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等网络中节点合作激励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3 15:00
对等网络是采用对等模式工作的网络,它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边缘资源,极大地提高网络效率。对等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它的优势,广泛应用于文件共享、流媒体、计算、即时通信等。然而广泛存在的搭便车行为会降低对等网络的性能,增加系统的脆弱性;此外,还存在着白洗、女巫攻击、以及共谋等恶意节点行为。为保障对等网络高效、安全及可靠运行,有必要对过于严重的搭便车行为进行抑制。当前,国内外许多学者针对对等网络中大量存在搭便车及恶意节点现象,提出了不同的激励机制理论,分为如下几类激励机制:虚拟支付激励机制、直接互惠激励机制、基于信誉激励机制、无私节点激励机制。当前针对对等网络文件系统中的搭便车等问题,最有效的分析工具是博弈论。如何构建与量化激励机制,促进对等网络节点之间合作等是本文重点研究探讨的问题。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将减少对等网络中普遍存在的搭便车的现象,实现对等网络的稳态运行,从而提高对等网络应用的服务质量。然而,没有一种放之四海皆而有效地激励方法,必须针对特定结构和应用给出特定的机制。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在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0CDA011)、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8CDB3...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对等网络概述
1.1.1 对等网络定义与特性
1.1.2 对等网络应用分类
1.1.3 对等网络拓扑结构分类
1.2 对等网络非合作节点行为
1.3 对等网络激励机制
1.3.1 对等网络激励机制主要研究内容
1.3.2 对等网络激励机制分类
1.3.3 基于博弈论的对等网络激励机制建模
1.4 论文结构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一种改进自适应宽容的一报还一报激励机制
2.1 BrrTORRENT激励机制及研究现状
2.1.1 BitTorrent简介
2.1.2 BitTorrent激励机制及不足之处
2.2 自适应GTFT博弈策略
2.2.1 Tit-for-Tat策略及改进策略研究
2.2.2 自适应GTFT策略及演化过程
2.2.3 自适应的GTFT策略特性分析
2.3 改进BrTTORRENT激励机制仿真结果及分析
2.3.1 仿真环境说明
2.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兴趣簇与声望改进的GNUTELLA激励机制
3.1 GNUTELLA激励机制及研究现状
3.1.1 Gnutella简介
3.1.2 Gnutella不足之处
3.1.3 Gnutella激励机制研究现状
3.2 基于兴趣簇与声望改进的GNUTELLA激励机制
3.2.1 兴趣簇与声望相关方法研究
3.2.2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兴趣簇连接机制
3.2.3 基于声望的激励公式
3.2.4 基于兴趣簇与声望改进的Gnutella激励模型
3.3 改进GNUTELLA仿真结果及分析
3.3.1 仿真环境及参数设置
3.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优先级排队服务改进的CHORD激励机制
4.1 CHORD激励机制及研究现状
4.1.1 Chord及改进协议简介
4.1.2 Chord中扰动问题
4.1.3 Chord协议激励机制研究现状
4.2 基于优先级排队的CHORD激励机制研究
4.2.1 Chord激励公式
4.2.2 基于优先级排队服务的激励机制
4.3 仿真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动态联盟的对等网络流媒体激励机制
5.1 对等网络流媒体激励机制及研究现状
5.1.1 对等网络流媒体简介
5.1.2 对等网络流媒体激励机制研究现状
5.2 基于动态合作博弈的流媒体激励机制研究
5.2.1 基于马尔可夫随机过程的动态合作博弈
5.2.2 基于动态合作博弈的对等网络流媒体激励模型
5.3 仿真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BitTorrent网络行为研究综述[J]. 唐红,胡容,朱辉云.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12(09)
[2]基于激励机制的P2P节点安全性研究[J]. 席菁,陈博,余艳玮.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12(06)
[3]信任模型中搭便车节点的抑制[J]. 许晓东,邹宝军,朱士瑞. 计算机科学. 2012(03)
[4]基于电子票券和全局信誉度的P2P激励机制[J]. 徐小龙,熊婧夷,杨庚,李玲娟.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1(10)
[5]基于马尔可夫决策的P2P激励机制研究[J]. 王春枝,周可,陈宏伟,陈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1(05)
[6]P2P网络中具有激励机制的信任管理研究[J]. 胡建理,周斌,吴泉源. 通信学报. 2011(05)
[7]P2P网络中搭便车行为分析与抑制机制建模[J]. 乐光学,李仁发,陈志,周旭.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1(03)
[8]基于理性博弈的P2P网络激励模型[J]. 潘春华,朱同林,刘寿强,刘浩. 计算机工程. 2010(14)
[9]一种嵌入式BitTorrent优化策略[J]. 贺鹏程,王劲林,邓浩江.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0(17)
[10]基于P2P的视频点播系统综述[J]. 沈时军,李三立. 计算机学报. 2010(04)
本文编号:2995418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对等网络概述
1.1.1 对等网络定义与特性
1.1.2 对等网络应用分类
1.1.3 对等网络拓扑结构分类
1.2 对等网络非合作节点行为
1.3 对等网络激励机制
1.3.1 对等网络激励机制主要研究内容
1.3.2 对等网络激励机制分类
1.3.3 基于博弈论的对等网络激励机制建模
1.4 论文结构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一种改进自适应宽容的一报还一报激励机制
2.1 BrrTORRENT激励机制及研究现状
2.1.1 BitTorrent简介
2.1.2 BitTorrent激励机制及不足之处
2.2 自适应GTFT博弈策略
2.2.1 Tit-for-Tat策略及改进策略研究
2.2.2 自适应GTFT策略及演化过程
2.2.3 自适应的GTFT策略特性分析
2.3 改进BrTTORRENT激励机制仿真结果及分析
2.3.1 仿真环境说明
2.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兴趣簇与声望改进的GNUTELLA激励机制
3.1 GNUTELLA激励机制及研究现状
3.1.1 Gnutella简介
3.1.2 Gnutella不足之处
3.1.3 Gnutella激励机制研究现状
3.2 基于兴趣簇与声望改进的GNUTELLA激励机制
3.2.1 兴趣簇与声望相关方法研究
3.2.2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兴趣簇连接机制
3.2.3 基于声望的激励公式
3.2.4 基于兴趣簇与声望改进的Gnutella激励模型
3.3 改进GNUTELLA仿真结果及分析
3.3.1 仿真环境及参数设置
3.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优先级排队服务改进的CHORD激励机制
4.1 CHORD激励机制及研究现状
4.1.1 Chord及改进协议简介
4.1.2 Chord中扰动问题
4.1.3 Chord协议激励机制研究现状
4.2 基于优先级排队的CHORD激励机制研究
4.2.1 Chord激励公式
4.2.2 基于优先级排队服务的激励机制
4.3 仿真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动态联盟的对等网络流媒体激励机制
5.1 对等网络流媒体激励机制及研究现状
5.1.1 对等网络流媒体简介
5.1.2 对等网络流媒体激励机制研究现状
5.2 基于动态合作博弈的流媒体激励机制研究
5.2.1 基于马尔可夫随机过程的动态合作博弈
5.2.2 基于动态合作博弈的对等网络流媒体激励模型
5.3 仿真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BitTorrent网络行为研究综述[J]. 唐红,胡容,朱辉云.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12(09)
[2]基于激励机制的P2P节点安全性研究[J]. 席菁,陈博,余艳玮.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12(06)
[3]信任模型中搭便车节点的抑制[J]. 许晓东,邹宝军,朱士瑞. 计算机科学. 2012(03)
[4]基于电子票券和全局信誉度的P2P激励机制[J]. 徐小龙,熊婧夷,杨庚,李玲娟.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1(10)
[5]基于马尔可夫决策的P2P激励机制研究[J]. 王春枝,周可,陈宏伟,陈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1(05)
[6]P2P网络中具有激励机制的信任管理研究[J]. 胡建理,周斌,吴泉源. 通信学报. 2011(05)
[7]P2P网络中搭便车行为分析与抑制机制建模[J]. 乐光学,李仁发,陈志,周旭.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1(03)
[8]基于理性博弈的P2P网络激励模型[J]. 潘春华,朱同林,刘寿强,刘浩. 计算机工程. 2010(14)
[9]一种嵌入式BitTorrent优化策略[J]. 贺鹏程,王劲林,邓浩江.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0(17)
[10]基于P2P的视频点播系统综述[J]. 沈时军,李三立. 计算机学报. 2010(04)
本文编号:29954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2995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