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局同质化相依网络耦合模式
本文关键词:一种全局同质化相依网络耦合模式
【摘要】:相依网络的相依模式(耦合模式)是影响其鲁棒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针对具有无标度特性的两个子网络提出一种全局同质化相依网络耦合模式.该模式以子网络的总度分布均匀化为原则建立相依网络的相依边,一方面压缩度分布宽度,提高其对随机失效的抗毁性,另一方面避开对度大节点(关键节点)的相依,提高其对蓄意攻击的抗毁性.论文将其与常见的节点一对一的同配、异配及随机相依模式以及一对多随机相依模式作了对比分析,仿真研究其在随机失效和蓄意攻击下的鲁棒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全局同质化相依网络耦合模式能大大提高无标度子网络所构成的相依网络抗级联失效能力.本文研究成果能够为相依网络的安全设计等提供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 华东交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关键词】: 相依模式 相依网络 鲁棒性 级联失效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6136401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批准号:13YJAZH010)资助的课题~~
【分类号】:O157.5;TP393.08
【正文快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世明;吕辉;徐青刚;许云飞;赖强;;基于度的正/负相关相依网络模型及其鲁棒性研究[J];物理学报;2015年04期
2 陈世明;邹小群;吕辉;徐青刚;;面向级联失效的相依网络鲁棒性研究[J];物理学报;2014年02期
3 王建伟;荣莉莉;;基于负荷局域择优重新分配原则的复杂网络上的相继故障[J];物理学报;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彦丽;陈世明;;一种全局同质化相依网络耦合模式[J];物理学报;2016年14期
2 李从东;邓原;原智;峰王玉;;基于动态信息的级联失效负载重分配策略[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5期
3 马秀娟;赵海兴;胡枫;;基于超图的超网络相继故障分析[J];物理学报;2016年08期
4 黄英艺;黄加增;毛安定;;物流网络级联失效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5 徐明明;陆君安;周进;;两层星形网络的特征值谱及同步能力[J];物理学报;2016年02期
6 刁塑;刘俊勇;刘友波;刘挺坚;丁理杰;BAZARGAN Masoud;;考虑电网承载结构的连锁故障模拟与防御策略[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5年11期
7 秦李;黄曙光;陈骁;;病毒传播下的因特网级联故障模型构建与仿真[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6年04期
8 刘军;熊庆宇;石欣;王楷;石为人;;Load-redistribution strategy based on time-varying load against cascading failure of complex network[J];Chinese Physics B;2015年07期
9 路向阳;贾丽娟;王硕;吴建光;;具有相依特性的航天测控网稳定性分析[J];飞行器测控学报;2015年02期
10 段东立;;基于负载最近邻偏好分配的复杂网络连锁效应[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5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世明;邹小群;吕辉;徐青刚;;面向级联失效的相依网络鲁棒性研究[J];物理学报;2014年02期
2 肖延东;老松杨;侯绿林;白亮;;一种基于网络最大可控子图的导航搜索模型[J];物理学报;2013年24期
3 肖延东;老松杨;侯绿林;白亮;;基于节点负荷失效的网络可控性研究[J];物理学报;2013年18期
4 李睿琪;唐明;许伯铭;;多关系网络上的流行病传播动力学研究[J];物理学报;2013年16期
5 李国颖;成柏松;张鹏;李大庆;;相互依存网络鲁棒性研究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6 吕天阳;朴秀峰;谢文艳;黄少滨;;基于传播免疫的复杂网络可控性研究[J];物理学报;2012年17期
7 沈毅;裴文江;王开;王少平;;A self-organizing shortest path finding strategy on complex networks[J];Chinese Physics B;2009年09期
8 王建伟;荣莉莉;;基于负荷局域择优重新分配原则的复杂网络上的相继故障[J];物理学报;2009年06期
9 欧阳敏;费奇;余明晖;;基于复杂网络的灾害蔓延模型评价及改进[J];物理学报;2008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荣华;第二次海洋-大气耦合模式国际学术会议在比利时召开[J];大气科学;1989年03期
2 姚德良,谢正桐,李家春;禹城地区陆气相互作用耦合模式和观测研究[J];生态学报;2000年06期
3 李薇,俞永强;大气季节内振荡的耦合模式数值模拟[J];大气科学;2001年01期
4 姚德良,张强,杜岳,何圆球;红壤地区陆气耦合模式研究及其应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5 李清泉,丁一汇,张培群;一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跨季度汛期预测能力的初步检验和评估[J];气象学报;2004年06期
6 王倩怡;张耀存;;P-σ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模拟[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7 李涛;周广庆;;一个东亚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初步结果[J];科学通报;2010年09期
8 张志远;宋顺强;刘利;杨广文;张权;王燕;;浪流耦合模式数值模拟及检验分析[J];海洋技术;2011年04期
9 陈克明,张学洪,金向泽,俞永强,郭裕福;一个用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海洋大气环流耦合模式Ⅱ.模式气候漂移和增强温室效应的初步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7年04期
10 金音,孙照渤;用简化的海—气耦合模式模拟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素香;张耀存;;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我国夏季气候特征的模拟[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2 周林;关皓;;南海中尺度大气-海浪耦合模式的初步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中尺度天气动力学、数值模拟和预测”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3 胡轶佳;李荔珊;钟中;刘喜迎;;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和非耦合模式对东亚夏季气候的模拟——以1998年夏季为例[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江苏省气象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4 林惠娟;钱永甫;;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的研制及东亚夏季风的模拟[A];第六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5年
5 林惠娟;钱永甫;;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1998年东亚夏季气候的模拟检验[A];第二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赵其庚;;海气耦合模式对短期气候的模拟研究和预测试验[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肖潺;俞永强;;保形平流方案在耦合模式中的作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刘磊;费建芳;章立标;;台风条件下一种新的浪流相互作用参数化方法在耦合模式中的应用[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2热带气旋[C];2011年
9 刘磊;费建芳;郑静;;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在“珊珊”台风中的应用[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10 岳彩军;陆维松;;Zebiak-Cane海气耦合模式初始强迫风场的改进[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李大庆;我科学家发现一种新的电子耦合模式[N];科技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古红萍;湖气耦合模式的发展及其应用[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3年
2 夏长水;基于POM的浪流耦合模式的建立及其在大洋和近海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郑辉;北京大学陆气耦合模式的研发及检验[D];北京大学;2014年
4 张进峰;区域海—气—浪耦合模式改进及航海仿真应用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5 宋振亚;波致混合对气候模式中赤道SST的影响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岳彩军;Zebiak-Cane海气耦合模式的改进及对1997/1998 El Nino事件的模拟与诊断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7 孙明华;GRAPES-ECOM-si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的发展及其对热带气旋强度预报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3年
8 汪方;NCC/IAP T63海气耦合模式云辐射参数化方案的改进及其在气候模拟中的应用[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9 刘斌;大气—海浪耦合模式的物理基础及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静思;波流实时耦合模式的建立及应用[D];天津大学;2012年
2 刘岩松;一个简单的印—太海气耦合模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3 李志强;一个耦合模式模拟的印度尼西亚贯穿流[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4 亓春霞;中尺度海—气耦合模式MM5V3/ECOM-si对黄东海入海气旋的模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5256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525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