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网络环境下基于推荐的信任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15 15:39
复杂网络的无标度特性,主要体现在网络中存在具有大量连接边数的“中心节点”和具有少量连接的“末梢节点”,这使得其对意外故障具有惊人的强韧性而对于定向攻击中心节点的情况却异常脆弱。研究表明,由中心节点所构成的中心子网处于支配地位,只要5%-10%的中心节点同时失效就可导致整个网络瘫痪。因此,提高中心节点的交互安全性对于提高整个网络的可靠性和抗毁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鉴PPI网络的自主调节原理,从提高节点自身抗攻击能力的角度出发,在复杂网络中心节点交互过程中引入信任评估机制,通过中心节点之间的自主通信与信任度量,辅助中心节点进行交互决策,免受恶意节点攻击。本文首先介绍了复杂网络以及信任的相关理论知识。随后为提高中心节点间交互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了一种复杂网络环境下基于推荐的信任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给出的模型不仅可以降低信任查询和反馈所带来的网络流量,而且还可以减少虚假推荐,提高推荐准确度。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基于指数平滑法的直接信任预测。每次交互完成后,服务请求节点给出关于本次交互的满意度。基于人类社会中越早的交互经验越不可靠的思想,引入时效性因子,设置一个有效时...
【文章来源】: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复杂网络的研究现状
1.2.2. 信任模型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相关理论介绍
2.1. 信任的基本概念
2.1.1. 信任的定义
2.1.2. 信任的特征
2.1.3. 信任的分类
2.2. 经典信任模型介绍
2.2.1. Beth模型
2.2.2. Eigen-Trust模型
2.2.3. PeerTrust模型
2.3. 基于本体论的信任概念模型
2.3.1. 本体论(Ontology)
2.3.2. Viljanen的信任本体概念模型
2.3.3. 信任关系分析
2.4. 基于推荐的信任本体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推荐的动态信任模型
3.1. 模型的总体设计
3.1.1. 信任模型的设计原则
3.1.2. 可信度表征
3.1.3. 信任值初始化
3.2. 直接服务信任度量
3.2.1. 经典度量方法对比分析
3.2.2. 基于指数平滑法的直接信任度预测方法
3.2.3. 平滑系数讨论分析
3.3. 推荐信任度量
3.3.1. 推荐节点搜索机制
3.3.2. 推荐信任聚合方法
3.4. 总体信任度量
3.4.1. 基于熟识度的总体信任聚合方法
3.4.2. 参数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4.1. 实验平台简介
4.2. 仿真设计
4.2.1. 节点类型及网络模型
4.2.2. 重要消息格式设计
4.3. 实验环境及参数设置
4.4. 实验结果分析
4.5.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社区交往的建构——基于成员间联动生成模式的分析[J]. 孙美玲. 广告大观(理论版). 2012(05)
[2]基于信任的本体评价模型研究[J]. 宋丹辉.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2(04)
[3]基于熟人模型的移动Agent安全机制研究[J]. 袁源,慕德俊,戴冠中. 微处理机. 2012(01)
[4]动态复杂网络的同步拓扑演化[J]. 朱亮,韩定定. 计算机应用. 2012(02)
[5]复杂网络:认知世界的科学新方法[J]. 黄欣荣.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2(01)
[6]一种基于节点推荐可信度的P2P信任模型[J]. 周岩,何如龙,吴学智. 微型机与应用. 2011(20)
[7]信任本体的形式化语义研究[J]. 王海艳,谢武锋.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1(05)
[8]证据信任模型中的信任传递与聚合研究[J]. 蒋黎明,张琨,徐建,廖俊,张宏. 通信学报. 2011(08)
[9]一种基于云模型的主观信任评价方法[J]. 王守信,张莉,李鹤松. 软件学报. 2010(06)
[10]基于时间窗反馈机制的动态P2P信任模型[J]. 石志国,刘冀伟,王志良. 通信学报. 2010(02)
博士论文
[1]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与应用研究[D]. 李景.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2]动态信任关系建模和管理技术研究[D]. 黄辰林.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基于社交网络的用户行为研究[D]. 邓夏玮.北京交通大学 2012
[2]SNS社交网站模式及技术[D]. 朱蓉.上海交通大学 2011
[3]基于模糊理论的P2P信任管理机制研究与实现[D]. 吴建荣.暨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396345
【文章来源】: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复杂网络的研究现状
1.2.2. 信任模型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相关理论介绍
2.1. 信任的基本概念
2.1.1. 信任的定义
2.1.2. 信任的特征
2.1.3. 信任的分类
2.2. 经典信任模型介绍
2.2.1. Beth模型
2.2.2. Eigen-Trust模型
2.2.3. PeerTrust模型
2.3. 基于本体论的信任概念模型
2.3.1. 本体论(Ontology)
2.3.2. Viljanen的信任本体概念模型
2.3.3. 信任关系分析
2.4. 基于推荐的信任本体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推荐的动态信任模型
3.1. 模型的总体设计
3.1.1. 信任模型的设计原则
3.1.2. 可信度表征
3.1.3. 信任值初始化
3.2. 直接服务信任度量
3.2.1. 经典度量方法对比分析
3.2.2. 基于指数平滑法的直接信任度预测方法
3.2.3. 平滑系数讨论分析
3.3. 推荐信任度量
3.3.1. 推荐节点搜索机制
3.3.2. 推荐信任聚合方法
3.4. 总体信任度量
3.4.1. 基于熟识度的总体信任聚合方法
3.4.2. 参数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4.1. 实验平台简介
4.2. 仿真设计
4.2.1. 节点类型及网络模型
4.2.2. 重要消息格式设计
4.3. 实验环境及参数设置
4.4. 实验结果分析
4.5.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社区交往的建构——基于成员间联动生成模式的分析[J]. 孙美玲. 广告大观(理论版). 2012(05)
[2]基于信任的本体评价模型研究[J]. 宋丹辉.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2(04)
[3]基于熟人模型的移动Agent安全机制研究[J]. 袁源,慕德俊,戴冠中. 微处理机. 2012(01)
[4]动态复杂网络的同步拓扑演化[J]. 朱亮,韩定定. 计算机应用. 2012(02)
[5]复杂网络:认知世界的科学新方法[J]. 黄欣荣.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2(01)
[6]一种基于节点推荐可信度的P2P信任模型[J]. 周岩,何如龙,吴学智. 微型机与应用. 2011(20)
[7]信任本体的形式化语义研究[J]. 王海艳,谢武锋.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1(05)
[8]证据信任模型中的信任传递与聚合研究[J]. 蒋黎明,张琨,徐建,廖俊,张宏. 通信学报. 2011(08)
[9]一种基于云模型的主观信任评价方法[J]. 王守信,张莉,李鹤松. 软件学报. 2010(06)
[10]基于时间窗反馈机制的动态P2P信任模型[J]. 石志国,刘冀伟,王志良. 通信学报. 2010(02)
博士论文
[1]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与应用研究[D]. 李景.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2]动态信任关系建模和管理技术研究[D]. 黄辰林.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基于社交网络的用户行为研究[D]. 邓夏玮.北京交通大学 2012
[2]SNS社交网站模式及技术[D]. 朱蓉.上海交通大学 2011
[3]基于模糊理论的P2P信任管理机制研究与实现[D]. 吴建荣.暨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3963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3396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