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郑樵乐府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1 20:24

  本文关键词:郑樵乐府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郑樵 贵声 正乐 礼乐 乐府分类 亡诗考辨


【摘要】:郑樵的乐府学理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其在《通志·乐略》中的理论表述,二是其在《通志·乐略》中对乐府诗的分类及其标准的探讨;三是其乐府诗创作倾向。本文即从这三个方面探讨郑樵的乐府学理念,进而在此基础上探讨郑樵乐府学理论的复与变。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论述郑樵乐府学的理论表述。郑樵乐府学的理论表述主要体现在《通志·乐略》之中,集中表现为“声贵说”。本章首先探究郑樵“声贵说”的内涵:一是《诗》主在乐章;二是“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三是“诗在于声,不在于义”。其次探究郑樵“声贵说”产生的原因:一是义理之学的兴盛给声歌之学带来巨大影响;二是“声失”带来的诗体转关和断题取义等背弃诗歌音乐本质现象的产生。最后揭示郑樵“贵声”之举的正乐本质。第二章讨论郑樵在《通志·乐略》中对前代乐府的分类及相关问题。他的分类采用三种标准,一是以声别曲;二是“义类相从”;三是风、雅、颂三分法。三者之间有着内在从属关系。“义类相从”是以声别曲退而求其次的表现,二者统摄于风、雅、颂三分法之下。而风、雅、颂本身是为礼而作。具体分类过程中,剪裁不当,相和歌和“清商三调”以及清商曲内部出现了曲题重复现象。“琴之有辞,自梁始”以及“舞之有辞,自晋始”的论断都并非单纯是字面的意思,正反映出郑樵对南朝梁时期,文人屡屡以赋题法为琴乐著辞的不满以及“舞而有辞,失古道”的批判性。本质上这种反对琴曲、舞曲著辞的现象都郑樵复古思想的表现。第三章论述郑樵乐府诗创作。针对郑樵古题乐府《乐府四怨》与《(怨为之)解)》的亡诗进行考辨,力图通过对现存3首古题乐府本事源流的梳理找到关联之处,进而推断亡佚作品之题名和内容。其次分析郑樵新题乐府的创作内容对汉乐府精神的继承,以及大量“兮”字入诗对新题乐府徒诗化构成的消解和楚骚精神的复苏。第四章结合上述三个层面,总体讨论郑樵乐府学思想的复与变。主要从两大方面进行论说。一是郑樵在“礼乐相须以为用”的根本观点引导下,表现出对礼乐陵夷之乱象的不满,同时又受到宋代雅乐复古思潮的影响,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崇礼复古的思想。但郑樵的礼乐复古不等于雅乐复古,对宋代雅乐复古中出现的宫廷雅乐家以古律今、泥古作乐的现象也进行了批判,呼吁由“明乐之人”来典乐。二是崇礼复古之外,郑樵还有重视民间俗乐源起之功和直面夷乐变华的两种思想倾向,表现出顺应礼乐发展史的进步思想。
【关键词】:郑樵 贵声 正乐 礼乐 乐府分类 亡诗考辨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5
  • 一、选题的价值意义10-12
  • 二、研究现状12-15
  • 第一章 理论表述:贵声与正乐15-32
  • 第一节“声贵说”内涵15-21
  • 一、《诗》主在乐章15-18
  • 二、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18-19
  • 三、诗在于声,不在于义19-21
  • 第二节“声贵说”成因探21-28
  • 一、义理之学的兴盛与声歌之学的淹没21-23
  • 二、声失之失23-28
  • 第三节“声贵说”的本质28-32
  • 第二章 对前代乐府的分类及相关问题32-51
  • 第一节 三种分类标准的建立33-42
  • 一、以声别曲33-34
  • 二、义类相从34-38
  • 三、风、雅、颂三分38-42
  • 第二节 三个相关问题42-51
  • 一、不同曲调之曲题重复现象42-44
  • 二、“琴之有辞,,自梁始”辨44-48
  • 三、“舞之有辞,自晋始”辨48-51
  • 第三章 郑樵乐府诗创作51-69
  • 第一节 《乐府四怨》与《(怨为之)解》亡诗考辨51-62
  • 一、亡诗数量考辨及组诗结构分析51-54
  • 二、存诗本事源流及亡诗题名考辨54-60
  • 三、“怨、解”背后不遇情怀的抒写与自我开释60-62
  • 第二节 郑樵新题乐府创作62-69
  • 一、新题乐府题材内容分析63-65
  • 二、“兮”字入诗的意义65-69
  • 第四章 郑樵乐府理论的复与变69-83
  • 第一节 崇礼复古的主导思想69-75
  • 一、礼乐相须以为用69-70
  • 二、礼乐陵夷之乱象70-73
  • 三、郑樵与宋代雅乐复古73-75
  • 第二节 新变:对俗乐、胡乐的肯定75-83
  • 一、重视民间俗乐的源起之功76-78
  • 二、直面夷乐变华78-83
  • 结语83-85
  • 参考文献85-90
  • 后记90-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武少民;闫玉环;;王树民与清代学术史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2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安南熹;访奇才书法艺术家王树民[N];中华合作时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相晓冬;智慧的贫困[N];中国改革报;2003年

3 本报特约记者  刘 军 兰小红;给人生一个亮点[N];大众科技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慧媛;郑樵乐府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145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0145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4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