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1 12:42
本文关键词:微信“朋友圈”研究
【摘要】: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在《荀子·王制篇》中谈到:“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大能群,彼不能群也。”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成为人在社会存在的基本特质之一。而人与人之间的群体性关系又成为人类社会的独有特征。具有社会性动物属性的人处在这种群体性关系下自然是无法脱离与其他人的交往互动。 然而在人际互动的历程中,媒介的每一次进化,都会带来人际交往互动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以网络应用服务变化为基础,人们的交流形式不断创新,互联网的普及促使了人与人交往方式的不断变革。在短短两年时间,微信从产生到发展已经积累高达3亿人的用户,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微信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解释微信“朋友圈”的构成,将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移动互联网时代,隐藏在移动终端手机背后的社会网络。这一点有利于相关管理者更好地认识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微信群体,更有针对性的管理规范其行为趋利避害。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引导个体合理利用微信。 第一章为研究绪论部分,为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分别交代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并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微信“朋友圈”的研究现状,交代了整个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强关系与弱关系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等,并对研读的文献资料进行了解读,指出了研究方法,点出了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梳理了微信“朋友圈”的内涵,从移动互联网的持续发展谈到智能手机的普及,最后指向微信的诞生是碎片化时代的产物;剖析厘清了研究中涉及的微信“朋友圈”等关键概念,最后落脚谈到微信“朋友圈”的构成方式问题。 第三章详细分析了微信“朋友圈”中的人际沟通互动。从剖析微信“朋友圈”中人际互动条件为端,谈到微信“朋友圈”下的互动方式,并通过个案访谈法,思考了关系的亲密程度与人际互动方式上的相互影响。从各个维度分析微信“朋友圈”下互动的特点,包括易得性、私密性、多样性和便利性等性质。并就三个方面分析了微信“朋友圈”所具体实现的人际互动功能。 第四章对微信“朋友圈”与现实社交圈的关系进行了重点归纳。从与现实社交圈对比的角度,分别详细分析了微信“朋友圈”与现实社交圈之间的融合、重构以及割裂。 第五章结论部分基于对微信“朋友圈”及其特点功能的认识,谈到对微信所构建的人际交往新世界的结论性分析。
【关键词】:微信 微信“朋友圈” 现实社交圈 人际互动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12.1;G20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1
- 1.1 选题的背景10-11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11-12
- 1.2.1 研究目的11
- 1.2.2 研究意义11-12
- 1.3 研究综述12-18
- 1.3.1 关于微信的文献综述12-14
- 1.3.2 关于“圈子”的文献综述14-16
- 1.3.3 虚拟社群研究综述16-18
- 1.4 相关理论综述18-19
- 1.4.1 社会行动的理论18
- 1.4.2 社会交换的理论18-19
- 1.4.3 符号互动理论19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19-21
- 1.5.1 研究方法19-20
- 1.5.2 研究创新点20-21
- 第二章 微信“朋友圈”的内涵21-31
- 2.1 微信的产生及普及21-25
- 2.1.1 微信的诞生背景21-24
- 2.1.2 微信使用的普及24-25
- 2.2 微信“朋友圈”概念的厘清25-26
- 2.3 微信“朋友圈”的构成方式26-31
- 2.3.1 基于强关系的联系人导入27-28
- 2.3.2 基于地缘关系的“附近的人”28-29
- 2.3.3 基于网缘关系的“摇一摇”29-31
- 第三章 微信“朋友圈”的互动31-49
- 3.1 微信“朋友圈”的互动条件31-34
- 3.1.1 方对关系31-32
- 3.1.2 沟通媒介32
- 3.1.3 交流活动32-34
- 3.2 微信“朋友圈”的互动方式34-38
- 3.2.1 微信“朋友圈”的互动类型34-35
- 3.2.2 微信“朋友圈”互动维度的差异性35-38
- 3.3 微信“朋友圈”的互动特点38-41
- 3.3.1 人际交往对象的易得性39
- 3.3.2 人际交往过程的私密性39-40
- 3.3.3 人际交往手段的多样性40-41
- 3.3.4 人际交往方式的便利性41
- 3.4 微信“朋友圈”的互动功能41-49
- 3.4.1 信息共享功能41-43
- 3.4.2 情感体验功能43
- 3.4.3 自我表露功能43-49
- 第四章 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互动关系49-61
- 4.1 微信“朋友圈”与现实社交圈融合49-54
- 4.1.1 现实社交圈映射微信“朋友圈”加深交往深度49-51
- 4.1.2 微信“朋友圈”回应现实社交圈确保交往频度51-54
- 4.2 微信“朋友圈”对现实社交圈的重构54-59
- 4.2.1 微信“朋友圈”对现实社交圈的重现54-56
- 4.2.2 微信“朋友圈”对现实社交圈的显像化56-58
- 4.2.3 微信“朋友圈”对现实社交圈的刺激反哺58-59
- 4.3 微信“朋友圈”与现实社交圈的割裂59-61
-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61-62
- 参考文献62-64
- 附录:微信“朋友圈”功能下发布内容64-97
- 致谢97-98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9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蕾;;微信广告传播力研究[J];东南传播;2012年01期
2 赵桐羽;;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产物的传播学探析——以腾讯微信为例[J];东南传播;2013年07期
3 梁钧平;企业组织中的“圈子文化”——关于组织文化的一种假说[J];经济科学;1998年05期
4 王丽;;虚拟社群中意见领袖的传播角色[J];新闻界;2006年03期
5 陈晓罗;;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师生信息互动平台研究与实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年09期
6 周建国;;关系强度、关系信任还是关系认同——关于中国人人际交往的一种解释[J];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7 陈晓强;虚拟社群:一种新的、真实的社会群体形式[J];苏州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8 杨新敏;;中国圈子文化与社交网站传播[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杨帆;;浅论微信在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J];青春岁月;2012年21期
10 蒋琦琦;;微信服务在图书馆应用的探索与实践[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夷君;虚拟社群信任对消费者网络团购意愿影响之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562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656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