统可生存性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7 张乐君;网络信息系统可生存性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8 王健;任务关键系统生存性形式化建模与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9 赵国生;任务关键系统可生存性增强的应急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10 彭三城;移动自组网抗毁性及其评估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闻;多Agent的主动网络拥塞控制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柏彬;可生存性网络系统框架及网络可生存性量化评估[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付娟;电网SCADA系统的脆弱性分析与可生存性评估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王可;可生存网络服务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5 赵国生;可生存性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6 王健;网络可生存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7 艾宝莹;基于GMPLS光网络的标签交换的研究[D];江苏大学;2007年

8 周俊杰;基于层次化的网络信息系统可生存性定量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常德显;网络审计系统抗“性能攻击”可生存性机制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10 陈家庆;基于生存数据流图的可生存性定量分析及模型设计方法[D];湖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郭渊博,马建峰;分布式系统中服务可生存性的定量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10期

2 云晓春,方滨兴;网络病毒主动预警模型[J];通信学报;2002年05期

3 黄遵国,卢锡城,胡华平;生存能力技术及其实现案例研究[J];通信学报;2004年07期

4 包秀国,胡铭曾,张宏莉,张绍瑞;两种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的生存性定量分析方法[J];通信学报;2004年09期

5 张涛;胡铭曾;云晓春;张永铮;;计算机网络安全性分析建模研究[J];通信学报;2005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华;;基于免疫学机理网络系统可生存性研究[J];应用科技;2009年04期

2 高斐;高永仁;;面向关键服务安全态势的定量评估模型[J];计算机工程;2010年10期

3 黄继鹏;帅春燕;;基于保能性的层次化系统可生存性评估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年24期

4 孙素云;;Web服务信誉度评估模型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年09期

5 苏朋;陈性元;唐慧林;祝宁;;面向用户的DoS攻击效果评估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年15期

6 林闯,彭雪海;可信网络研究[J];计算机学报;2005年05期

7 柴争义;;入侵容忍技术及其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7年02期

8 韩建军;张迎;;网络可生存性研究综述[J];今日科苑;2007年18期

9 单智勇;石文昌;梁彬;孟晓峰;;增强可生存性的访问控制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年35期

10 吴秋萍;;网络信息系统的可生存性研究[J];计算机安全;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邱荣斌;许榕生;;基于关联分析的网络管理平台的设计[A];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讨会'2005论文集(上册)[C];2005年

2 李汉兵;喻建平;谢维信;;基于时延的Bellman-Ford算法[A];第九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99)论文集[C];1999年

3 胡习文;成建生;;WLAN有效的速率自适应机制[A];2009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何芳;邱雪松;成璐;;面向业务的下一代互联网计费系统体系模型[A];2004年全国通信软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黄敏;王长林;;IPv6在移动Internet中的应用[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颜桐;李巍;李云春;;计算网格环境下以QoS为指导的启发式任务调度[A];2006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6年

7 张艳梅;;基于Petri网的web服务动态组合方法[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8 陈彦萍;李增智;夏虹;朱海萍;;服务质量驱动的Web服务组合框架的设计与实现[A];2006年全国通信软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贾连兴;易慧;曹建明;;浅析网络系统的可生存性分析与建模方法[A];2007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张晓琴;陈蜀宇;常光辉;卢华玮;;可信网络中的信任评估模型[A];第十四届全国容错计算学术会议(CFTC'2011)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Sanjay Patel;拓展广域以太网疆土[N];网络世界;2006年

2 李勇;提升MAN服务质量[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3 Bob Mandeville lometrix总裁 张建铭;以太网服务质量为先[N];网络世界;2006年

4 ;用组播提高服务质量[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5 陶欣;服务质量与安全交换[N];人民邮电;2003年

6 泰克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优化UMTS网络KPI出奇招[N];通信产业报;2005年

7 屈永华;对QoS和SLM有误解[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8 ;“模块化”实现QoS[N];网络世界;2004年

9 本报记者 谌力;事务处理系统走向SOA[N];网络世界;2005年

10 东软网络安全事业部总经理 曹斌;NTars系统:信息高速路的守护者[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安丰;基于QoS的分布式Web服务结构模型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2 吴钊;保证服务质量的动态Web服务组合及其性能分析研究[D];武汉大学;2007年

3 张纯鹏;无线局域网中竞争窗口控制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4 杨勇;SOA等级化服务替换理论与机制[D];复旦大学;2011年

5 韦勇;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张乐君;网络信息系统可生存性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7 赵金辉;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系统生存性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8 姜圳;基于QoS的组播路由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年

9 高文宇;网络QoS控制中的队列管理和接纳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10 冯名正;Web服务组合关键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欣;网络信息系统互联可生存性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2 亢嵛;基于多层策略网络管理系统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3 严峰;基于OCTAVE和FAHP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文彬;基于服务质量的组播路由算法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5 朱梅;网络应用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D];浙江工业大学;2005年

6 吴舜贤;区分服务网络基于探测测量的接纳控制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05年

7 原常青;移动无线因特网中资源预约机制的研究与仿真实现[D];东北大学;2005年

8 周坚;微通信元系统构架中主机对QoS的支持[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9 吴俊;基于计算网格的任务调度算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10 何宁;基于下一代光互联网的光突发交换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2534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22534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a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