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移动网络论文 >

支持网络动态重构的可信构件模型

发布时间:2019-10-16 23:02
【摘要】:基于构件接口分离原则和动态软件体系结构技术,提出了一种支持网络动态重构的可信构件模型,对构件构造和组装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可信数据安全封装机制。基于感知、决策和执行分离机制,构件模型可以支持构件重构,通过容器对构件数据进行安全封装,构件模型可以检测和阻止恶意构件的非法操作,保护构件间的数据安全传递。实现了支持可信构件模型的容器原型,实验表明,使用该模型可进行构件连接拓扑关系的重构,可及时发现恶意构件并暂停构件运行,提高了节点的可信性。
【图文】:

构件模型,外界环境,构件


噌?中外界环境变化也包括人为发布的重构指令,在此基础上,建立开放协同模型与环境模型的交互计算模式,从而形成环境驱动的动态化重构。更进一步,可信化保障主要指“数据的安全交互”,它是在环境驱动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安全封装,解决开放环境下构件的可信性问题,最终形成一个安全可信的软件模型。构件模型由构件和容器组成,构件分为构件代理和行为构件2种类型。容器负责外界环境的感知为构件提供运行环境,构件代理具有决策功能,构件模型中只含有一个构件代理,行为构件负责实现具体的功能。宏观上构件模型如图1所示。构件植入到容器后,首先向构件代理(CA,componentagent)注册,由CA记录构件的属性信息并分配构件一个在容器内唯一的通信地址。构件间的交互是通过AC(agentclient)进行的,AC利用容器提供的通信服务将构件的信息在构件间按需地进行传递。图1构件模型与外界环境关系

分离机制,构件模型,决策功能,中枢


第3期袁博等:支持网络动态重构的可信构件模型·35·3.1感知、决策和执行分离机制为了适应可重构环境的环境多变和重构特性,本文提出了构件模型中感知、决策和执行分离的机制,如图2所示。感知功能包括对环境变化的检测和接收人为发出的重构指令,与外界环境交互密切所以交由容器实现,以建立环境模型和触发重构决策。本文将环境的变化抽象为软件运行的上下文变化,上下文是构件模型中一个重要概念,将在后文中详细阐述,它为形式化描述环境变化提供了方法和工具,便于容器感知功能的实现。容器除了具有感知功能,还负责完成构件对外信息的交互和对底层资源的调用,这点与软件中间件功能类似。图2感知、决策和执行分离机制决策功能是构件模型的中枢部分,是执行软件重构过程中决策逻辑的构件,因此本文使用一种特殊的构件实现决策功能,称为构件代理(CA)。本身这种实现方式也是一种功能分离机制,当构件模型决策机制变化时只需修改其中的构件代理,这样做可以使构件模型达到最大程度的前向兼容效果。构件代理的动作可以分为修改构件功能描述与修改构件连接拓扑:前者指构件代理可以对行为构件的语义进行调整,具体表现为构件属性描述信息的变化;后者则是指构件代理能够对行为构件间连接拓扑进行调整,,如增删、替换构件和连接关系等,具体表现为构件代理修改容器所提供的AC服务。行为构件用来在容器中实现软件的功能,大多数构件由第三方开发,需要考虑行为构件的安全性和标准化。因此后文重点关注行为构件接口的标准化和可信数据传递。行为构件是可重构操作的对象,本文正是通过行为构件的增删与替换实现软件整体功能的重构。3.2软件构件模型支持的重构机制可重构柔性网络的特点是按照用户需求构建具有不同业务属性的?
【作者单位】: 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方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08AA01A323,2009AA01A33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12CB315900)~~
【分类号】:TP393.0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静,阎春平,刘飞;基于构件的建筑金属结构产品计算机辅助工程系统的研究[J];兵工自动化;2001年04期

2 王亚明;郭峰;向阳霞;;软件复用技术及其开发方法[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3 闫波,战守义;基于拦截器实现EJB容器方法调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曲朝阳;曹杰;刘岱;;基于构件的电力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5 胡小勇,祝智庭;学习对象理念的发展历程[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9期

6 邓贵仕,李朝辉;信息系统组态平台及其构件复用技术[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7 曾克娥,谢庆国,沈轶,万淑芸;基于构件技术的能量管理系统设计思想[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年09期

8 王正红,赵林度,盛昭瀚;软件重用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9 于庆梅,尹朝万;影响未来软件的主要因素[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1年08期

10 张晓;软件组件技术在商业连锁领域MIS中的应用[J];电脑与信息技术;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长嵩;李海丹;;基于构件的版本控制策略[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2 徐正权;潘晓波;;基于适配器的软件总线体系结构下的数据传递机制研究[A];’2004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朱家诚;;基于软件构件的杆机构设计系统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焦金丹;胡金柱;胡燕;鲁志兵;;基于软件复用的领域分析和建模研究[A];2006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三)[C];2006年

5 李嵩山;李彤;李志勇;;软件过程模型的复用[A];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一)[C];2008年

6 陈亮亮;孔祥艳;程甜甜;李云飞;;基于体系结构和面向构件的虚拟仪器开发方法[A];2007'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一)[C];2007年

7 黄奇;熊庆宇;石为人;;一种面向工业自动化仪表的嵌入式软件系统构建方法研究[A];2007'仪表,自动化及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一)[C];2007年

8 李宏芒;吕杨;;基于构件技术的HIS系统开发实践[A];全国第十五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韦群;熊璋;;虚拟空间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进展·2007——全国第18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盛刚;闫振福;;应用ACGS进行有效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英文)[A];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进展·2007——全国第18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锦;基于域分析的CAPP软件体系结构[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2 朱建江;基于软件构件的软件复用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3 娄渊胜;基于构件的分布式防汛信息系统框架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4 陈昊鹏;软件逆向工程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5 吉卫喜;面向业务流程重组的生产管理系统快速重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6 曹江辉;面向敏捷制造的制造执行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7 张明亮;开放性数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0年

8 杨鑫华;基于软件设计模式的客车件冲模三维CAD系统研究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9 汤宝平;新一代虚拟仪器—智能控件化虚拟仪器系统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10 任洪敏;基于π演算的软件体系结构形式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睿臣;基于Oracle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模式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4年

2 孙志刚;基于个性化WEB PAGE模型的研究和构造[D];昆明理工大学;2000年

3 莫少东;基于Linux的Web应用开发构件库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4 张奇峰;基于UML-RT的可视化构件组装工具[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5 高劲松;基于构件的软件复用技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李军;软构件工程学习环境开发及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7 宋秀梅;商业连锁领域MIS构架和构件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工业大学;2001年

8 彭扬;基于UML面向特定领域的组件与组件技术研究与实践[D];安徽大学;2001年

9 郭修全;面向对象的分布式物料需求计划(MRP)的实现技术与开发[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10 张伟;基于特征的领域分析技术及其支持工具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荦祺;陈克非;;高性能可信Web Service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6年17期

2 蒲荣富;马新新;秦志光;;Gnutella对等网中抵御DDoS攻击的评估算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3 袁本雯;赵阔;孙鸣迪;胡亮;;入侵防御系统可信通信协议的设计与实现[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年01期

4 南相浩;;网际安全与可信逻辑[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7年06期

5 吴晓明;李莉;;构建可信可控的内网防御体系[J];信息网络安全;2010年05期

6 ;内网安全有“技”可寻[J];信息网络安全;2010年07期

7 张恒;李自臣;;基于TASC模型的合同自动生成方法[J];计算机工程;2011年06期

8 刘端阳;徐卫;;具有惩罚功能的可信机制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8年08期

9 李树静;陈思国;刘衍珩;王健;;可信的车载软件远程修复框架及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年03期

10 方民;;让网络“可信、可控、可举证”[J];信息网络安全;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江红;对等网络中的信任感知和可信协同商务洽谈关键技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鸣笛;IPS可信通信协议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08年

2 杜百玲;服务组装的可信语义模型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502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25502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4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