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的政府应对
发布时间:2017-07-26 00:08
本文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的政府应对
【摘要】:我国移动互联网经过近几年的飞速发展,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中,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然而我国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环境不容乐观,由此带来的一系列信息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不良因素。针对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面临信息安全问题,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构筑全方位机制,提高我国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水平,为产业的发展和广大民众的移动互联网生活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 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并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及对社会生活造成的影响进行了阐述。接着结合案例分析指出当前我国移动互联网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及其社会危害性。然后总结发达国家信息安全问题政府应对经验,分析借鉴价值和启示;总结国内信息安全问题政府应对措施和效果,分析存在问题和原因。论文最后将我国移动互联网当前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和国内外政府应对经验相结合,对我国政府的应对策略提出进一步建议。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信息安全 政府应对
【学位授予单位】:海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P393.08;D630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一、绪论8-14
- (一) 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的界定8-9
- 1. 研究背景8-9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9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9-10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 国外研究现状10-11
- 2. 国内研究现状11-13
- (四)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13-14
- 1. 研究思路13
- 2. 研究方法13
- 3. 论文框架13-14
- 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14-24
- (一)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14-18
- 1. 用户发展现状14-15
- 2. 终端发展现状15-16
- 3. 网络发展现状16-17
- 4. 应用发展现状17-18
- (二)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18-20
- (三) 移动互联网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0-24
- 1. 积极性影响20-21
- 2. 消极性影响21-24
- 三、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及其社会危害性24-32
- (一) 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24-30
- 1. 用户安全意识不足24-27
- 2. 网络安全存在隐患27-29
- 3.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29-30
- (二) 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的社会危害性30-32
- 1. 用户财产、精力遭受损失30-31
- 2. 用户权利受到侵害31
- 3. 用户隐私面临威胁31-32
- 四、发达国家信息安全问题政府应对的经验与启示32-37
- (一) 发达国家政府应对信息安全问题的主要做法32-34
- 1. 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32-33
- 2. 立法治理垃圾信息33
- 3. 立法保护网络隐私33-34
- (二) 发达国家政府应对信息安全问题的主要经验34-35
- (三) 发达国家信息安全问题应对经验对我国的启示35-37
- 五、我国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政府应对的现状、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37-43
- (一) 我国政府对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应对的现状37-39
- 1. 打击、整治伪基站37-38
- 2. 治理垃圾短信38
- 3. 落实电信用户实名制登记38-39
- (二) 我国政府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应对存在的主要问题39-41
- 1. 伪基站屡禁不止40
- 2. 垃圾信息仍旧泛滥40-41
- 3. 制度规定难以全面落实41
- (三) 制约我国政府对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有效应对的主要因素41-43
- 六、加强我国政府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有效应对的主要策略43-49
- (一) 技术应对策略43-45
- 1. 完善信息安全事件应急体系43-45
- 2. 建立分级监管体系45
- (二) 制度保障策略45-47
- 1. 构建全面的法律机制45-46
- 2. 构建适时的政策导向46-47
- (三) 宣传教育策略47-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2
- 致谢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蒋晓琳;黄红艳;;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分析[J];电信网技术;2009年10期
2 陈萍;夏俊杰;;移动互联网安全现状及应对策略[J];电信网技术;2010年02期
3 成城;张春红;裘晓峰;;新浪潮下的移动互联网安全及对策[J];电信网技术;2012年03期
4 马建荣;;“伪基站”的法律责任分析[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年04期
5 袁晓波;刘坤雁;;网络隐私权现实问题探析[J];商业经济;2006年08期
,本文编号:5738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573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