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无环替代重路由优化的网络可生存性增强方法
本文关键词:基于无环替代重路由优化的网络可生存性增强方法
【摘要】:为了提高网络单链路(节点)故障的快速恢复能力以增强网络可生存性,提出一种基于模拟退火粒子群优化及二分图最小点集覆盖算法的无环替代重路由技术优化方法.无环替代快速重路由技术很难实现故障完全覆盖,因此在原始拓扑基础上首先利用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对无环替代路径(LFA)数量基于权值进行最大寻优,对经过权值优化无法实现故障完全覆盖的网络,再通过两次链路增补过程以达到LFA全备份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实现网络所有单链路(节点)的无环替代,增强了网络可生存性,同时相较原始拓扑能有效地减少增补链路数.
【作者单位】: 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
【关键词】: 可生存性 无环替代 模拟退火粒子群 二分图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201209)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3JQ8013)
【分类号】:TP393.08
【正文快照】: 1引言近年来,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恶意攻击、软硬件故障等问题对IP网络造成很大威胁,提高网络系统在发生链路及节点故障的情况下的快速恢复能力成为了增强网络可生存性的重要方式之一.IP网络快速故障恢复技术包括主动性策略和被动性策略两种方式,主动性快速恢复策略由于故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闯,彭雪海;可信网络研究[J];计算机学报;2005年05期
2 柴争义;;入侵容忍技术及其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7年02期
3 韩建军;张迎;;网络可生存性研究综述[J];今日科苑;2007年18期
4 张乐君;国林;王巍;杨武;杨永田;;网络系统可生存性评估与增强技术研究概述[J];计算机科学;2007年08期
5 单智勇;石文昌;梁彬;孟晓峰;;增强可生存性的访问控制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年35期
6 吴秋萍;;网络信息系统的可生存性研究[J];计算机安全;2011年06期
7 李家春,李之棠;动态网络安全模型的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8 张磊;戴浩;马明凯;;面向可生存性的网络攻击分类方法[J];计算机应用;2008年S1期
9 黄华;;基于免疫学机理网络系统可生存性研究[J];应用科技;2009年04期
10 熊琦;王丽娜;刘陶;余荣威;;面向容侵系统可生存性量化的随机博弈模型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鸿志;张玉清;;网络可生存性研究进展[A];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讨会’2004论文集[C];2004年
2 贾连兴;易慧;曹建明;;浅析网络系统的可生存性分析与建模方法[A];2007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黄燕芳;张玉清;;可生存性控制系统的有限状态机的设计[A];2006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6年
4 刘俊;陈家庆;张大方;;一种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生存性分析方法[A];第四届中国测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董庆宽;张玉清;冯登国;;网络应急响应体系架构及其建设的实施方案研究[A];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讨会’2004论文集[C];2004年
6 董木伟;刘宇靖;彭伟;;两种区域故障模型下的互联网城市拓扑可生存性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11年
7 刘红军;黄遵国;黄剑;;面向生存性的攻击行为预测关联分析研究[A];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讨会'2005论文集(上册)[C];2005年
8 张乐君;杨武;云晓春;王巍;杨永田;;基于自主配置的系统生存性增强算法研究[A];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9 郭渊博;马建峰;;一种面向服务的分布式容忍入侵系统体系结构[A];第十九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良;栗跃鹏;杨尚;靳君伟;单智勇;杨小平;;基于依赖图的入侵检测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三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成丽;网络信息系统可生存性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赵金辉;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系统生存性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3 王超;可生存网络系统的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4 刘密霞;网络安全态势分析与可生存性评估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
5 王W,
本文编号:5555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555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