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移动网络论文 >

基于IOCP结构的P2P节点选择与分割混合模型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0 05:04

  本文关键词:基于IOCP结构的P2P节点选择与分割混合模型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完成端口 I/O模型 对等网络 自组织 拓扑构造 负载均衡 超级节点


【摘要】:P2P网络是目前研究最热门的技术之一,对于推动互联网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相比于C/S架构其扩展性、容错性、系统性能都有显着提高。每个节点既作为服务器也作为客户端,作为服务器向其它节点提供资源服务,作为客户端向其它节点索取资源,更加方便了资源在网络上进行共享。目前,P2P技术在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分布式计算、云计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应用价值被不断的挖掘出来。因此,P2P技术蕴藏广泛的应用场景,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P2P网络主要存在着两类节点,一类节点是不但在线时间长而且能力强,一类节点是在线时间短而且能力还比较弱。在对等网络中,选取性能好的节点(超级节点)构成超级节点层,性能差的节点(普通节点)构成普通节点层,普通节点由超级节点来管理与维护;而普通节点的查询操作也交给超级节点来完成,鉴于此,系统大大的减少了参加查询操作的节点,减轻了网络负担,提高了系统性能。因此,超级节点数量和稳定性是整个网络结构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超级节点网络的优势在于降低了路由节点数,从而提升系统性能,但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大,目前两层超级节点网络结构不仅无法减少路由节点数,而且还存在拓扑构造与维护等问题。面对上述问题,该论文做了以下三点研究:(1)考虑到P2P节点作为服务器时,节点可能随时面临大量的连接请求,且对其服务程序的各方面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对Windows平台所提供的完成端口模型做了深入研究,对并发IO IRP请求的跟踪、函数的逆向分析,分析并找到IOCP高性能的3个关键原因。研究获得IOCP在传统IO请求的基础上增加处理线程池栈式结构处理,降低线程切换概率;资源处理上利用“预分配”方法;IO数据缓存区大量采用内核内存映射方法。实验表明,运用好这3项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网络通信效率。(2)提出了自组织多级超级节点拓扑构造方法。其特点是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大,系统自动对超级节点层次进行调整与负载转移。同时,我们给出一种新的超级节点选择算法,对节点进行全方面综合的评价与选择,降低恶意节点成为超级节点的可能性,提升拓扑结构的安全与稳定。根据节点加入与退出算法,降低网络构建与修复时间。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超级节点结构模型对比,能够明显的降低系统负载,拓扑构造与修复成本。(3)以IOCP网络模型为底层通信基础,设计了一个高效的底层通信框架,在框架中运用线程池、缓冲区等系统性能优化技术,为上层应用屏蔽底层通信细节,开发者只需继承和实现相关的接口或者方法就可以进行应用开发,从而来降低开发周期。在底层通信框架的基础上,对自组织P2P网络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然后在分别对各个模块功能作用进行详细的介绍,最后对整个系统的功能编码实现。
【关键词】:完成端口 I/O模型 对等网络 自组织 拓扑构造 负载均衡 超级节点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393.0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7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0-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1.3 论文研究目的14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工作14-15
  • 1.5 论文组织结构15-17
  • 2 相关知识研究17-28
  • 2.1 TCP/IP协议17-18
  • 2.2 Windows Socket18
  • 2.3 Winsock I/O18-22
  • 2.4 多线程技术22
  • 2.5 P2P网络拓扑结构分类22-26
  • 2.5.1 集中目录式P2P网络模型22-24
  • 2.5.2 完全分布式P2P网络模型24-25
  • 2.5.3 分层式P2P网络模型25-26
  • 2.6 小结26-28
  • 3 基于逆向技术的IOCP底层结构研究28-35
  • 3.1 IOCP原理介绍28
  • 3.2 IOCP内核实现机制28-31
  • 3.2.1 CreateIoCompletionPort函数内核机制28-30
  • 3.2.2 GetQueuedCompletionStatus函数内核机制30-31
  • 3.2.3 PostQueuedCompletionStatus函数内核机制31
  • 3.3 IOCP高性能原因分析与总结31-32
  • 3.4 IOCP在网络I/O模型中的性能比较与总结32-34
  • 3.4.1 测试说明和测试环境32
  • 3.4.2 测试结果32-33
  • 3.4.3 实验结果分析与总结33-34
  • 3.5 小结34-35
  • 4 自组织多级超级节点拓扑构造方法研究35-45
  • 4.1 相关研究35
  • 4.2 系统模型定义35-37
  • 4.3 网络自组织37-41
  • 4.3.1 节点加入37-38
  • 4.3.2 超级节点选择算法38-39
  • 4.3.3 分割算法39-41
  • 4.3.4 节点退出41
  • 4.4 实验分析41-44
  • 4.4.1 实验环境与说明41-42
  • 4.4.2 实验结果分析42-44
  • 4.5 小结44-45
  • 5 基于IOCP的底层通信架构设计45-52
  • 5.1 系统分析45-46
  • 5.2 IOCP底层通信框架总体设计46-47
  • 5.3 IOCP底层通信模块划分与介绍47-50
  • 5.4 小结50-52
  • 6 自组织P2P网络系统设计52-59
  • 6.1 自组织P2P网络系统总体描述52-54
  • 6.1.1 注册服务器功能简述53
  • 6.1.2 P2P客户端功能简述53-54
  • 6.2 数据通信54-55
  • 6.3 路由表节点信息55-56
  • 6.4 心跳检测56-57
  • 6.5 资源管理57-58
  • 6.5.1 资源共享57
  • 6.5.2 资源下载57
  • 6.5.3 资源搜索57-58
  • 6.6 节点管理58
  • 6.7 小结58-59
  • 7 总结与展望59-61
  • 7.1 总结59-60
  • 7.2 下一步工作60-61
  • 参考文献61-65
  • 致谢65-66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海峰;许南山;山岚;;超级节点方式的搜索引擎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8年08期

2 王淑玲;杨寿保;申凯;郭良敏;;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超级节点选取机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1期

3 朱yN;;基于多线程的超级节点爬虫算法的设计与实现[J];青海科技;2009年05期

4 谭义红;林亚平;欧阳竟成;李彬;;超级节点网络中的并行查询和排序机制[J];计算机工程;2010年02期

5 杜丽娟;余镇危;;分布式超级节点选举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年14期

6 王小娟;周竹荣;;基于leader-follower算法的超级节点研究[J];计算机应用;2012年01期

7 何钦;刘丹;周明;;基于行为特征的超级节点节流算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3年11期

8 赖滇;;基于UDP的防火墙穿透技术研究与实现[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6年08期

9 郭方方;杨永田;;超级节点对等网动态负载分配问题的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10 陈柏生;杜吉祥;;用于超级节点网络的双缓存技术[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剑;龚正虎;侯婕;;一种基于Pastry的低开销快速定位P2P系统[A];中国通信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9年

2 王全民;王靓;;SkypeNet中超级节点拓扑的研究[A];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吴吉义;龚祥国;;一种基于超级节点的P2P-IPTV体系结构研究[A];第四届中国软件工程大会论文集[C];2007年

4 秦蓁;陶智勇;;几种分层的P2P网络模型的分析比较[A];2009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姚修思;马少武;唐雄燕;;基于异构性的P2P系统设计[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信息产业部通信标准研究所 薛宁;从Skype反思VoIP[N];计算机世界;2006年

2 顾荣强;可管理的P2P牵手IPTV[N];计算机世界;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谭春光;基于IMS和P4P的IPTV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2 王刚;基于中国互联网的P2P-VoIP系统网络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3 高路;混合式P2P系统资源搜索优化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张晓奇;服务开放共享与质量监测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5 徐陈锋;面向P2P的Markov模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6 韦安明;互联网中基于流测量的P2P流量及异常事件检测[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7 张涵;一种安全的半分布式P2P系统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金辉;基于IOCP结构的P2P节点选择与分割混合模型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2 刘志丹;基于冗余的半分布式P2P网络改进策略[D];河南大学;2009年

3 丁学永;基于信任的超级节点选取和搜索策略[D];燕山大学;2010年

4 潘伟国;基于分层结构的DHT资源定位模型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袁福成;P2P网络分层模型SHDN的研究与设计[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6 蒋试伟;基于带超级节点P2P网络结构的数据一致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7 胡雨时;混合P2P网络基于后备超级节点的容错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许通;P2P网络超级节点选举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9 陈水平;基于节点服务能力的自适应P2P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郭利军;分层P2P流媒体超级节点动态选举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663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5663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1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