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构软件系统可信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1 10:45
随着Internet的计算环境的普及与不断发展,网构软件这一新的软件系统形态应运而生。区别于运行在静态、封闭、可控的环境之中的传统软件所具有的“有限自主性、固定封装性、交互单调性”等特征,网构软件具有“高度自治性、动态协同性、连续反应性、动态演化性和多目标性”。网构软件的出现为研究开放、动态环境下的软件理论与模型、软件技术与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从网构软件体系结构来看,网构软件由分布在网络环境下的自治、异构的软件实体和它们之间的协同方式所构成,软件实体通常由第三方所提供,其中封装了各类资源,它们独立自主的存在于网络的各个节点之上,为多用户提供服务,并且通过多种交互方式进行协同,网构软件不但可以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还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的调整。海量、多样的软件实体和复杂、多变的协同方式使得开发可信的网构软件成为网构软件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在动态、难控的网络环境下实现智能可信的网构软件模型对网构软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本文意在对网构软件的可信技术进行研究,在原有的网络安全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信任行为可信的安全新方法,加强了对网络状态的动态处理,为实施...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2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论文的组织结构
给出了网构软件的基本模型[3]。该模型将网构通过可信保障机制以保障系统安全。在目标层中,除了有对环境信息的显示描述。其中系统部分包括具有服务这些实体的连接子。在控制层中,包括对环境变化的感知化模块。其中感知模块包括用于发现兴趣事件的探测器及应器实现对软件实体的控制。网构软件区别于传统软件的与用户需求的改变对整个系统运行的影响:对于用户需求行来实现;而对于环境的变化则可通过控制层的运行使系化,其最终目的是使目标层系统能够在之后的运行中进一运行是一种“满足用户阶段性目标、与环境进行交互、用户新的阶段性目标”的循环过程[3]。网构软件的概念模
图 2.2 网构软件的技术实现途径Fig.2.2 Technical Approach for Internetware[38,110-113]的核心是在传统的面向对象程序模型赋予其开放网络环境下新的含义,封闭环境封闭环境中的消息对应于开放环境下的协同,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思想,这里的协同逻辑具有独立结构的实体,通过其来控制软件实体服务提供方开发不同,协同部分通常由服务集体的开发可利用现有的标准技术,如构件技来实现。而对于服务集成方而言,协同程序设由多模式共存的灵活交互方式和面向协同的同模型使软件系统更具有应变能力,不断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构软件的Wright-Fisher多策略信任演化模型[J]. 印桂生,王莹洁,董宇欣,崔晓晖. 软件学报. 2012(08)
[2]基于分布式可信度量的移动代理安全应用模型研究[J]. 武小平,邢宏根,沈志东.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0(06)
[3]可信的自治式服务协同模型和应用开发构架[J]. 高济,吕何新,郭航,张凡,程昱,傅朝阳,王存浩. 中国科学(F辑:信息科学). 2009(11)
[4]可信网络中基于多维决策属性的信任量化模型[J]. 李小勇,桂小林. 计算机学报. 2009(03)
[5]可信网络中用户行为可信的研究[J]. 林闯,田立勤,王元卓.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8(12)
[6]支持Internetware的中间件技术演化模型(英文)[J]. 周明辉,王千祥,焦文品,梅宏.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2008(04)
[7]网构软件技术体系:一种以体系结构为中心的途径[J]. 杨芙清,吕建,梅宏. 中国科学(E辑:信息科学). 2008(06)
[8]面向网构软件的环境驱动模型与支撑技术研究[J]. 吕建,马晓星,陶先平,曹春,黄宇,余萍. 中国科学(E辑:信息科学). 2008(06)
[9]基于体系结构的网构软件自适应方法[J]. 梅宏,黄罡,兰灵,李军国. 中国科学(E辑:信息科学). 2008(06)
[10]一种面向网构软件体系结构的信任驱动服务选取机制[J]. 王远,吕建,徐锋,张林. 软件学报. 2008(06)
博士论文
[1]网构软件信任演化模型研究[D]. 董宇欣.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
[2]基于P2P网络环境的网构软件相关技术研究[D]. 赵丽娜.浙江大学 2007
[3]网格环境下互信机制关键技术研究[D]. 曲向丽.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
[4]信任敏感的P2P拓扑构造及其相关技术研究[D]. 窦文.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网络可信度量机制的研究与实现[D]. 胡文军.南京理工大学 2010
[2]基于动态体系结构的软件自适应调整研究[D]. 贾朝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09
[3]基于网构软件的动态演化技术研究与实现[D]. 孙正辉.南京理工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13206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2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论文的组织结构
给出了网构软件的基本模型[3]。该模型将网构通过可信保障机制以保障系统安全。在目标层中,除了有对环境信息的显示描述。其中系统部分包括具有服务这些实体的连接子。在控制层中,包括对环境变化的感知化模块。其中感知模块包括用于发现兴趣事件的探测器及应器实现对软件实体的控制。网构软件区别于传统软件的与用户需求的改变对整个系统运行的影响:对于用户需求行来实现;而对于环境的变化则可通过控制层的运行使系化,其最终目的是使目标层系统能够在之后的运行中进一运行是一种“满足用户阶段性目标、与环境进行交互、用户新的阶段性目标”的循环过程[3]。网构软件的概念模
图 2.2 网构软件的技术实现途径Fig.2.2 Technical Approach for Internetware[38,110-113]的核心是在传统的面向对象程序模型赋予其开放网络环境下新的含义,封闭环境封闭环境中的消息对应于开放环境下的协同,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思想,这里的协同逻辑具有独立结构的实体,通过其来控制软件实体服务提供方开发不同,协同部分通常由服务集体的开发可利用现有的标准技术,如构件技来实现。而对于服务集成方而言,协同程序设由多模式共存的灵活交互方式和面向协同的同模型使软件系统更具有应变能力,不断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构软件的Wright-Fisher多策略信任演化模型[J]. 印桂生,王莹洁,董宇欣,崔晓晖. 软件学报. 2012(08)
[2]基于分布式可信度量的移动代理安全应用模型研究[J]. 武小平,邢宏根,沈志东.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0(06)
[3]可信的自治式服务协同模型和应用开发构架[J]. 高济,吕何新,郭航,张凡,程昱,傅朝阳,王存浩. 中国科学(F辑:信息科学). 2009(11)
[4]可信网络中基于多维决策属性的信任量化模型[J]. 李小勇,桂小林. 计算机学报. 2009(03)
[5]可信网络中用户行为可信的研究[J]. 林闯,田立勤,王元卓.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8(12)
[6]支持Internetware的中间件技术演化模型(英文)[J]. 周明辉,王千祥,焦文品,梅宏.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2008(04)
[7]网构软件技术体系:一种以体系结构为中心的途径[J]. 杨芙清,吕建,梅宏. 中国科学(E辑:信息科学). 2008(06)
[8]面向网构软件的环境驱动模型与支撑技术研究[J]. 吕建,马晓星,陶先平,曹春,黄宇,余萍. 中国科学(E辑:信息科学). 2008(06)
[9]基于体系结构的网构软件自适应方法[J]. 梅宏,黄罡,兰灵,李军国. 中国科学(E辑:信息科学). 2008(06)
[10]一种面向网构软件体系结构的信任驱动服务选取机制[J]. 王远,吕建,徐锋,张林. 软件学报. 2008(06)
博士论文
[1]网构软件信任演化模型研究[D]. 董宇欣.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
[2]基于P2P网络环境的网构软件相关技术研究[D]. 赵丽娜.浙江大学 2007
[3]网格环境下互信机制关键技术研究[D]. 曲向丽.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
[4]信任敏感的P2P拓扑构造及其相关技术研究[D]. 窦文.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网络可信度量机制的研究与实现[D]. 胡文军.南京理工大学 2010
[2]基于动态体系结构的软件自适应调整研究[D]. 贾朝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09
[3]基于网构软件的动态演化技术研究与实现[D]. 孙正辉.南京理工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132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3113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