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GC数据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吸引物形象感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30 12:52
目前,我国旅游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旅游目的地吸引物形象成为对当地旅游业发展影响最为深刻的因素之一,准确的旅游吸引物形象是旅游目的地独有特征的反映,而且能对旅游地旅游政策的制定和未来发展提供方向和基础,因而吸引物形象定位对于提高旅游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甘南州旅游业经过起步奠基阶段——提升阶段——繁荣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旅游业已经成为其支柱产业,2019年7月“一会一节”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印证了甘南州旅游吸引物的魅力所在。文章从旅游者视角出发,利用UGC文本为研究对象,对甘南州旅游吸引物形象进行感知研究,构建甘南州旅游吸引物形象构成模型,继而为旅游吸引物形象优化提供策略及建议。文章基于旅游者的视角,从“携程网”、“去哪儿网”、“蚂蜂窝”等三大网站筛选出100篇UGC数据文本材料作为研究材料,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利用ROST Content Mining分析软件、QSR Nvivo12分析软件,从UGC文本词频分析和内容分析两方面出发,发现并构建甘南州旅游吸引物形象,词频分析过程为:词频统计——高频词特征及分析——感知到的吸引物类属分类——情感维度分析——情感内容分析——长尾分析等过程...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旅游吸引物”学术关注度来源:中国知网
1绪论8图1-4旅游吸引物外文相关文献被引频次分析1.7.1.1旅游吸引物的概念界定截止目前,国外对旅游吸引物概念的界定仍未达成一致的结论,但是大多数学者遵从了对事物构成要素和表现特征分析的方法,对“旅游吸引物”作了界定8。Walter(1982)认为旅游者是旅游吸引物之所以成为旅游吸引物必不可少的部分9,他曾说道:即使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如果游客一个人单独呆在布莱顿或者莱姆·里吉斯海滨,他将会感受到一种阴森而非常可怕的体验。由于旅游吸引物元素构成复杂,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加之旅游研究者“各占一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视角的差异,缺乏对现有研究结论之间关系的梳理,所以仍没有形成对旅游吸引物这一概念内涵与边界范围的共识。Lew(1987)则从更泛化的研究视角出发,将吸引物概括为目的地存在的一切能吸引游客离开家乡到其他地方进行旅游的要素以及要素组合10。Leiper(1990)认为旅游吸引物是三个要素的统一体,即游客或人的要素、中心或核心要素、信息或标识要素的统一体11。Holloway(1986)也同样从更大范围概括了旅游吸引物,他认为吸引人们作为目的地开展旅游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称之为旅游吸引物12。而Pearce(1991)则认为,旅游吸引物是能够吸引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兴趣的,与其他地域相比具有特别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界特征的出名地方13。Lawton(2005)则在Pearce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旅游吸引物不仅是出名的地方,更是知名事件、遗址、区域或相关现象的总和14。综上,可以看出国外在旅游吸引物概念的界定上,是随着对旅游吸引物认识的发展和深化而逐步走向“内核”认识的过程,即认识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对后来学者的研究产生很大
8。国外学者关于旅游吸引物的研究,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都取得不菲的成果,但是由于旅游吸引物内涵的多样性和宽泛性以及学者们关注焦点的差异,致使对旅游吸引物的研究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占有绝对优势,定量研究方法运用寥寥无几;此外,大多学者仅从影响旅游吸引物的单个因素分析了旅游吸引物开发的问题,比如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组织管理等,缺乏将单一因素进行整合来整体分析的研究39。1.7.2国内研究综述首先对国内关于“旅游吸引物”的419篇文献利用citespace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到图1-5,从图中发现从1996年到2016年的二十年间,研究者的研究方向越来越深刻,从最初的关注旅游吸引物与旅游资源之间关系到近年来关注吸引物空间结构、开发以及与游客关系的研究。旅游吸引物引用次数149次(如图1-6所示),中心度为0.22为最高,其次,在“旅游吸引物”相关的研究内容上,主要包括旅游产品、旅游业、旅游资源,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在中国知网通过下载量、引用量排序,分析两者频次都比较高的文献,以及近年来在知名学术网站发表的关于旅游吸引物的期刊、硕博士论文,进一步汇总归类,发现在以“旅游吸引物”为主题的文献中,学者的研究方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证类研究,借助某地或某个旅游吸引物为案例探讨旅游吸引物的开发及优化、分析旅游吸引物的感知、评价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研究旅游吸引物的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等,第二类是吸引物理论类研究,比如旅游吸引物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吸引物符号化研究、吸引物的建构等方面,现根据两大类的研究进展,分别对现阶段旅游吸引物研究情况展开综述。图1-5旅游吸引物国内研究情况citespace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UGC数据的南岳衡山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J]. 陆利军,廖小平. 经济地理. 2019(12)
[2]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民族村寨国际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以黔东南州为例[J]. 张洪昌,舒伯阳.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3]神圣与狂欢:民办与官办四川彝族火把节符号的主客感知差异[J]. 李燕琴,罗诗呷.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4]他者形象与游客感知——江苏回族乡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J]. 马海燕,苍铭.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9(02)
[5]后现代乡愁下的乡村旅游吸引物体系建构[J]. 杨金华,王顺发,刘天曌,刘晴. 市场论坛. 2019(03)
[6]故宫的雪:官方微博传播路径与旅游吸引物建构研究[J]. 周欣琪,郝小斐. 旅游学刊. 2018(10)
[7]游客感知视角下边境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测评[J]. 田里,唐夕汐,王桀.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8(01)
[8]民族旅游扶贫中的旅游吸引物建设——基于四川兴文县苗族旅游扶贫案例的分析[J]. 何莽,陈惠怡,李靖雯.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9]Construction of Trail Tourist Attractions Assessment Index System[J]. LI Chaojun.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7(01)
[10]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研究[J]. 董培海,李庆雷,李伟. 广西民族研究. 2016(06)
博士论文
[1]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 尤海涛.青岛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基于扎根理论杭州城市旅游形象感知与投射对比研究[D]. 李名倩.浙江工商大学 2018
[2]基于扎根理论的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D]. 张燕.安徽大学 2017
[3]基于网络文本分析法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D]. 黄胜男.安徽大学 2014
[4]基于新浪微博的三峡游客旅游感知形象研究[D]. 何芸.西南大学 2013
[5]城市旅游吸引物系统优化及其应用研究[D]. 王艳辉.福建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311437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旅游吸引物”学术关注度来源:中国知网
1绪论8图1-4旅游吸引物外文相关文献被引频次分析1.7.1.1旅游吸引物的概念界定截止目前,国外对旅游吸引物概念的界定仍未达成一致的结论,但是大多数学者遵从了对事物构成要素和表现特征分析的方法,对“旅游吸引物”作了界定8。Walter(1982)认为旅游者是旅游吸引物之所以成为旅游吸引物必不可少的部分9,他曾说道:即使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如果游客一个人单独呆在布莱顿或者莱姆·里吉斯海滨,他将会感受到一种阴森而非常可怕的体验。由于旅游吸引物元素构成复杂,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加之旅游研究者“各占一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视角的差异,缺乏对现有研究结论之间关系的梳理,所以仍没有形成对旅游吸引物这一概念内涵与边界范围的共识。Lew(1987)则从更泛化的研究视角出发,将吸引物概括为目的地存在的一切能吸引游客离开家乡到其他地方进行旅游的要素以及要素组合10。Leiper(1990)认为旅游吸引物是三个要素的统一体,即游客或人的要素、中心或核心要素、信息或标识要素的统一体11。Holloway(1986)也同样从更大范围概括了旅游吸引物,他认为吸引人们作为目的地开展旅游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称之为旅游吸引物12。而Pearce(1991)则认为,旅游吸引物是能够吸引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兴趣的,与其他地域相比具有特别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界特征的出名地方13。Lawton(2005)则在Pearce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旅游吸引物不仅是出名的地方,更是知名事件、遗址、区域或相关现象的总和14。综上,可以看出国外在旅游吸引物概念的界定上,是随着对旅游吸引物认识的发展和深化而逐步走向“内核”认识的过程,即认识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对后来学者的研究产生很大
8。国外学者关于旅游吸引物的研究,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都取得不菲的成果,但是由于旅游吸引物内涵的多样性和宽泛性以及学者们关注焦点的差异,致使对旅游吸引物的研究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占有绝对优势,定量研究方法运用寥寥无几;此外,大多学者仅从影响旅游吸引物的单个因素分析了旅游吸引物开发的问题,比如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组织管理等,缺乏将单一因素进行整合来整体分析的研究39。1.7.2国内研究综述首先对国内关于“旅游吸引物”的419篇文献利用citespace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到图1-5,从图中发现从1996年到2016年的二十年间,研究者的研究方向越来越深刻,从最初的关注旅游吸引物与旅游资源之间关系到近年来关注吸引物空间结构、开发以及与游客关系的研究。旅游吸引物引用次数149次(如图1-6所示),中心度为0.22为最高,其次,在“旅游吸引物”相关的研究内容上,主要包括旅游产品、旅游业、旅游资源,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在中国知网通过下载量、引用量排序,分析两者频次都比较高的文献,以及近年来在知名学术网站发表的关于旅游吸引物的期刊、硕博士论文,进一步汇总归类,发现在以“旅游吸引物”为主题的文献中,学者的研究方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证类研究,借助某地或某个旅游吸引物为案例探讨旅游吸引物的开发及优化、分析旅游吸引物的感知、评价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研究旅游吸引物的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等,第二类是吸引物理论类研究,比如旅游吸引物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吸引物符号化研究、吸引物的建构等方面,现根据两大类的研究进展,分别对现阶段旅游吸引物研究情况展开综述。图1-5旅游吸引物国内研究情况citespace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UGC数据的南岳衡山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J]. 陆利军,廖小平. 经济地理. 2019(12)
[2]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民族村寨国际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以黔东南州为例[J]. 张洪昌,舒伯阳.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3]神圣与狂欢:民办与官办四川彝族火把节符号的主客感知差异[J]. 李燕琴,罗诗呷.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4]他者形象与游客感知——江苏回族乡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J]. 马海燕,苍铭.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9(02)
[5]后现代乡愁下的乡村旅游吸引物体系建构[J]. 杨金华,王顺发,刘天曌,刘晴. 市场论坛. 2019(03)
[6]故宫的雪:官方微博传播路径与旅游吸引物建构研究[J]. 周欣琪,郝小斐. 旅游学刊. 2018(10)
[7]游客感知视角下边境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测评[J]. 田里,唐夕汐,王桀.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8(01)
[8]民族旅游扶贫中的旅游吸引物建设——基于四川兴文县苗族旅游扶贫案例的分析[J]. 何莽,陈惠怡,李靖雯.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9]Construction of Trail Tourist Attractions Assessment Index System[J]. LI Chaojun.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7(01)
[10]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研究[J]. 董培海,李庆雷,李伟. 广西民族研究. 2016(06)
博士论文
[1]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 尤海涛.青岛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基于扎根理论杭州城市旅游形象感知与投射对比研究[D]. 李名倩.浙江工商大学 2018
[2]基于扎根理论的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D]. 张燕.安徽大学 2017
[3]基于网络文本分析法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D]. 黄胜男.安徽大学 2014
[4]基于新浪微博的三峡游客旅游感知形象研究[D]. 何芸.西南大学 2013
[5]城市旅游吸引物系统优化及其应用研究[D]. 王艳辉.福建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311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3311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