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喀斯特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战略管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桂林喀斯特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战略管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年
桂林喀斯特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战略管理研究
龚克
【摘要】:桂林喀斯特区位于广西“山”字型构造的东翼内侧,属桂东之南北向构造带的桂林弧形构造亚带,发育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为典型的热带低海拔喀斯特峰林、峰丛溶蚀地貌景观。同时,人类文明与喀斯特地貌、田园、河流共同组成一幅美妙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从而千百年来,吸引了大量人员前来观光游览。随着外来人员的大量涌入和地方居民生存的发展需求,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系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论文在对桂林喀斯特地貌的全面分析和研究基础上,对桂林喀斯特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进行分类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之上,系统的考虑了桂林喀斯特区特有的“C”字形态,运用多学科的相关知识综合分析和研究,对该地域的生态旅游资源利用和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提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方案和对策。 通过上述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1.系统的研究了整个桂林喀斯特区的地质地貌形成和特征,同时对整个喀斯特地貌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重新系统分类,共分为2大系、7亚类、24种基本类型。 2.首次将整个桂林喀斯特区作为生态旅游研究对象,并运用AHP法和PRIM模型分别综合的对各分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较科学的分析与评价各区目前存在的优势和问题。 3.系统地分析总结了当前桂林喀斯特区生态旅游开发现实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在综合考虑喀斯特区的人地关系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各区的景观分布特点、现有的基础服务体系之上,首次提出本区应采取整体规划开发,依托城乡建设,统筹安排、共同发展的基本思路。即以城乡建设为依托,构建“市、城、镇、村、点、部”六级旅游基础服务体系,在空间上采取“一核、一环、两心、三带、五区”结构形式,规划建设完善的旅游交通系统,强化旅游标识系统的便捷、科学和系统化,形成以喀斯特风貌与风土人情为主导形象,以自然观光产品为基础,以休闲娱乐度假产品为主要支撑,建设以自然生态体验游和认知型生态科考和科普游为主的满足观光层次、享乐层次、体验层次和认知层次等四大层次的生态旅游产品集群体系。 4.创新性的提出将桂林喀斯特区整体作为一个统一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地进行统一开发、科学管理的思路,并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探索性的开展本区生态旅游系统的生态旅游游客、生态旅游经营者、当地社区居民和政府四个相关主体的管理研究,并运用公共管理和战略管理理论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特别是提出了采用分区成立生态旅游管理委员会来统筹管理喀斯特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的思路。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592.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维词,朱文孝,李坡;论贵州喀斯特地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年01期
2 文斌;吴健冰;;桂林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3 彭建,杨明德,王剑;基于人地关系论的岩溶环境问题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年05期
4 李丰生,沈鸿,朱晓媚;城市旅游与生态旅游一体化研究——以桂林市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5 李阳兵;;西南岩溶山地生态环境研究进展与若干问题[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年02期
6 石德旺;;论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J];焦作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7 韦复才;周游游;;西南岩溶区生态地质环境特点及生态恢复重建策略[J];中国岩溶;2005年04期
8 卢兰,张群英,滕建珍;贵州喀斯特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需重视的关键科技问题[J];经济地理;2002年05期
9 叶文;薛熙明;;生态旅游本土化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06期
10 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胡卫华;;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连勇;;论加拿大国家公园体系中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A];全国第19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韶关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程道品;生态旅游区绩效评价及模型构建[D];中南林学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冯长明;喀斯特旅游地的系统定位与开发研究——以贵州为例[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2 高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万波;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景观资源与生态旅游[J];河北林果研究;1996年01期
2 曾玉;四川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建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刘永;皖西风景水资源及其旅游价值[J];安徽地质;1998年02期
4 李忠博;李江风;黄娟;;城市森林旅游开发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2期
5 宋佩茹;;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6 左元庆;;重庆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8期
7 郭凯峰;陈琳;;宿迁市经济与环境互动发展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8 温芳;;农家乐旅游资源特点及其开发条件分析——以南京浦口区乌江镇“十里农庄”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9 刘力阳;苏维词;丁坚平;;贵州喀斯特山区农村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优化模式[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8期
10 李蓉;唐萍萍;张硕新;;我国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玲;曾庆华;;景观生态学在线型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2 胡立峰;林爱文;牛继强;;基于AHP的山西大寨旅游资源评价[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王仕龙;;生态旅游与南漳生态旅游发展研究[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4 杨永德;陆军;;桂林市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研究[A];旅游学研究(第二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爱军;;泉州湾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6 钱澄;许承光;邱秋;;对生态旅游开发的法律保障[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4年
7 刘中梅;;大连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生态安全保障法律机制探析[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8 刘景兰;郭纯青;;广西岩溶地下河系初步研究[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C];2004年
9 胡立峰;林爱文;牛继强;;基于AHP的山西大寨旅游资源评价[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10 李维;曾克峰;;旅游目的地系统及其核心竞争力研究[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丙军;作物需水尺度特征复杂性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武晓东;内蒙古半荒漠与荒漠区啮齿动物群落研究、区域性危害区划及GIS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3 袁新华;生态旅游者环境态度与行为差异及其绿色营销管理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4 任启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陈利根;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6 张洪军;东北东部山区天然次生林生态空间构建机制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7 陈玉福;鄂尔多斯高原沙地草地的生态异质性[D];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1年
8 陈文惠;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9 程炯;闽东南区域特色农业的生态学研究——以漳州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10 刘学录;河西走廊山地-荒漠-绿洲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格局与系统耦合[D];甘肃农业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游上;论饭店绿色管理[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2 程立为;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网络构建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王颖;中国旅游经济区域非均衡发展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澈;基于GIS技术的森林游憩资源评价[D];同济大学;2008年
5 温雪茹;流域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设计[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杨艳坡;太行山片麻岩区村级景观格局和稳定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
7 李建国;辽河三角洲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8 高喜明;重庆壁山土地利用对水土流失生态格局的影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金玲;人们为什么出游[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孙永萍;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动态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金荣;试论桂林岩溶洞穴发育的古老性及形成时代探讨[J];广西地质;1995年01期
2 刘晓辉;贵州旅游定位初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胡镜荣,石凤英;试论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4 唐丽;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刍议[J];湖南林业科技;1999年01期
5 符志民,李汉铃;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1年09期
6 沈月琴,吴伟光,赵伟明;论生态旅游[J];浙江林业科技;1999年06期
7 杨帆;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6年04期
8 王虚,张正雄,李学明,陆诗雷,朱家龙;聚类分析在土地利用分区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1995年04期
9 王志稳;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涵的系统认识[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10 彭立圣;牟瑞芳;;层次分析法在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程道品;生态旅游区绩效评价及模型构建[D];中南林学院;2003年
2 胡敏;风景名胜资源产权的经济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3 王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高红梅;基于价值分析的我国自然保护区公共管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志红;广东省旅游经济影响力及其地区差异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晶;城市公共交通导向系统设计研究[D];东华大学;2004年
3 金方梅;贵州喀斯特地区孤岛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4 范玉仙;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保护与旅游管理模式研究[D];青岛大学;2004年
5 包广静;基于人地关系的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吴建军;基于服务型政府构建的当代中国政府管理模式创新[D];湘潭大学;2005年
7 颜丽丽;我国世界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巍;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研究:一个分析框架的建立[D];北京大学;2005年
9 王咏;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的初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10 薛熙明;中西生态旅游价值取向之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美云,徐正春;从制度创新看桂林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J];林业经济;2003年06期
2 卢耀如;;略论喀斯特——读“六郎洞喀斯特水的水源问题”一文随笔[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58年01期
3 瞿宁淑;桂林旅游经济考察[J];地理学报;1985年02期
4 白丁,乐山;论桂林旅游资源的深开发[J];社会科学家;1996年04期
5 李卫勋,谢静波,胡云沪;浅谈桂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1年S1期
6 何光华;桂林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几点思考[J];广西市场与价格;2002年02期
7 加丽果;;桂林旅游:怀抱资源 迎来发展“第二春”[J];股市动态分析;2010年23期
8 杨力;;《桂林休闲地图》出版发行[J];中国测绘;2010年06期
9 郝革宗,胡海驰;试论桂林旅游资源的再次开发[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10 周作明;桂林旅游资源开发30年回顾与思考[J];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文慧;;桂林旅游与发展及其环境保护初步探讨[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陈宪忠;;桂林银发经济探讨[A];福寿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葛本中;张晓玲;;桂林旅游区开发中若干理论问题研究[A];旅游开发与旅游地理[C];1989年
4 杨水泉;韦昭义;杨勇;;黔南喀斯特区近十年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对策[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分会论文集[C];2003年
5 陶发祥;刘丛强;李思亮;蒋颖魁;王雨春;朱建民;王仕禄;;贵州喀斯特区河流-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度诊断:长江两支流DIC浓度及其~(13)C含量的季节性变化[A];第六届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6 王德炉;朱守谦;黄宝龙;;石漠化的概念及内涵[A];贵州省科学技术优秀学术论文集(2004年度)[C];2004年
7 邓纯东;;在第十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上的讲话[A];完善图片机制、提高履职能力——第十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徐艳;;喀斯特地貌下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成功模式探讨——以贵州、桂林、云南旅游文化资源的特色开发、利用为中心的研究[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莉;翁乾麟;;广西回族经济发展概述[A];中国回商文化(第一辑)[C];2008年
10 况顺达;姚智;刘沛;;贵州省喀斯特区地质灾害遥感影像特征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桂丹;[N];桂林日报;2009年
2 中信金通证券;[N];证券时报;2009年
3 本报驻广西记者 邝伟楠;[N];中国旅游报;2009年
4 记者 刘桂丹;[N];桂林日报;2009年
5 张楠;[N];中国证券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刘思敏 冯颖;[N];中国旅游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刘倩;[N];桂林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周波;[N];桂林日报;2010年
9 记者 赵忠洪;[N];桂林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刘桂丹;[N];桂林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龚克;桂林喀斯特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战略管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陈丽华;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马艺芳;旅游城市桂林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4 王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谢春山;旅游产业的区域效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黄炜;旅游演艺业态创新驱动因素的扎根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7 何池康;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王敏;场域视角下的旅游高等教育[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俊晖;桂林青花梅瓶在桂林旅游产品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冰兵;桂林数码影视专业社区民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任小丹;基于消费者偏好的桂林低碳旅游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何小鹏;桂林七星景区品牌营销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5 谢雄辉;新形势下桂林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及传播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6 龙晓明;跨文化旅游理念在桂林旅游发展中的应用[D];中南林学院;2001年
7 薛华;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旅游生态保护法律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树君;桂林休闲度假村体育特色现状调查与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胡雨凯;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桂林高端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雷一萍;桂林XX旅游纪念品有限公司的战略设计初探[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桂林喀斯特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战略管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98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anlueguanli/239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