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Socket的网络设备自发现机制
【图文】: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3年器端,WebSocket使得客户端与服务端的通信变得实时高效、节省带宽又不浪费过多的数据流量。设备自发现系统的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图1设备自发现系统的框架结构ADDP客户端与账户服务器建立WebSocket连接成功后,从设备配置信息库中提取账号、设备编号、IP地址等设备信息,其工作分为两种情况:(1)与账户服务器之间网络通信良好时,ADDP客户端与账户服务器直接通信,通过WebSocket维持连接,由账户服务器提供设备配置信息库;(2)与账户服务器无法通信时,,ADDP设备向局域网内发送广播,获取设备列表和设备信息,在设备本地建立设备配置信息库。其中,图1中虚线上半部分表示互联网中的设备发现情况,虚线下半部分表示局域网中的设备发现情况,实线箭头部分是情况(1),虚线箭头部分代表情况(2)。2.3客户端客户端的功能主要包括发起与账户服务器的连接请求,连接成功后进行设备信息注册,发送DeviceID(设备编号)、DeviceName(设备名称)、DeviceType(设备类型)、AccountID(账户编号)和AccountPasswd(密码)到账户服务器上注册设备;将这些信息记录到设备配置信息库中,设备便能够从相应的数据源获得所有能访问到的设备列表。每当设备列表发生变化时,通过WebSocket自动推送回客户端,进行实时的更新设备列表信息。当账户服务器因为网络连接问题或账户服务器自身问题无法提供设备自动发现服务时,设备会自动进入ADDP机制客户端的局域网模式,局域网模式类似UPnP的简单服务发现协议SSDP[13],ADDP机制客户端会向局域网广播自身信息,局域网内同一账号的设备会响应自身的设备信息,以达到局域网内设备自动发现的目的。ADDP机制客户端具体工作流程描述如图2所示,其中AS为AccountServer(账户服务器)的缩写,W
ocket自动推送回客户端,进行实时的更新设备列表信息。当账户服务器因为网络连接问题或账户服务器自身问题无法提供设备自动发现服务时,设备会自动进入ADDP机制客户端的局域网模式,局域网模式类似UPnP的简单服务发现协议SSDP[13],ADDP机制客户端会向局域网广播自身信息,局域网内同一账号的设备会响应自身的设备信息,以达到局域网内设备自动发现的目的。ADDP机制客户端具体工作流程描述如图2所示,其中AS为AccountServer(账户服务器)的缩写,WS为WebSocket的缩写,DL为DeviceList(设备列表)的缩写,下同。图2ADDP客户端工作流程·394·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
【基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资助专项基金项目(CAS2011.47)
【分类号】:TP393.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乐行;;数字家庭的网络标准——DLNA[J];实用影音技术;2008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吴润凯;数字家庭间互联互通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王明杰;家庭网关的自适应性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张艳红;数字家庭环境下智能设备即插即控协议栈的研究及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4 叶茂;闪联协议研究和设计及其设备管理机制的研究与改进[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5 王晶;无线数字家庭网络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长虹;苏瑞波;吴爱新;;数字家庭及其标准综述[J];广东科技;2010年07期
2 陈鸿儒;桑国明;;嵌入式无线家庭网关的设计与应用[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1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燕;数字家庭网络标准与应用系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高如超;数字家庭无线网络服务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许锐炮;基于IGRS的家庭网络设备资源管理方法的研究与实现[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陶林彬;基于闪联协议的家庭网络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5 方勇;基于Tolapai的家庭网络的自动管理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6 张功胜;IGRS与UPnP双协议DMA-SDK的设计实现及其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鸿儒;嵌入式无线家庭网关的设计与应用[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8 陈家奇;移动设备与家电设备互联技术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9 祝紫琴;智能家居家庭网关平台的研究与设计[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10 罗海;关于Zigbee技术在公共建筑节能领域应用的探讨[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承文;徐斌;;数字家庭产业的发展[J];中国科技投资;2007年10期
2 陈萍;田红成;宋维佳;张蓓;;IPv6家庭网关的集中控制技术[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S1期
3 庞傲枫;李克清;;P2P通信之NAT穿透方法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年08期
4 赵志峰,杨永康,仇佩亮;UPnP在多媒体通信穿越FW/NAT中的应用[J];电信科学;2004年06期
5 何宝宏;浅析NAT的类型[J];电信网技术;2004年08期
6 敖立;家庭网络的概念、产品及标准化综述[J];电信网技术;2005年06期
7 毕敏娜;;基于神经元芯片和DSP的LonWorks节点控制器并行通信的实现[J];低压电器;2008年08期
8 刘云 ,张红;国外家庭网络技术标准进展分析[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5年03期
9 刘文志;宋戚扬;高林;卓兰;;DLNA智能家庭网络互操作性探讨[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9年04期
10 贾丽虹;;浅谈Observer设计模式及其应用[J];大众科技;200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娄嘉骏;家庭网络平台研究与构造[D];浙江大学;2005年
2 古幼鹏;嵌入式实时软件的构件化开发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蔡庆棉;基于SOAP的家庭网络互联协议设计[D];浙江大学;2003年
2 王玉林;家庭网络中间件技术UPnP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3 邹颖颖;上下文感知系统中基于UPnP的服务发现与管理[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4 蒋仕亮;整合UPnP与Jini服务的OSGi智能家居系统集成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5 黄华新;数字家庭网关中UPnP IGD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鲁明;Web容器OSGi化框架的研究与实现[D];河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铭;吴伟南;邹建族;;全台网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有线电视;2010年01期
2 张德辉;;让Foxmail和OE互联互通[J];电脑迷;2005年13期
3 刘雪艳;万晓榆;;关于运营企业间互联互通工作的研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1期
4 吴兆俊;解海涛;盛步云;罗丹;;一种基于Agent的即时通信软件互通解决方案[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6年09期
5 王新伟,沈元隆;下一代网络的互联互通监测系统[J];中国数据通信;2005年09期
6 ;IM的未来:应用更趋多元化[J];新电脑;2006年03期
7 石文华;杨庆丰;;互联网骨干网互联决策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8 王琦;吕廷杰;;互联网骨干网连接方式的最优选择博弈[J];中国管理科学;2006年02期
9 王琦;;巧用负载均衡解决互联互通[J];计算机时代;2006年08期
10 王琦;吕廷杰;;互联网骨干网转接与直联竞争博弈[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金强;李军;;CA互联互通示范工程建设中的目录服务建设[A];第十九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罗红斌;吴亚非;;桥CA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A];第十九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3 徐建锋;;顺势而为,实现向IPv6的有序过渡[A];下一代互联网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刚;;都市频道网络互联方案设计[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5 李丹;殷福权;郭红;王勇;;涉密网络互联的初步研究[A];第二十一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邹翔;沈寒辉;周国勇;;跨系统可信互联安全体系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三卷)[C];2008年
7 周国勇;;基于多重访问控制的网络边界防御技术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四卷)[C];2009年
8 陆文良;马淑身;王佳蕊;;VPN技术的发展与应用[A];第十届全国信息技术化工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黄建波;丁扬;方芳;;基于代理服务器的Web加速的实现[A];2010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五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马丽丽;黄宏斌;邓苏;;基于朋友聚类的语义覆盖网构建方法研究[A];2008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课题组;构建统一的网络信任体系[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2 北京东方通科技公司副总经理 许丽丽;电子政务的互联互通需求分析[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3 ;实现电子政务互联互通[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4 ;专家建言:互联互通和兼容性是关键[N];网络世界;2009年
5 为庶民;互联网:移动联通,此路不通[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年
6 郭莹;移动随心 互联互通[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7 边吉;电子商务“互联互通”迫在眉睫[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8 高岚;CA中心也需要互联互通[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9 记者 徐洋;IPv6前途仍荆棘重重[N];中国电子报;2007年
10 清华大学网络中心 陈晓峰;VoIP的四大“护法”[N];通信产业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苏真;白色家电互联互通的研究与实现[D];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
2 贾正锋;IP-PBX中ENUM支持机制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2008年
3 吴润凯;数字家庭间互联互通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魏强;PKI信任体系互联互通问题及桥CA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蒋柱葱;基于嵌入式网关的家电互联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6 王华;运营商综合营收系统互联互通方案设计与工程实践[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7 郑淮宇;Web计算及其应用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8 张静媛;即时通文本及文件传输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9 谢煜然;嵌入式IPv4与IPv6双协议栈网关系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10 郝玉环;德州市电子政务网的设计与实施[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201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2520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