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性分布式检测中的数据错误化攻击及其防御方法研究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P393.08
【部分图文】:
模型??图论对网络建模。假设网络拓扑结构固定,网络部分连通且不存在孤链路对称。设节点总数为V。由于分布式系统中节点间相互传递信息可用无向图G=(V,Q表示。其中V?=?表示节点集合,W?=??表示取集合大小;6?=?|(/,刀丨(1/^'^,/*_/丨表示链路集合。定义节点/为Y=[/丨a?〇?a,户V,/?〇?}。??述网络拓扑结构,采用度矩阵丨)表示网络中各节点的连通度,丨)=出3忒即节点/的邻节点个数。邻接矩阵A表示节点间的邻接关系,若邻,则矩阵元柰抑=1,否则ay?=?0。因此,忒拉普拉斯矩邻接矩阵之差,即L?=?l)-A,拉普拉斯矩阵元素为:??Hi;:;?
一?〇灿1?—?OftP??\,Nt-?H?WH,J■?———r'+,厂j(W'ji)(7M.>)?+WU)(Wi(J\cl,\,2)?+'"?+?(Wr,Crkv1w)?+?Z?(WU)(Ju?)喝+丨(2.17)代入上面两个表达式,可得翻转攻击下节点的瞬态虚警理,将式(2.19)和(2.20)代入上述表达式,可得偏移攻击下节检测概率。??果与分析??感知数据错误化攻击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接下来进行仿真。假感器节点和1个目标构成,网络拓扑结构如图2.2所示。网。恶意节点采取翻转攻击的方式。先验概率,采样20次,信道增益相同且均为1,噪声功率均取1,假设,给定本地判决的虚警概率为0.1。??
第2章一致性分布式检测中的数据错误化攻击建模与分析??(1)稳态性能仿真??图2.3给出了恶意节点比例与攻击概率对系统偏移系数的影响。我们仿真了恶意??节点比例?a?={0,0.3,0.4,0.5,0.6,0.7,0.8}(即恶意节点数量爪=?{〇,?3,4,5,6,7,8}),??攻击概率;?e[0,l]时的偏移系数的值。偏移系数可以作为衡量系统稳态检测性能的指??标,偏移系数越小,检测性能越差。当偏移系数为0时,分布式检测系统失效,根据??式(2.31),可以算出盲化条件为叩=0.80。??从图2.3中可以看到,当攻击概率户=0,即网络中没有攻击时,此时偏移系数??的值最大,系统稳态检测性能最佳。当攻击概率变大或者恶意节点比例增大时偏移系??数逐渐减小,系统检测性能变差,网络趋于盲化,此时目标是否存在的检验统计量统??计特性几乎是一致的。网络中恶意节点比例为0.3至0.6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素妍,聂伟;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分布式检测系统数据融合[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庄严;利用数据融合提高分布式检测参数的数据处理精度[J];测控技术;2002年12期
3 谢红卫;大规模串行分布式检测的性能[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4 曹才开;基于模糊状态的分布式检测融合的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4年03期
5 廖东平,魏玺章,黎湘;一种权值在线学习的分布式检测系统的融合算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3年03期
6 关键,何友,彭应宁;多传感器分布式检测综述[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0年12期
7 谢红卫,苏建志;串行分布式检测最优化研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95年01期
8 梁小果,相明;基于分布式检测融合技术的水声信号检测方法[J];探测与控制学报;2001年02期
9 彭会萍;曹晓军;;分布式检测融合系统的空间优化问题[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4年04期
10 聂伟,张素妍;分布式检测系统数据不相容情况下的融合方法[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源;基于模糊信息处理的数据融合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9年
2 刘义海;基于信息融合的水中目标属性识别关键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3 梁继民;多传感器决策融合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晓颖;分布式检测中智慧的数据篡改攻击与防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2 郑晓雁;一致性分布式检测中的数据错误化攻击及其防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3 陈璐;协同探测系统分布式检测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4 钱少明;制造过程中的分布式检测系统模型及其应用系统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5 庄芳仪;基于信息熵的异常流量分布式检测方法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6 孙小静;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分布式检测的相关问题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7 侯宇飞;基于IPv6的分片攻击的分布式检测[D];汕头大学;2007年
8 陈瑞祥;工业无线网络异常节点分布式检测机制的研究与实现[D];重庆邮电大学;2017年
9 游雪峰;分布式检测系统的网络通信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10 李晓颖;基于降维与量化的高效分布式检测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929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2892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