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监测下的IP网络可生存性评估方法
本文关键词:性能监测下的IP网络可生存性评估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可生存性 网络性能参量 时延抖动 网络故障
【摘要】:对突发毁伤条件下的网络性能进行实时监测,获取其动态变化曲线;在此基础上,首先依据网络业务的服务质量(Qo S)要求,科学设定性能参量的上、下Qo S边界值;其次构建网络可生存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评价指标与网络性能参量之间的映射关系,并给出指标量化算法;最后结合突发事件的威胁度,对网络总体可生存性进行综合评价,实例分析表明,评价指标的计算过程较好避免了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其评估结果更为客观、有效.
【作者单位】: 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9研究所;
【关键词】: 网络可生存性 网络性能参量 时延抖动 网络故障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201209;61401499)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J08013)
【分类号】:TP393.06
【正文快照】: 目前网络可生存性评估方法有两类:一是基于系统状态变迁的建模方法[1-5],数学理论较为成熟,但此仍存在模型参数确定难、模型状态空间爆炸等问题;二是基于指标体系构建的综合评估方法[6-7],此类方法构建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所得评估结果较为科学合理,但仍存在指标体系不统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伍文;孟相如;刘芸江;火兴林;;基于连续时间Markov的网络可生存性建模与量化[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延华;陈国龙;吴瑞芬;;基于云模型和AHP的网络信息系统可生存性评估[J];通信学报;2014年08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国生;王慧强;王健;;A Novel Formal Analysis Method of Network Survivability Based on Stochastic Process Algebra[J];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年S1期
2 林雪纲;许榕生;;信息系统生存性分析模型研究[J];通信学报;2006年02期
3 刘密霞;张玉清;洪毅;;基于模糊推理的网络可生存性的建模与分析[J];通信学报;2009年01期
4 蔡均平;肖治庭;李雪冬;;基于云模型的军事信息网络可生存性评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20期
5 李黎;管晓宏;赵千川;王恒涛;;网络生存适应性的多目标评估[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鸿志,张玉清,李学干;网络可生存性研究进展[J];计算机工程;2005年20期
2 赖积保;王慧强;王健;;系统可生存性研究综述[J];计算机科学;2007年03期
3 王海涛;宋丽华;;网络可生存性及其度量方法[J];航空电子技术;2009年01期
4 黄继鹏;帅春燕;;基于保能性的层次化系统可生存性评估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年24期
5 高昀;;信息系统的可生存性建模与分析研究[J];甘肃科技;2010年21期
6 梁霄;孟相如;陈铎龙;庄绪春;;基于支持向量数据描述的网络可生存性综合评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3年03期
7 邹荣念;赵文涛;王鹏飞;张帆;;嵌入式系统可生存性分析模型研究[J];计算机工程;2013年09期
8 ;政府是一个可生存性系统[J];电子政务;2005年Z3期
9 张鸿志,张玉清,李学干;可生存性及紧急算法特征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年01期
10 张永,方滨兴,包秀国;网络可生存性研究概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鸿志;张玉清;;网络可生存性研究进展[A];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讨会’2004论文集[C];2004年
2 程莹;宋蕾;孙健;韩伟杰;;可生存性网络研究[A];全国ISNBM学术交流会暨电脑开发与应用创刊20周年庆祝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侯雨桥;屈宇;刘林峰;郑庆华;刘烃;郑超;杨子江;;基于调用结构的软件可生存性评估方法[A];2013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第四分册)[C];2013年
4 贾连兴;易慧;曹建明;;浅析网络系统的可生存性分析与建模方法[A];2007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黄燕芳;张玉清;;可生存性控制系统的有限状态机的设计[A];2006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6年
6 郭渊博;马俊;张畅;王亚弟;;空间网络一体化安全与可生存性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董木伟;刘宇靖;彭伟;;两种区域故障模型下的互联网城市拓扑可生存性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11年
8 沈洁;赵培欣;张亮;施伯乐;;R~2:一种增强Web服务可信度的代表元-复件模型[A];第二十四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研究报告篇)[C];2007年
9 董庆宽;张玉清;冯登国;;网络应急响应体系架构及其建设的实施方案研究[A];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讨会’2004论文集[C];2004年
10 付戈;时杰;李专;张国宾;胡红清;朱虹;;一种有效的受损数据隔离方法[A];NDBC2010第27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A辑二[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乐君;网络信息系统可生存性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2 赵国生;任务关键系统可生存性增强的应急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3 熊琦;基于自律计算的网络信息系统可生存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赵金辉;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系统生存性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5 张薇;信息存储系统可生存性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6 刘密霞;网络安全态势分析与可生存性评估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
7 赵成丽;网络信息系统可生存性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戴华;可生存性数据库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9 张惠娟;基于博弈论的可生存网络资源管理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10 郑吉平;具有可生存能力的安全DBMS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鸿志;网络可生存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2 王健;网络可生存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3 陈家庆;基于生存数据流图的可生存性定量分析及模型设计方法[D];湖南大学;2008年
4 赵金凤;网络系统的可生存性分析[D];扬州大学;2008年
5 刘红军;基于服务漂移的可生存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6 刘金亮;基于时间自动机的可生存性评估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肖海成;基于自主配置的系统可生存性增强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8 潘世英;网络系统可生存性策略与量化评估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9 赵国生;可生存性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10 康治平;特洛伊木马可生存性研究及攻防实践[D];重庆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813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681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