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多链路失效的域间路由系统安全态势感知关键技术研究
【图文】:
(c) (d) 图 2.4 SMW-4 光缆故障事件发生前后威胁指数向量的变化(a) (b)
与SM-RC相同,,MAF-SAM使用事件发生前两周的数据逆向生成子云。2.6.2 SM-RC 威胁发现和分类能力验证SM-RC的威胁指数向量分别如图2.4和图2.5所示。子图分别表示在不同阈值组合下,系统的威胁指数向量随时间的变化。在图例中分别以曲线 以及 表示威胁指数向量的两个分量的变化情况, 对应类型 的威胁指数变化而 对应类型 的威胁指数变化。如图2.4所示在实验一中,类型 的威胁指数在5时35分时均达到最大值1,而类型 的威胁指数均小于0.5。因此,可以判定在5时35分时系统遭受了安全威胁,且安全威胁类型为光缆切断,符合事实。在5时35分后的一段时间内
【学位授予单位】: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P393.0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振兴;郭毅;张连成;苗甫;;域间路由系统相继故障问题分析[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2 郭毅;王振兴;孙剑平;;域间路由系统安全技术研究[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3 曾细尧;;域间路由结构可扩展性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23期
4 赵伟杰;蔡开裕;朱培栋;;域间路由系统脆弱性及其应对措施[J];电信科学;2007年01期
5 卢锡城;赵金晶;朱培栋;董攀;;域间路由系统自组织特性[J];软件学报;2006年09期
6 苗甫;王振兴;郭毅;张连成;王禹;;一种基于级联失效模型的域间路由节点重要性评估方法[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8年03期
7 罗振昱;;2015年对口高考无类域间路由试题解法初探[J];新课程(中);2016年03期
8 朱海龙;陈侃;任浩;朱培栋;;域间路由系统协同安全检测技术研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0年S1期
9 刘亚萍;龚正虎;;基于流量的域间路由优化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7年09期
10 郭毅;朱俊虎;王振兴;程东年;;基于多特征的域间路由节点安全状态评估方法[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赵伟杰;蔡开裕;朱培栋;;域间路由系统合谋攻击及其对策[A];2006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一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朱海龙;陈侃;任浩;朱培栋;;域间路由系统协同安全检测技术研究[A];第六届中国测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单高峰;蔡开裕;朱培栋;;面向IPv6协议的攻击树模型的实现[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六届信息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马迪;沈烁;;基于本地信任锚点管理的RPKI安全运行机制研究[A];2013年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郜盛魁;刘凯;朱衍波;王记丰;;ATN中域间路由协议的OPNET建模仿真分析[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8年
6 梁伟;毕经平;;Internet路由关联分析与监测系统设计[A];第五届中国测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林嘉;刘欣;银伟;刘功杰;朱培栋;;域间路由安全策略检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李智鹏;Juniper力挺MPLS[N];计算机世界;2003年
2 邓冬平;BGP让IPv6安然过渡[N];通信产业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子懿;面向多链路失效的域间路由系统安全态势感知关键技术研究[D];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2 陈蒙;互联网域间路由大规模不稳定事件测量研究[D];清华大学;2017年
3 王禹;域间路由系统独立监控技术[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4 郭毅;域间路由系统安全监测关键技术[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5 赵金晶;域间路由系统自组织特性及关键问题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6 朱珂;Internet域间路由稳定性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7 刘志辉;可信域间路由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8 刘宇靖;互联网域间路由系统生存性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王娜;分级域间路由系统及其关键技术[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10 赵宸;安全域间路由协议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会虎;基于传播动力学的域间路由系统关键节点识别技术研究[D];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2 张润哲;基于信任机制的BGP安全研究[D];广西大学;2018年
3 周旭文;基于流技术的域间路由异常流量监测的研究与实现[D];湖南大学;2006年
4 孙泽民;基于可扩展框架的域间路由攻击检测技术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6年
5 景全亮;域间路由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6 张建锋;域间路由系统安全性测试技术研究与应用[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7 刘磊;面向企业用户的域间路由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8 胡俊;一体化网络中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域间路由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9 马玉洁;域间路由特征分析与定位追踪技术研究与开发[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10 胡照明;互联网域间路由监测与异常分析技术[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182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2618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