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移动网络论文 >

由位置服务社交网络签到信息推断朋友关系

发布时间:2017-09-12 03:20

  本文关键词:由位置服务社交网络签到信息推断朋友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社交网络 数据挖掘 社会分析 朋友关系推断


【摘要】:近年来,人群的流动性和其真实社交网络之间的关系在学术界和企业界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在过去,想要追踪人们的行径从而了解人群流动性并且获取相应的数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这成为了人群流动性和其真实社交网络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难以展开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各种带有GPS定位功能的移动设备和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服务相继出现并得到了十分广泛的使用。如今,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设备和服务相对简单得获取大量用户的时间以及地点信息。这类信息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用途。对这些信息加以处理和分析,我们可以获得某些特定用户的重要个人信息,比如兴趣爱好、行踪记录、真实生活下的社交圈等。本文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根据两个特定用户的时间地点信息(签到数据)推断他们之间是否存在朋友关系。由于存在朋友关系的两个人通常会出现在类似或者相同的地方,因此本文认为两个人出现在同一个地点的次数以及地点个数都是判断两个人是否是朋友的重要影响因子。除此之外,两个人出现在同一地点先后间隔的时间也是影响推断结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从以上的信息中抽取出的数据进行机器学习,本文构造了两个模型用以推断两个用户之间是否存在朋友关系。模型一仅仅通过分析两个用户共同出现的一个地点内的时间地点信息来进行朋友关系的推断。我们考虑了该地点多维的签到次数信息、该地点的特征值以及两个用户的签到时间间隔信息,并用时间间隔序列这一概念对两个用户在同一个地点的多次共同出现的签到时间间隔进行更加全面的衡量。该做法更加全面得囊括了签到数据中的有效信息,并以此建立朋友关系推断模型。该模型旨在在签到数据有限的情况下得到一个相对更加准确的推断结果。模型二是通过分析两个用户所有共同出现地点内的时间地点信息来推断他们的关系。我们使用了共同出现地点的个数、共同出现次数、地点特征和多维签到时间间隔等信息,并提出加权共同出现地点个数和加权共同出现次数这两个概念,将地点特征值作为权重来调整发生在不同地点的共同出现的重要性。该模型的推断结果比当前最优秀的基于位置的朋友关系推断模型的推断结果更加精确和有效。
【关键词】:社交网络 数据挖掘 社会分析 朋友关系推断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P393.09;TP181
【目录】:
  • 摘要10-12
  • ABSTRACT12-14
  • 第一章 绪论14-19
  • 1.1 研究背景14-15
  • 1.2 相关研究现状15-17
  • 1.3 本文贡献17-18
  • 1.3.1 解决思路17-18
  • 1.3.2 贡献18
  • 1.4 本文组织结构18-19
  • 第二章 预备知识19-28
  • 2.1 基本概念19-24
  • 2.1.1 符号19-20
  • 2.1.2 共同出现和共同出现的地点20-21
  • 2.1.3 地点熵值21-23
  • 2.1.4 时间间隔序列23-24
  • 2.2 逻辑回归24-28
  • 第三章 数据分析28-43
  • 3.1 实验数据集28-32
  • 3.1.1 数据集概述28-29
  • 3.1.2 签到数29-30
  • 3.1.3 朋友数30
  • 3.1.4 签到时间30-32
  • 3.2 共同出现次数&朋友关系32-34
  • 3.3 地点&朋友关系34-38
  • 3.3.1 共同出现地点数目&朋友关系34-36
  • 3.3.2 地点熵值&朋友关系36-38
  • 3.4 签到时间&朋友关系38-43
  • 3.4.1 平均时间间隔&朋友关系38-40
  • 3.4.2 最小时间间隔&朋友关系40-43
  • 第四章 朋友关系推断模型Ⅰ43-56
  • 4.1 问题定义43
  • 4.2 模型描述43-46
  • 4.2.1 签到时间间隔44-45
  • 4.2.2 地点熵值45-46
  • 4.3 模型评估46-56
  • 4.3.1 数据集46
  • 4.3.2 实验环境46
  • 4.3.3 评估方法46-48
  • 4.3.4 对比模型48
  • 4.3.5 实验实现48-52
  • 4.3.6 实验结果52-53
  • 4.3.7 结果对比53-56
  • 第五章 朋友关系推断模型Ⅱ56-70
  • 5.1 问题定义56
  • 5.2 模型描述56-59
  • 5.3 模型评估59-70
  • 5.3.1 实验准备59
  • 5.3.2 对照模型59-61
  • 5.3.3 实验实现61-63
  • 5.3.4 实验结果63-64
  • 5.3.5 结果对比64-70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70-72
  • 6.1 本文总结70
  • 6.2 研究展望70-72
  • 参考文献72-74
  • 致谢74-7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5-76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76-77
  • 附件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吴斯梦;Ella;;“人财”、“人材”、“人才”、“人裁”[J];音响改装技术;2006年09期

2 江宛棣;;心系贫困生[J];对外大传播;1996年11期

3 马光悌;;耐心地证明自己[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5年50期

4 张恺;马忠军;李科赞;;朋友关系网络的实证统计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5 秦合舫;;合伙人的“与权”难题[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3年13期

6 越人;日本时兴新礼品——生日书[J];出版参考;1994年15期

7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光辉;张文新;;欺负、受欺负与二元朋友关系的关系[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韩梅;;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人际关系[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郭莹 宋育欣 庄严 夏云秋 邢晓丽 姜忠孝 王钰 曾庆伟 刘颖 王海燕;现代人如何看待朋友关系[N];吉林日报;2004年

2 ;七招维护好大客户关系[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李镇西;师生之间亦师亦友[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4 《商务时报》特约撰稿 周可真 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当顾客不再是上帝[N];商务时报;2007年

5 主任医师 容小翔;如何与成年孩子沟通[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6 王禹成邋徐清华 马连云;基层社主任应具备的团结能力[N];中华合作时报;2007年

7 卧龙传说、金_g;巾帼同样有英雄[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程绮瑾;500人的音乐节[N];南方周末;2005年

9 贵阳六中 何方;浅谈教师批评学生的艺术[N];经济信息时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刘礼兰 实习记者 庞颖;品牌 服务 爱心[N];中国黄金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程冉;由位置服务社交网络签到信息推断朋友关系[D];山东大学;2015年

2 叶美玲;信息资源对择偶复制效应的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3 吴壁群;《诗经》朋友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347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8347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3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