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移动网络论文 >

微博通信流解析技术研究与仿真系统实现

发布时间:2017-07-07 16:09

  本文关键词:微博通信流解析技术研究与仿真系统实现


  更多相关文章: 新浪微博 数据解析 信息还原 网络仿真 OPNET


【摘要】:微博应用是近年来发展非常迅猛的一种新型网络应用服务模式。自从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微博平台兴起之后,因为其史无前例的表达环境促使庞大的网民群体涌入其中,使微博一时成为网络舆论的重要来源。尽管近两年来有微信等新平台的涌现,新的媒体环境让网络舆论格局产生了新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微博的活跃度,但微博操作的便捷性、自由度、传播范围和信息获取效果,对比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兴媒体仍然占据了一定优势,因此就当下来说,微博在网络舆论演变进程里仍然具有无法取代的地位,微博平台依然是产生热点新闻和敏感事件的主流场所和集散地。然而,微博在带给人们诸多生活便利和信息共享的同时,也成为少数人散播虚假信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近年来,很多损害民众利益,影响社会安定、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均有微博的参与。基于微博在舆情方面的重大影响力,可知仅仅靠传统对BBS、邮件等信息传输方式的监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的互联网时代需求。因此,为维护社会安定和公共安全,确保公共信息网络的正常秩序,对微博传输信息进行监控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已成为必要之举。本文正是针对上述问题,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新浪微博通信流数据的研究和分析,总结了新浪微博通信流数据的识别和还原方法,实现了对微博通信数据的识别获取和信息还原,主要内容为:1.微博数据包的分析。包括对微博数据包构成的分析和对数据包字段的分析,找到并确定识别特征,为之后的微博数据信息提取制定出规则。2.微博通信内容的还原。还原工作需要分析并确定微博交互的通信编码方式,结合识别特征,通过对实际内容的准确定位及解码实现通信信息的准确还原。3.微博仿真系统的设计。基于OPNET网络仿真验证平台,模拟微博通信流在互联网上的传输过程,在传输通信数据过程中进行信息获取,并实时将提取结果发送到显示界面供用户观看和分析。通过对实验测试结果的分析,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方法真实有效,仿真系统具备较好的性能,对微博信息的解析结果具有较高的正确性。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在线解析微博通信流提供了一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新浪微博 数据解析 信息还原 网络仿真 OPNET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P393.09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10-12
  •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12-13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3-14
  • 1.4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14-15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和工具介绍15-28
  • 2.1 新浪微博平台技术架构15-17
  • 2.1.1 水平分层16
  • 2.1.2 垂直延伸技术架构16-17
  • 2.1.3 垂直监控与服务治理17
  • 2.2 DPI技术简介17-19
  • 2.2.1 DPI技术原理17-18
  • 2.2.2 DPI技术的分类18-19
  • 2.3 OpenFlow网络架构技术简介19-22
  • 2.3.1 OpenFlow交换机20
  • 2.3.2 支持网络虚拟化的FlowVisor20-21
  • 2.3.3 Controller控制器21
  • 2.3.4 基于OpenFlow架构的可行性分析21-22
  • 2.4 OPNET Modeler网络仿真平台简介22-24
  • 2.5 字符集和字符编码24-27
  • 2.5.1 ASCII字符集&编码25
  • 2.5.2 GBXXXX字符集&编码25-26
  • 2.5.3 unicode & utf-826
  • 2.5.4 HTTP协议中的字符集和字符编码26-27
  • 2.6 本章小结27-28
  • 第三章 微博通信流解析技术研究28-47
  • 3.1 微博通信机制28-35
  • 3.1.1 TCP协议分析28-31
  • 3.1.2 HTTP协议分析31-35
  • 3.2 微博数据包识别方法和特征集35-46
  • 3.2.1 微博数据包识别方法35-41
  • 3.2.2 微博数据特征集41-46
  • 3.3 本章小结46-47
  • 第四章 仿真系统详细设计47-68
  • 4.1 原型系统架构设计47-50
  • 4.1.1 原型系统的模块设计47-48
  • 4.1.2 原型系统的业务流程48-49
  • 4.1.3 仿真网络的架构设计49-50
  • 4.2 发送节点的详细设计50-55
  • 4.2.1 发送节点架构及流程50-53
  • 4.2.2 OPNET数据包格式53-55
  • 4.3 接收节点的详细设计55
  • 4.4 转发器节点的详细设计55-60
  • 4.4.1 转发器节点架构及流程55-58
  • 4.4.2 转发器节点的详细工作过程58-60
  • 4.5 控制器节点的详细设计60-67
  • 4.5.1 控制器节点的工作流程61-63
  • 4.5.2 数据库设计和操作63-67
  • 4.6 本章小结67-68
  • 第五章 系统测试68-76
  • 5.1 测试数据的采集68
  • 5.2 仿真平台的测试环境68-69
  • 5.3 测试方案说明69-70
  • 5.4 测试结果及分析70-75
  • 5.5 本章小结75-76
  • 第六章 结论76-78
  • 6.1 本文工作的总结76
  • 6.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76-78
  • 致谢78-79
  • 参考文献79-8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兆华;;应用行为模式识别的垃圾邮件过滤技术[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年03期

2 张杰 ,戴英侠;入侵检测系统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邮电设计技术;2002年06期



本文编号:5308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5308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7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