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移动网络论文 >

面向服务质量保障的态势感知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4 01:19

  本文关键词:面向服务质量保障的态势感知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Web服务 服务质量保障 态势感知 灰色预测 GM(1 1)


【摘要】:Web服务的分布性、异构、自治和动态变化等特点,引发了服务计算环境的松散化、独立性、异构性等多种不确定因素,从而对服务提供者的非功能属性,即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 S)提出更严格的要求。随着软件系统复杂度和人们对软件系统非功能属性要求的不断提高,保障Web服务的Qo S成为平台设计者和服务应用开发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Web服务的服务质量保障,很多研究者采取建立Qo S模型对Web服务进行管理。已有的Qo S管理模型能够对Qo S数据进行基本管理,但是服务运行过程中无法实时更新动态的Qo S。这将导致Qo S数据失真,无法及时更新服务运行过程中的Qo S保障策略。为了解决Qo S模型无法有效保障Web服务运行过程中的动态Qo S,很多研究者提出Web服务动态评估方法来实时评估Web服务运行过程中的Qo S。通过实时搜集,计算Web服务运行过程各种属性数据,可以提供给用户及时、精确的Qo S数据信息,进而可以采取动态的服务质量保障措施来保障Web服务的服务质量。但是这种动态Qo S评估方式需要实时搜集服务器端,用户端数据,不但耗时,而且极大地增大了系统的开销。为了克服传统Web服务质量保障方法的不足,本文将态势感知技术引入Web服务质量保障领域,建立由状态和趋势组成的Qo S态势图,并根据当前态势采取合适的阶段性服务质量保障措施。不但完成了服务质量保障的动态性要求,而且降低了系统的开销。同时,通过提取当前态势数据中的灾变因子,预测Web服务未来的灾变情况,以便于提前采取相应适当的策略保障服务质量,进一步保障Web服务的服务质量。态势感知概念自从1985年提出后,被广泛应用于数据融合领域中,尤其是在网络安全感知领域。态势感知有多种模型,其中最常用的模型可以被概括为四个步骤(1)搜集感知领域原始数据;(2)通过相应的态势感知算法整理分析上一步收集的原始数据,产生感知领域的态势图;(3)结合上一步生成的态势图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态势提取;(4)预测感知领域未来的发展态势。本文的研究重点就是将态势感知技术引入Web服务质量保障研究领域,进行Web服务Qo S态势感知以及预测。通过构建Web服务态势感知模型,完成Web服务当前Qo S态势的提取与识别,并根据当前态势给出合适的服务质量保障策略。然后通过对未来变点时刻的预测以及综合分析,提前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变策略,从而更好地保障Web服务运行时的服务质量。本文的主要工作:①本文对Web服务领域基础知识和核心技术以及服务质量保障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针对目前服务质量保障领域存在的不足,本文将态势感知技术引入Web服务研究领域,建立Web服务态势感知模型。Web服务态势感知模型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Qo S态势提取、Qo S态势识别以及态势预测。同时构建了由蕴含,等价,插件满足以及不满足四种状态,渐变点,突变点,半灾变点以及灾变点四类变点组成的态势感知指标体系。借助该指标体系衡量Web服务当前的状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而采取积极主动的服务质量保障措施。②在构建的Web服务态势感知模型中,Qo S态势感知分为状态和趋势的感知。状态的感知可以通过与系统划定的属性基本满足区间进行比较得出。而趋势的识别需要通过最小二乘法以及决策树算法来求得。最终建立了由三种基元组成的Qo S态势图。在最小二乘法进行趋势提取过程中,当斜率p比较大的时候,累积和积累得相对较快,会更快到达阈值,降低趋势识别的效果。因此,提出一种根据斜率p分级设定阈值的解决方案来进行Qo S趋势识别。同时为进一步提升趋势识别的效果,本文给出一种分级遗传算法自适应阈值设定方法。通过经验设定趋势提取与识别算法中三个阈值取值范围,然后利用遗传算法的寻优特性,找到最小拟合误差的三个阈值。③通过趋势识别技术得到由三种基元组成的Web服务Qo S态势图。传统的Web服务Qo S预测方法要求大量的历史数据,且无法预测Qo S态势。而灰色灾变预测要求较少的数据,原理直观,计算复杂度合适,而预测效果不错。本文结合灰色预测这一显著特点,在得到Web服务状态集合和趋势集合基础上,给出渐变点、突变点、半灾变点、灾变点四类变点的定义。然后提出了基于GM(1,1)预测模型的变点预测方法。通过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各类变点的预测及其组成的态势,通过采取阶段性Qo S保障策略,来保障Web服务运行时的Qo S。
【关键词】:Web服务 服务质量保障 态势感知 灰色预测 GM(1 1)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P393.0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7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14-15
  • 1.4 本文组织结构15-17
  • 2 相关技术介绍17-28
  • 2.1 Web服务基础知识17-21
  • 2.1.1 Web服务定义17-19
  • 2.1.2 Web服务的体系结构19-21
  • 2.2 态势感知基本概念21-22
  • 2.2.1 概念定义22
  • 2.2.2 态势感知的起源与发展22
  • 2.3 时间序列趋势分析22-26
  • 2.3.1 时间序列线性表示23-24
  • 2.3.2 时间序列趋势分析技术24-26
  • 2.4 小结26-28
  • 3 Web服务QoS态势感知模型28-33
  • 3.1 QoS感知模型分析28-31
  • 3.2 数据预处理31-32
  • 3.2.1 归一化31
  • 3.2.2 权重分配策略31-32
  • 3.2.3 QoS综合评估值的计算32
  • 3.3 本章小结32-33
  • 4 Web服务QoS态势提取与识别33-52
  • 4.1 状态的提取34-35
  • 4.2 趋势的提取35-37
  • 4.3 趋势的识别37-44
  • 4.3.1 趋势识别算法37-39
  • 4.3.2 遗传算法自适应的分级阈值设定算法39-42
  • 4.3.3 仿真实验42-44
  • 4.4 实例及结果分析44-48
  • 4.5 QoS保障策略48-49
  • 4.6 仿真实验49-50
  • 4.7 本章小结50-52
  • 5 Web服务QoS态势预测52-64
  • 5.1 基于灰色预测的灾变预测53-57
  • 5.1.1 灰色系统的特点53-54
  • 5.1.2 基于GM(1,1)的QoS变点预测模型54-55
  • 5.1.3 QoS变点预测模型检验55-57
  • 5.2 实例分析及仿真实验57-61
  • 5.2.1 灰色灾变原始数据序列57
  • 5.2.2 灰色灾变模型建立57-58
  • 5.2.3 预测模型校验58-59
  • 5.2.4 预测结果59-60
  • 5.2.5 仿真实验及综合分析60-61
  • 5.3 QoS保障策略61-62
  • 5.4 仿真实验62-63
  • 5.5 本章小结63-64
  • 6 总结与展望64-66
  • 6.1 研究工作总结64-65
  • 6.2 研究展望65-66
  • 致谢66-67
  • 参考文献67-70
  • 附录70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0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羽;王慧强;贺英杰;;网络态势感知系统的告警阈值确定方法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8年04期

2 叶李;王娟;张凤荔;;宏观网络态势感知系统中的预测算法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年04期

3 刘永征;刘学斌;;美国空间态势感知能力研究[J];航天电子对抗;2009年03期

4 孟辉;张东戈;;连续变化条件下的态势感知速度模型[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9年12期

5 龚正虎;卓莹;;网络态势感知研究[J];软件学报;2010年07期

6 蔡亚梅;汪立萍;陈利玲;;美国空间态势感知系统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航天电子对抗;2011年02期

7 翟胜军;;安全态势感知的关键是对安全的有效度量[J];信息网络安全;2011年09期

8 张慧文;鲍广宇;张义;;栅格化网络态势感知能力评估模型[J];指挥控制与仿真;2013年02期

9 冯德俊;朱江;李方伟;;战场电磁态势感知关键技术研究[J];数字通信;2013年05期

10 杨玉璞;毛新然;;智慧城市安全服务平台态势感知系统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13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源;田畅;吴泽民;;战术互联网中态势感知信息及其发布的研究[A];2009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四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翟胜军;;安全态势感知的关键是对安全的有效度量[A];第26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新辉;刘茂刚;;空情态势感知的模拟仿真[A];2007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牛彦杰;王智学;张东戈;牛小星;;社会计算视角下的多武器系统协同态势感知[A];2013第一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论文集[C];2013年

5 吴振东;史殿习;丁博;王怀民;;上下文态势感知框架的研究与实现[A];第七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11)论文集【oral】[C];2011年

6 赵文婷;王宁;;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分析与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四卷)[C];2009年

7 王胜国;孙姣;陈凤贵;谢志辉;;空间环境态势感知技术需求分析[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七)——地球物理与核探测[C];2011年

8 谭小彬;张勇;钟力;;基于多层次多角度分析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三卷)[C];2008年

9 王泽;刘彤;;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的重要性[A];第二十六届中国(天津)2012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10 钟力;;积极主动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体系构建[A];第28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梁冲;美空军强调太空与网络空间优先项[N];中国航空报;2012年

2 俄罗斯科学院天文学研究所所长、联合国近地天体行动小组成员 鲍里斯·舒斯托夫 翻译整理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林雪丹;共同应对太空威胁[N];人民日报;2013年

3 谢泽兵 钱学森运载技术实验室副总研究师;美不断提升空间态势感知能力为哪般?[N];中国航天报;2014年

4 黄志澄;未来太空对抗——未曾对抗先感知态势[N];大众科技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杨君;“断网”敲响警钟[N];光明日报;2014年

6 张海青 牛涛 王耀华;美陆军数字化旅靠“它”指挥[N];解放军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恩展;分布式交通态势感知与传播方法[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卓莹;基于拓扑·流量挖掘的网络态势感知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王娟;大规模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艳丽;面向增强态势感知的输电系统安全性综合评估[D];天津大学;2014年

5 赖积保;基于异构传感器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6 刘效武;基于多源融合的网络安全态势量化感知与评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7 赵文涛;基于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的预警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胡威;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若干关键性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赵岳生;基于先验知识、实时态势感知、交互学习的MEMS仿生个体[D];清华大学;2013年

10 张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模型研究与系统实现[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珑凯;基于物联网的化工园区事故态势感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丁聪;基于粗糙集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吴莹辉;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框架中态势评估与态势顸测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4 云辰太;基于态势感知的配电网灾害防御决策支持系统开发[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5 陈连栋;电力行业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6 吴志强;面向服务质量保障的态势感知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7 孙晓宇;政府危机决策的信息态势感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吴振东;移动云计算环境下上下文综合的态势感知研究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王强;恶意代码态势感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聂益芳;无线网络中基于信任的态势感知机制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283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7283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f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