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决策的信任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7 05:33
随着开放网络环境的发展,由物理社区环境逐渐演化出开放、共享、多元化的在线社区环境。在实体进行协作活动前,为其提供安全性保障成为在线社区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信任管理的提出为这一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信任管理模型通过简化和抽象信任中的关系,使得信任感知可以在决策中被量化进行使用。本文系统地叙述了在线社区环境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在单一的直接信任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混合分布模型,克服单一模型难以刻画信任动态性的特点;建立基于连续过程的推荐信任模型,运用分级剪枝方法过滤推荐信息,将结果作为正态过程的采样样本,计算获取后验分布期望的Bayesian估计值。其次,在研究各影响因素与融合权重之间的关系后,本文提出了基于历史经验的动态信任融合模型来动态、实时的获取融合信任度。实验表明该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主体成功完成下一次协作活动的概率。在此基础上引入风险因素,利用假设检验方法,本文提出决策信任融合模型来为主体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实验表明,相比较直接信任度、间接信任度、融合信任度和re,决策信任度更适合用于作为主体决策判断的依据。
【文章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相同绳子,不同情况,不同的决策信任因为在权衡了绳子断裂导致的受伤和在火灾中窒息死亡这两类伤害之后,参与者认为前者的可能性偏低,或者是对自己造成的伤害较小
信任传递过程
过去与现在的信任管理系统对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种正态分布下的动态推荐信任模型[J]. 邵堃,罗飞,梅袅雄,刘宗田. 软件学报. 2012(12)
[2]基于信任优势的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方法[J]. 肖文,王正友,王耀德.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9)
[3]基于隶属等级量化的社区学习者能力综合评价[J]. 程艳,许维胜,何一文. 计算机科学. 2010(09)
[4]BTrust:普适计算环境下的信任管理[J]. 朱向伟,陈珊珊,杨庚.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0(01)
[5]P2P环境下的一种混合式信任模型[J]. 田祥宏,阎浩,严筱永,邵斐.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9(31)
[6]基于贝叶斯决策的自组网推荐信任度修正模型(英文)[J]. 孙玉星,黄松华,陈力军,谢立. 软件学报. 2009(09)
[7]网构软件技术体系:一种以体系结构为中心的途径[J]. 杨芙清,吕建,梅宏. 中国科学(E辑:信息科学). 2008(06)
[8]面向网构软件的环境驱动模型与支撑技术研究[J]. 吕建,马晓星,陶先平,曹春,黄宇,余萍. 中国科学(E辑:信息科学). 2008(06)
[9]大规模分布式环境下动态信任模型研究[J]. 李小勇,桂小林. 软件学报. 2007(06)
[10]一种以软件体系结构为中心的网构软件开发方法[J]. 梅宏,黄罡,赵海燕,焦文品. 中国科学E辑:信息科学. 2006(10)
本文编号:3460974
【文章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相同绳子,不同情况,不同的决策信任因为在权衡了绳子断裂导致的受伤和在火灾中窒息死亡这两类伤害之后,参与者认为前者的可能性偏低,或者是对自己造成的伤害较小
信任传递过程
过去与现在的信任管理系统对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种正态分布下的动态推荐信任模型[J]. 邵堃,罗飞,梅袅雄,刘宗田. 软件学报. 2012(12)
[2]基于信任优势的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方法[J]. 肖文,王正友,王耀德.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9)
[3]基于隶属等级量化的社区学习者能力综合评价[J]. 程艳,许维胜,何一文. 计算机科学. 2010(09)
[4]BTrust:普适计算环境下的信任管理[J]. 朱向伟,陈珊珊,杨庚.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0(01)
[5]P2P环境下的一种混合式信任模型[J]. 田祥宏,阎浩,严筱永,邵斐.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9(31)
[6]基于贝叶斯决策的自组网推荐信任度修正模型(英文)[J]. 孙玉星,黄松华,陈力军,谢立. 软件学报. 2009(09)
[7]网构软件技术体系:一种以体系结构为中心的途径[J]. 杨芙清,吕建,梅宏. 中国科学(E辑:信息科学). 2008(06)
[8]面向网构软件的环境驱动模型与支撑技术研究[J]. 吕建,马晓星,陶先平,曹春,黄宇,余萍. 中国科学(E辑:信息科学). 2008(06)
[9]大规模分布式环境下动态信任模型研究[J]. 李小勇,桂小林. 软件学报. 2007(06)
[10]一种以软件体系结构为中心的网构软件开发方法[J]. 梅宏,黄罡,赵海燕,焦文品. 中国科学E辑:信息科学. 2006(10)
本文编号:34609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3460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