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政府应对问题研究
[Abstract]:At present, in China, the social structure is undergoing great adjustment, the original interest structure is also facing reshuffle, and mass incidents caused by demolition, arrears of wages and so on occur from time to time. The popularit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not only brings great convenience to people's increasingly rich and complex life, but also makes more deep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of interest emerge day by day in the public vision. It also brings great challenges to the public governance of the government. Especially when a group event occurs, the network platform has become the first choice for people to receive information and express their opinions, and the gathering of a large number of netizens can easily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public opinion. The rol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double-edged sword" is also more and more obvious. It can not only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but also confuse the public and disturb the normal social order. How to deal with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bjectively, and then adopt a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response strategy to avoid its negative impact,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At present, scholars in our country have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research to the group event from the concept, the theory and the response and so on, has also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to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 relatively perfect theory system has already formed initially. However, the study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group events is still in its preliminary stage, and the study of theory and coping strategies should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government respons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group events, and analyzes the format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in the case of "thousands of people kneeling down mayor" in Zhuanghe City, Liaoning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zes on some problems faced by the government in dealing with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the mass events,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failure of the government's role in dealing with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the mass event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se problems. For example,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the network, pay attention to the effective interaction with citizens, improve the administrative execution a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itself, speed up the reform of the government system, and build a fair and just social environment.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P393.09;D631.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琳;汪海燕;吴武忠;张建升;张敬博;孟澍菲;;如何做好涉检网络舆情的研判与应对工作[J];人民检察;2009年21期
2 潘辉;;关于新时期网络舆情工作的思考[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9年06期
3 王克群;;网络舆情的研判与应对[J];长白学刊;2010年01期
4 顾明;;论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J];法制与社会;2010年18期
5 曹劲松;;政府网络舆情的研判机制研究[J];领导科学;2010年15期
6 李昌祖;;网络舆情研判的类型分析及其制度建设的途径思考[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年06期
7 李飞;;推进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引导及调控机制建设[J];大连干部学刊;2010年06期
8 姜胜洪;;把握网络舆情规律 加强正面舆论引导——以杭州飙车案的网络舆情变动为例[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07期
9 马映红;;关于网络舆情基本特点的思考[J];学理论;2010年18期
10 林苇;;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铭;陈俊鑫;;我国网络舆情及管理策略研究[A];2011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潘崇霞;;网络舆情演化的阶段分析[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潘庆芳;周萍;;涉路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建议[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大鹏;;加强新形势下检察机关网络舆情体系建设[A];第27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曹俊喜;刘云;徐希源;;电力行业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技术研究与系统设计[A];2012年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冉治平;;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几点思考[A];浙江烟草(2012年第3期总第122期)[C];2012年
7 疏学明;郑魁;张辉;袁宏永;;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方式探讨[A];中国突发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优秀成果选编[C];2009年
8 耿骞;刘颖;;网络舆情的形成、传播及监测方法[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9 韩伟;张洪涛;;网络舆情与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构建[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10 曾华艺;;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指标体系探讨[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自贤 通讯员 吴涛;网络舆情助推汉江中院司法为民[N];湖北日报;2010年
2 通讯员 王宏杰;注重网络舆情监督 网上网下良性互动[N];检察日报;2010年
3 唐莉 记者 郭树仁;梅河口检察院加强涉检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工作[N];北方法制报;2010年
4 记者 卢志坚 通讯员 胡连芳;江苏大丰:征聘百名“网络舆情监督员”[N];检察日报;2009年
5 见习记者 施燕燕;应对网络舆情与三项重点工作息息相关[N];检察日报;2010年
6 记者 吴汉松;提升引导网络舆情能力[N];石狮日报;2010年
7 四川省内江市工商局 吴明显 杨晓彬;建议加强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及引导工作(下)[N];中国工商报;2010年
8 吴明显;内江积极加强网络舆情监测[N];中国工商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白真智;探秘网络舆情市场[N];人民日报;2010年
10 方山县政协主席 林祥;加强网络舆情实时监测 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N];山西政协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玉强;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适度反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方付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张伟;基于复杂社会网络的网络舆情演化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4 王灵芝;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王根生;面向群体极化的网络舆情演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6 万源;基于语义统计分析的网络舆情挖掘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朱国东;关于网络舆论演进的若干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马荔;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广发;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巨慧慧;针对网络舆情的情感倾向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肖轲;网络舆情事件的应对模型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朱佳佳;浅析网络公共领域中的网络舆情[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5 刘婷;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6 任洪涛;政府网络舆情把关能力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7 江瑾;政府在网络舆情中的有效回应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戴笑慧;网络舆情与政府电子治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王文峰;网络舆情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陈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管的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951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2495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