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移动网络论文 >

移动用户行为及半时变计费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11 19:47
【摘要】:移动互联网接入需求近年来呈高速增长的趋势,这对移动运营商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使用计费机制来引导用户的网络行为,提高网络收益成为运营商关注的重点。该文通过分析移动用户的网络行为特征以及价格对用户行为的影响,不仅证明了运营商要将网络收益最大化必须采用完全的时变计费方案,还给出了引导用户行为的方法。考虑到用户对网络费率频繁变动的抵制,探讨了半时变计费机制的可行性,并给出了此时计算运营商网络收益损失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半时变计费机制能够在保证合适的用户接受度的情况下,有效地降低运营商的收益损失。
[Abstract]:The demand for mobile Internet access has been increasing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which is both an opportunity and a challenge for mobile operators. How to use the charging mechanism to guide the network behavior of users and improve network income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operators.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behavior of mobile users and the effect of price on user behavior, this paper not only proves that operators must adopt a complete time-varying charging scheme to maximize network income, but also gives a method to guide user behavior. Considering the resistance of users to frequent changes in network rates, the feasibility of semi-time-varying charging mechanism is discussed, and a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network revenue loss of operators at this time is given.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mi-time-varying charging mechanism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evenue loss of operator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nsuring appropriate user acceptance.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编码与传输省重点实验室;
【基金】:科技部中芬国际合作项目(2010DFB10570)资助课题
【分类号】:TN929.5;TP393.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建栋;赵志强;;移动互联网用户价值动态分析模型[J];微计算机应用;2011年03期

2 大卫;移动互联网业务逻辑──互联网正向无线世界演进,运营商受益无穷[J];电信建设;2001年03期

3 苏菁,徐乔鹏;移动互联:未来信息社会新时尚[J];中国无线电管理;2001年05期

4 孟怀军,于全明,朱义胜;移动互联网的发展[J];现代电子技术;2002年12期

5 吴德本;蔡晓红;;IPv6任重道远前景光明(上)[J];有线电视技术;2006年01期

6 李曼雪;;MID在探索中加快发展[J];TWICE消费电子商讯;2007年22期

7 王晓云;;互联网将与移动通信网深度融合[J];世界电信;2009年12期

8 吕廷杰;移动互联网与移动电子商务的研发与应用[J];电信建设;2001年02期

9 牛志升,王兰,马熹妍,张凯;移动互联网中的资源管理和服务质量控制[J];中兴通讯技术;2003年04期

10 王春峰,李忠诚;移动互联网资源管理中的接纳控制[J];中兴通讯技术;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明科;王少杰;;移动互联网发展研究[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红梅;;移动互联网现状与趋势浅析[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赵艳梅;朱晓燕;;转变运维模式,迎接移动互联网新挑战[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4 孙泽锋;;移动互联网发展技术与安全分析[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5 赵川江;;浅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子渠道的作用[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6 徐小雷;;面向下一代网络的移动互联网策略思考[A];2011年通信与信息技术新进展——第八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汪军;梁亮;;面向移动互联网的业务路由叠加网络[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8 包先雨;陆清;郑纬民;;基于ATOM的嵌入式移动互联网终端设计[A];全国第21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CACIS·2010)暨全国第2届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艾明;田野;徐晖;;LTE-未来移动互联网的使能技术[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10 张更新;;支持网络移动的卫星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及应用[A];卫星通信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科学院声学所高性能网络实验室主任 唐晖;智能节点重叠网助力移动互联网[N];中国电子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舒杰;移动互联网应“独树一帜”[N];通信产业报;2009年

3 上海贝尔 章海峰;LTE业务引航[N];通信产业报;2009年

4 魏明;国内首款可通话的MID产品问世[N];人民邮电;2009年

5 ;移动互联网:潜在的杀手级业务[N];人民邮电;2006年

6 ;爱立信高奏“移动互联网”主旋律[N];通信产业报;2000年

7 那什;安全产生价值[N];人民邮电;2011年

8 陈固杰;下载技术的移动互联网应用[N];网络世界;2002年

9 ;移动搜索正在成长[N];人民邮电;2006年

10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PC服务器铸就移动互联网根基[N];通信产业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进;基于FLUTE协议的移动互联网高效传输问题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苏伟;移动互联网路由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3 裴珂;移动计算网络中IP移动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4 张晖;移动互联网的组播切换算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5 赵刚;移动互联网上自适应多媒体传输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任淑婷;宽带IP网络中基于QoS的计费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7 张永晖;基于用户行为的下一代移动互联网络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周铀;视频点播系统访问行为研究:测量、分析与建模[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9 包力尔;移动IP中的切换及移动性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胡渭琦;移动互联网的位置管理和多接口合作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泉;WAP页面转换的实现技术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2 闫亚伟;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容量党建信息服务平台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3 魏平洋;移动互联网中组播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周晓燕;移动IP协议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5 郑桂凤;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行为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6 孙达康;移动互联网统一认证业务安全级别控制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7 梅郁;心智模型与信息构建的一致性研究及在移动互联网软件中的设计应用[D];浙江大学;2011年

8 陈娟;基于JDM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宋尹淋;移动互联网终端界面设计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吴利兵;无线网络环境下用户行为的社会性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073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24073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f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