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移动网络论文 >

基于发送方异常行为检测的垃圾邮件过滤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发布时间:2021-08-21 12:13
  电子邮件以其使用便利、应用快捷、通讯及时、费用经济和信息量大等优点,已经成为当前商务和个人重要的通信工具,极大的满足了当前社会人们快节奏生活的需要。然而,正是由于电子邮件突出的优点,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包括垃圾邮件泛滥、病毒施虐和恶意攻击等。这些危害给国家、企业和个人造成了巨大损失。所以,如何行之有效的解决垃圾邮件问题是极其必要的。当前对反垃圾邮件技术的研究成果有很多,但是随着垃圾邮件发送方式和手段的不断演化,这些技术往往不能长期有效的发挥作用。目前流行的基于行为解析的垃圾邮件过滤技术,优势在于不用打开邮件内容,只凭借邮件的行为特征就可以识别垃圾邮件,既保护了发件人隐私,又保证了过滤性能的高效。在总结和分析目前流行的基于行为解析的垃圾邮件过滤技术基础上,本文设计开发了一种基于发送方异常行为检测的垃圾邮件过滤系统。系统基于邮件客户端在SMTP会话过程中的行为特征,记录同一IP地址在发送邮件时的domain、对服务器端口的链接数、调用MX记录等特征的变化规律,发现邮件发送方行为的异常,实现在时间维扩展上对垃圾邮件的行为进行解析。为了提升系统的运行效率,引入了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并采用以神... 

【文章来源】:东北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发送方异常行为检测的垃圾邮件过滤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aols年邮件分布

框架图,系统硬件,框架,主控服务器


3.2系统设计??3.2.1系统的结构设计??BoSF系统的硬件框架如图3.1所示。??^?'?发信服务器??/n??^?1主控服务器??\?\^?J邮件网关??路由器?\??\等^收信服务器??图3.1系统硬件框架??Fig.?3.1?The?system?hardware?framework??-巧-??

流程图,行为特征,邮件,采集模块


?Stmp?代理监听??再次,在获知报文中实际服务器地址后进行连接,数据包是Pip;?Ptmp?-?>?Sip:??Sport?25。流程如图4.6所示。??如果行为特征采集模块获取的是邮件服务器的反馈信息,那么系统处理流程??为:??首先,数据包通过应用层代理程序进行处理后,再发送到邮件用户端,报文??信息如表4.2所示。??-3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行为的垃圾邮件检测技术[J]. 秦逸.  计算机科学. 2012(11)
[2]拓扑相似性垃圾邮件行为识别技术研究[J]. 张新有,李新洁.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2(10)
[3]B2C电子商务中垃圾邮件的法律问题研究——以消费者权益保护为视角[J]. 鞠晔.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4]反垃圾邮件行为识别模型的研究[J]. 单家凌.  测控技术. 2011(09)
[5]集成学习和主动学习相结合的个性化垃圾邮件过滤[J]. 刘伍颖,王挺.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1(09)
[6]基于电子邮件蠕虫传播行为仿真研究[J]. 孙辉霞.  计算机仿真. 2011(09)
[7]应用于垃圾邮件过滤的词序列核[J]. 陈孝礼,刘培玉.  计算机应用. 2011(03)
[8]基于粗糙集的加权朴素贝叶斯邮件过滤方法[J]. 邓维斌,王国胤,洪智勇.  计算机科学. 2011(02)
[9]利用邮件头分析电子邮件的真伪[J]. 郭弘,金波.  中国司法鉴定. 2010(04)
[10]基于SMTP会话层的垃圾邮件行为识别技术[J]. 梁雪松.  信息技术. 2010(04)

博士论文
[1]大规模网络中僵尸网络分析技术研究[D]. 李润恒.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
[2]垃圾邮件行为模式识别与过滤方法研究[D]. 王美珍.华中科技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数据挖掘在邮件反垃圾系统中的应用[D]. 马曦.上海交通大学 2012
[2]基于指纹分析的垃圾邮件过滤技术研究[D]. 陈爽.电子科技大学 2011
[3]基于行为识别的反垃圾邮件技术的探讨[D]. 涂传唐.华东师范大学 2010
[4]基于数据流的僵尸网络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邓君.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5]垃圾图像过滤系统的实现[D]. 刘菊新.浙江大学 2010
[6]基于LDAP的智能邮件头信息分析机制的设计与实现[D]. 韩琳.东北大学 2008
[7]基于行为的反垃圾邮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张冰洋.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555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33555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b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