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转发的双向高速报文解析结构
【图文】:
活并快速地实现新协议的解析,本文提出了由转发协议二叉trie树(forwardingprotocoltrie,FP-trie)和双向流水线2部分组成的BiPPAF结构,通过结合两者的优势实现快速灵活的协议解析功能。BiPPAF结构如图1所示。在BiPPAF结构中,转发协议二叉trie树将传统的报文解析过程转换为二叉trie树,实现报文解析的灵活表示;双向流水结构则充分利用硬件并行处理的特性,采用线性流水的查找FP-trie树实现图1BiPPAF结构组成图协议解析,达到高速的处理能力。1.1转发协议二叉trie树定义1节点深度是该节点到根节点的最大距离,根节点的深度为1,其余节点的深度为双亲深度的最大值加1;FP-trie树中最大的节点深度称为FP-trie树的深度。定义2叶子节点只能包含解析的结果,其中包含正常解析内容的称为实叶子节点,反之包含无法解析的称为虚叶子节点。定义3若二叉trie树被称为FP-trie树,则应满足如下条件:条件1每个协议的识别判定可能需要多个定位规则,但每个非叶子节点内只存储一个定位规则和2个跳转的指针,其中定位规则包含该协议相关字段的判定取值及判定方法;条件2任一个非叶子节点必须有2个子节点,但不能同时以2个实叶子节点作子节点;条件3一个FP-trie树最多只能有一个虚叶子节点;条件4从根到叶子节点的路径上的所有节点(不包括叶子节点)包含的定位规则顺序连接表示报文解析的过程。由上述的定义可知,协议二叉trie树具有如下的性质
个节点的父节点的深度为L-1,故L-1+1=L≤SL。综上可知,当k=L的时候,满足L≤SL≤2L-1,故命题成立。推论1对于节点数SL一定的FP-trie树,深度满足lb(SL+1)≤L≤SL。证明由性质2可知,L≤SL且SL≤2L-1,故SL+1≤2L,进而lb(SL+1)≤L,所以得到结论:lb(SL+1)≤L≤SL。(a)协议树A(b)协议树B图2FP-trie树结构综上可知,,FP-trie树的节点数和深度都存在上下限,即实现FP-trie树节点占用的存储空间有限,表明FP-trie树物理可实现。目前,网络设备在多数情况下需要根据多协议标签交换协议(multi-protocollabelswitching,MPLS)和IP协议(InternetProtocol)进行数据的转发,本文根据网络实际情况,构造了2个协议树A与B,其中协议树A描述了以太网协议内嵌虚拟局域网协议(virtuallocalareanetwork,VLAN)及MPLS、IPv6的协议嵌套关系,而协议树B描述了802.3SNAP协议内嵌IPv4的协议嵌套关系,图2中分别对协议树A和协议树B进行了图形化表示。图2中的2个FP-trie树的节点类型共分为3种情况:①P1和P11代表协议无法识别的叶子节点,用于指示报文无法解析;②P4、P6和P10分别代表了识别MPLS、
【作者单位】: 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解放军理工大学指挥信息系统学院;
【基金】:国家“973计划”资助项目(2012CB315901,2012CB315905) 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2011AA01A10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1BAH19B01)
【分类号】:TP393.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林闯;贾子骁;孟坤;;自适应的未来网络体系架构[J];计算机学报;2012年06期
2 蒋林涛;;未来互联网的承载网络[J];中兴通讯技术;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徐恪;朱敏;林闯;;互联网体系结构评估模型、机制及方法研究综述[J];计算机学报;2012年10期
2 黄兵;;智能管道发展目标探讨[J];中兴通讯技术;2012年01期
3 魏林辉;;通信技术将向网络融合技术发展[J];中兴通讯技术;2012年01期
4 吴少勇;甘玉玺;张翰之;;以太网的环路检测技术[J];中兴通讯技术;2012年01期
5 王领强;;智能管道技术及其在固网移动融合中的应用[J];中兴通讯技术;2012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杰才;PTDN体系结构研究与网管的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蒋林涛;;电信转型和下一代网的若干问题研究(上)[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6年01期
2 林闯;田立勤;王元卓;;可信网络中用户行为可信的研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8年12期
3 林闯,彭雪海;可信网络研究[J];计算机学报;2005年05期
4 林闯;汪洋;李泉林;;网络安全的随机模型方法与评价技术[J];计算机学报;2005年12期
5 林闯;雷蕾;;下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研究[J];计算机学报;2007年05期
6 罗安安;林闯;王元卓;邓法超;陈震;;可信网络连接的安全量化分析与协议改进[J];计算机学报;2009年05期
7 林闯;胡杰;孔祥震;;用户体验质量(QoE)的模型与评价方法综述[J];计算机学报;2012年01期
8 林闯,任丰原;可控可信可扩展的新一代互联网[J];软件学报;2004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旭;邱庆哲;黄建;;基于FPGA的字符串匹配算法[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7年03期
2 秋小强;蔡觉平;;网络处理器高速AES协处理器设计[J];计算机应用;2007年12期
3 郑纬民;计算机系统结构复习指导3[J];当代电大;2002年02期
4 唐兴旺;黄建;姚小威;;基于流水线的优先级队列排序的VLSI实现[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6年02期
5 贺鹏;关洪涛;谢高岗;;支持未来网络创新的可编程虚拟化路由器技术[J];中兴通讯技术;2011年02期
6 王丽君;刘永强;张健;;基于OpenFlow的未来互联网试验技术研究[J];电信网技术;2011年06期
7 孙瑛霖;一种通用SOAP报文处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5年17期
8 金冬成;;P2P检测控制系统中的协议分析[J];广东通信技术;2008年12期
9 金冬成;;P2P检测控制系统中的协议分析[J];中国新通信;2008年23期
10 李玉宏;程时端;;未来自管理互联网的结构和机制[J];中兴通讯技术;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丁力;徐华;王家^
本文编号:25461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2546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