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移动网络论文 >

结构化对等网络中基于物理邻近性的负载均衡

发布时间:2019-08-07 09:53
【摘要】:结构化P2P网络中的负载均衡是当前P2P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DHT的使用以及节点性能的不同导致系统中节点负载不均衡而影响整个系统的效率.文中提出了负载均衡算法.每个节点周期性的收集其邻居节点负载信息,然后选择链路延迟较小的节点进行负载转移,并且对不同的瓶颈资源提出不同的负载衡量标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算法能有效的进行负载均衡.
【图文】:

结构化对等网络中基于物理邻近性的负载均衡,李英;刘广亮;《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3年03期


hord协议上完成的.首先将随机产生1024个节点,节点的带宽在[500KB/s,1MB/s]之间,存储空间在[500M,1G]之间,将这些节点分成16个簇,,簇内节点之间的链路延迟在[50ms,200ms]之间.然后保持网络处于静态状态,插入100000个文件(包括50个热门文件),文件大小在[1MB,10MB]之间.令a=b=c,ε=(1-utlSA)/2,δ=0.5.3.2实验结果及分析节点存储利用率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执行一次负载均衡算法后,节点存储利用率基本分布在20%~80%之间,与均衡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图1节点存储利用率对比实验通过对已插入的100000个文件中随机选择10000个进行下载请求,这里的10000个文件不包括50个热门文件,以及对50个热门文件分别进行10次到100次的下载请求.假设节点的带宽会均匀分配给每个请求,因此节点接受到新的请求时,就需要重新计算每个请求的下载时间,并且更新对各个文件的连接数.图2反映了随热门文件下载次数增加平均下载时间变化的情况.图2平均下载时间随热门文件下载次数对比当同一时刻请求热门文件下载的数量增加时,会增加对同一个热门文件的请求次数,从而导致该文件所在节点的负载增加,那么节点上的每个下载请求所被分配的带宽也就相应的减小,这样使得在这个节点上下载文件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因此无负载均衡的Chord算法的文件平均下载时间随热门文件下载次数迅速增长.而负载均衡算法发现节点超负载时,会将下载请求转移到负
【作者单位】: 南阳师范学院软件学院;
【基金】: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122300410302) 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02102210388) 南阳师范学院科研基金(QN2012048)
【分类号】:TP393.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周健;洪佩琳;李津生;;DHT网络中一种基于树型结构的负载均衡方案[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6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雪华;;基于互联网的P2P数字图书馆研究[J];硅谷;2011年20期

2 蔡俊;黄兆华;王宝荣;;基于C/S架构的eMule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3 张文生;李战怀;余敏;;基于DHT的连续查询的设计与实现[J];微型电脑应用;2008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明杰;P2P环境下的内容分发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殷炜;蒋卓明;陈刚;许榕生;;基于一簇多超级节点的混合P2P网络模型[J];计算机工程;2009年02期

2 冯劲潇;陈贵海;谢俊元;;基于分层象限空间的P2P超级节点拓扑构造[J];计算机学报;2010年06期

3 魏文红;向菲;王文丰;王高才;;一种结构化P2P系统的负载平衡算法[J];计算机科学;2010年04期

4 韩丽;杨宏;雷振明;;一种基于DHT的资源查找算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年07期

5 韩丽;雷振明;刘芳;;一种基于DHT的对等网络构造方式[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6 丁艳艳;万振凯;;基于对等网络的Kademlia搜索策略的研究[J];仪器仪表用户;2007年06期

7 林龙新;周杰;张凌;叶昭;;一种动态负载均衡的P2P应用层组播方案[J];计算机科学;2008年02期

8 徐其廷;向望;毛迪林;;基于历史信息的对等网络负载均衡算法[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年10期

9 崔丽群;史庆伟;;P2P环境下的文本检索综述[J];信息技术;2009年07期

10 黄庆凤;李之棠;张冶江;;基于改进的超立方体互连圈结构搜索算法[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季磊;谭庆平;;一种针对CDN系统的负载均衡解决方案[A];第二十二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技术报告篇)[C];2005年

2 赵水宁;邵军力;;Web服务器的网络负载评价和检测[A];开创新世纪的通信技术——第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张敏;郭军华;陈飞;;Linux集群技术研究与应用[A];电工理论与新技术200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梁克;;对等网络技术的研究[A];江苏省通信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翟晓波;杨放春;;Parlay Framework中基于负载感知的业务发现方法[A];2005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孟广平;;分布式邮件系统特点及在宝钢的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立新;徐开勇;田勇;李福林;;INTEL网络处理器IXP2400应用分析[A];第十九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8 刘冬梅;;协同防护入侵检测系统[A];山东省计算机学会2005年信息技术与信息化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5年

9 王琴;曾文华;史文

本文编号:25238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25238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2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