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SM模型的IPv6组播地址分配方案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28 21:35
由于能够有效的解决网络中单点发送、多点接收的问题,组播技术相对传统的单点广播大大的节约了网络带宽,减少了网络拥塞的可能性。IPv6技术除了对组播地址机制进行了极大丰富,在协议原理上对业务流类别和流标签等的支持也使得组播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强化。 随着IPv6在国内校园网络的不断升级,组播也正迎来新的发展,视频点播等大量使用IPv6组播技术的多媒体应用越来越多。在未来的应用构想中,组播服务的提供者将不仅仅局限于少数的内容服务商,只要有合法的授权,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组播源并发布组播服务,这就对组播的易用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组播系统所采用的静态分配组播地址的方式由于不易管理,灵活性差,不适合于有大量组播源请求地址的应用场景。此外,如果组播提供服务变得普及,就会带来新的安全问题,在基于SSM模型的组播系统中,如果不对组播源提供的频道(S:组播源地址,G:组播组地址)进行地址真实性检验,伪造组播报文的攻击行为会严重影响组播服务的正常运行。 本文针对当前组播服务多采用静态分配组播地址的现状,从IPv6特定源组播(SSM)模型出发,提出了适应快速组播服务发布需求的基于自身配置的SSM...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IPv6 的研究现状
1.2.2 IPv6 组播地址分配研究现状
1.2.3 IPv6 源地址真实性验证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IPv6 组播技术基础
2.1 组播基础理论
2.1.1 组播概念
2.1.2 组播的工作原理
2.1.3 IPv6 组播编址体系
2.2 组播模型
2.2.1 ASM 模型
2.2.2 SSM 模型
2.2.3 SSM 模型与 ASM 模型的比较
2.3 IPv6 组播侦听者发现协议 MLD
2.3.1 MLD 技术介绍
2.3.2 MLDv2 工作原理
2.4 SSM 模型在组播路由中的实现
2.4.1 IPv6 PIM SSM 简介
2.4.2 SSM 模型与 MLDv2 和 PIM SSM 的协同工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组播地址的动态配置和真实性验证技术基础
3.1 SSM 组播地址体系
3.1.1 SSM 组播地址
3.1.2 SSM 的组播地址冲突分析
3.2 IPv6 单播地址自动配置过程
3.3 基于 DHCPv6 的 IPv6 单播地址分配
3.3.1 DHCPv6 概述
3.3.2 DHCPv6 地址/前缀分配过程
3.3.3 DHCPv6 地址/前缀租约更新过程
3.4 组播地址真实性验证体系(SSVA)技术基础
3.4.1 SSVA 机制术语解释
3.4.2 SSVA 绑定锚标记的属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种基于 SSM 的组播地址动态配置方案
4.1 组播模型部署面临的问题
4.2 HBMAA 实施环境
4.3 HBMAA 动态组播地址分配思想
4.3.1 HBMAA 动态组播地址分配过程
4.3.2 HBMAA 组播地址生存期更新过程
4.3.3 HBMAA 组播地址生成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 HBMAA 的组播服务真实性验证机制(SSVA)
5.1 SSVA 技术简介
5.2 SSVA 应用场景
5.3 SSVA 架构分析
5.4 SSVA 数据层面
5.4.1 绑定状态表 BST(Banding State Table)
5.4.2 过滤表 FT(Filter Table)
5.4.3 链路层地址到绑定锚标记的映射表
5.5 SSVA 控制层面
5.5.1 绑定关系组
5.5.2 事件机制
5.5.3 消息监听过程
5.5.4 消息监听状态机
5.5.5 过滤细则
5.5.6 信息恢复
5.5.7 意外事件的处理建议
5.6 SSVA 安全考虑
5.6.1 对 EVEDHCPREPLYNULL 事件触发绑定关系组的安全考虑
5.6.2 绑定关系组的数量限制
5.6.3 链路层动态路由引发的风险
5.6.4 相同组播地址的重复绑定
5.6.5 绑定恢复机制的安全问题
5.6.6 其他危险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804524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IPv6 的研究现状
1.2.2 IPv6 组播地址分配研究现状
1.2.3 IPv6 源地址真实性验证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IPv6 组播技术基础
2.1 组播基础理论
2.1.1 组播概念
2.1.2 组播的工作原理
2.1.3 IPv6 组播编址体系
2.2 组播模型
2.2.1 ASM 模型
2.2.2 SSM 模型
2.2.3 SSM 模型与 ASM 模型的比较
2.3 IPv6 组播侦听者发现协议 MLD
2.3.1 MLD 技术介绍
2.3.2 MLDv2 工作原理
2.4 SSM 模型在组播路由中的实现
2.4.1 IPv6 PIM SSM 简介
2.4.2 SSM 模型与 MLDv2 和 PIM SSM 的协同工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组播地址的动态配置和真实性验证技术基础
3.1 SSM 组播地址体系
3.1.1 SSM 组播地址
3.1.2 SSM 的组播地址冲突分析
3.2 IPv6 单播地址自动配置过程
3.3 基于 DHCPv6 的 IPv6 单播地址分配
3.3.1 DHCPv6 概述
3.3.2 DHCPv6 地址/前缀分配过程
3.3.3 DHCPv6 地址/前缀租约更新过程
3.4 组播地址真实性验证体系(SSVA)技术基础
3.4.1 SSVA 机制术语解释
3.4.2 SSVA 绑定锚标记的属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种基于 SSM 的组播地址动态配置方案
4.1 组播模型部署面临的问题
4.2 HBMAA 实施环境
4.3 HBMAA 动态组播地址分配思想
4.3.1 HBMAA 动态组播地址分配过程
4.3.2 HBMAA 组播地址生存期更新过程
4.3.3 HBMAA 组播地址生成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 HBMAA 的组播服务真实性验证机制(SSVA)
5.1 SSVA 技术简介
5.2 SSVA 应用场景
5.3 SSVA 架构分析
5.4 SSVA 数据层面
5.4.1 绑定状态表 BST(Banding State Table)
5.4.2 过滤表 FT(Filter Table)
5.4.3 链路层地址到绑定锚标记的映射表
5.5 SSVA 控制层面
5.5.1 绑定关系组
5.5.2 事件机制
5.5.3 消息监听过程
5.5.4 消息监听状态机
5.5.5 过滤细则
5.5.6 信息恢复
5.5.7 意外事件的处理建议
5.6 SSVA 安全考虑
5.6.1 对 EVEDHCPREPLYNULL 事件触发绑定关系组的安全考虑
5.6.2 绑定关系组的数量限制
5.6.3 链路层动态路由引发的风险
5.6.4 相同组播地址的重复绑定
5.6.5 绑定恢复机制的安全问题
5.6.6 其他危险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8045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3804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