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文学视域论冯至《十四行集》的自然观
本文关键词:从比较文学视域论冯至《十四行集》的自然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3年
从比较文学视域论冯至《十四行集》的自然观
殷晓庆
【摘要】:在诗歌中对大自然的描绘,是古往今来中西文学中的共同点之一,但是对于自然的揭示有着明显的时代和地域差异。在古代的思想文化背景中,中国山水诗中的自然是诗人逃避现实的一个世外桃源。中国新文学割断传统脐带向西方学习,自我的觉醒是区别新旧文学、与世界性现代主义诗歌运动接轨的表现之一但在时代的现实问题中很大程度上被当作救世良药。在中国新诗学习西方以建立新诗体系的历程中,各派诗人不断探索,其笔下的自然在自我生存探索方面却止步于传统。40年代,冯至《十四行集》对寻常的自然的描写、对人类命运和生死的思考,填补了中国新文学所缺乏的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探索,实现了新诗与西方诗歌的接轨。 本文第一章主要工作:论述中国传统文学对《十四行集》的影响。通过梳理自然在诗歌中的作用、自然在诗歌中的抒情作用的发展,以及杜甫山水诗,以论述《十四行集》中自然在抒情中的作用和独特表现。同时,冯至《十四行集》对情、景、理的融合,从哲理的角度对古典诗歌的超越。 第二章着重论述冯至对德语文化的选择性接受与冯至诗歌艺术的外来影响。歌德与里尔克对冯至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理念上,更重要的是启发冯至对自然的认识以及在诗歌中对自然和人生的哲理探索,研究冯至在新诗探索方面不同于同时代诗人之处,进而思考冯至在自然与人生、生命和自我关系上的努力。 第三章主要分析《十四行集》对中西文化和诗艺的融合,通过上两章节的分析铺垫发现,至此冯至的自然观形成——冯至在自然的书写中充满着对人类命运、生死的现代性思考。 将《十四行集》置于比较文学范畴加以研究,通过结合当时诗坛背景对冯至个案的分析发现,新诗的发展是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中,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价值和美的继承、外国优秀文学养分的吸收,揭示以《十四行集》为代表的新诗对中国传统诗学的继承和新诗在世界性的现代主义诗歌运动中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7.2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蓝棣之;论冯至诗的生命体验[J];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08期
2 冯至;外来的养分[J];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02期
3 范劲;冯至与里尔克[J];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02期
4 杨武能;冯至与德国文学[J];外国文学研究;1987年02期
5 陆耀东;冯至与里尔克[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3期
6 张宽;;试论冯至诗作的外来影响和民族传统[J];文学评论;1984年04期
7 许霆;鲁德俊;;十四行体在中国[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年03期
8 陶镕;;论冯至《十四行诗》[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01期
9 陈卫;;西方山水理念与冯至的《山水》、《十四行集》[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德强;;五四散文的话语方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郑玲;90年代张恨水研究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3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4 王达敏;《狂人日记》与当前小说的超现实写作[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5 黄书泉;论小说的影视改编[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6 赵芃;《道德经》与生态美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7 邵毅;;女性身份的构建与本土文化身份的塑造——中国20世纪文学翻译中女性形象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金大伟;;从抗争绝望走向孤独救赎[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9 吴凡;;古典的悲天悯人与现代的人性解剖——白先勇与张爱玲悲剧艺术的审美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10 杨理治;张冉;;对“人”的坚守——浅析周作人的艺术追求[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钢;;论萧红与迟子建的乡土追忆[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2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文化精神[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陶德宗;;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巴蜀作家[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5 魏洪丘;;“独语体”朦胧散文的独特创造——略论何其芳的《画梦录》[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陶永莉;;《蜀山剑侠传》研究史略述评[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7 章罗生;;新世纪如何“重写文学史”——从《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谈起[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6)[C];2007年
8 何方;;绿原与外国文学[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W·顾彬;张宽;卫东;;路的哲学——论冯至的十四行诗[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10 赖瑞和;;论唐代的检校郎官[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慧智;儒经及其经学阐释对杜诗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园园;论戴望舒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辉;孙犁晚年文学创作与文化批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周丽雯;说海透珠——论吴兴华的作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柏彦飞;“诚与爱”:鲁迅文学中的道德精神[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萍;用生命探寻文学的夜路[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伟;《语丝》的现代性追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茹辉;黄仲则纪游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孙倩;论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与演变[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冯至;外来的养分[J];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02期
2 解志熙;生命的沉思与存在的决断(上)——论冯至的创作与存在主义的关系[J];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03期
3 解志熙;生命的沉思与存在的决断(下)——论冯至的创作与存在主义的关系[J];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04期
4 杨宪益;试论欧洲十四行诗及波斯诗人莪默凯延的鲁拜体与我国唐代诗歌的可能联系[J];文艺研究;198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玉娇;;《十四行集》:一朵绽放在抗战硝烟中的奇葩[J];语文学刊;2006年20期
2 张桃洲;略论《十四行集》的两个精神前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吴武洲;论冯至《十四行集》的哲学追寻[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刘勇;《十四行集》版本小考[J];诗探索;2003年Z2期
5 袁甜;新时期《十四行集》研究发展论略[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首作帝;;论《十四行集》与《审美教育书简》的融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7 许霆,鲁德俊;寻思 寻形 寻言——论冯至《十四行集》的追求[J];玉林师专学报;1994年01期
8 凡尼;简论《十四行集》[J];广西师院学报;1999年03期
9 程国君;;大化·空灵·圆形之美——《十四行集》的化转意识、时间体验与诗美建构[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10 万春怡;;在路上——《十四行集》与克尔凯郭尔和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段从学;;论《十四行集》对个人真实性的探索——兼及与鲁迅的比较[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段从学;;论《十四行集》对个人真实性的探索[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郑敏;;屠岸的十四行诗[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罗小凤;;“愤怒”的沉思者——对王夫刚诗歌的一种释读[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王夫刚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严红梅;《十四行集》中的双重话语[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韩永恒;冯至《十四行集》与道家文化[D];西南大学;2010年
3 梅潇尹;生命的跋涉——冯至《十四行集》解读[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唐祥勇;艰险的行程[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启涛;存在与超越[D];云南民族大学;2013年
6 崔永利;论冯至对《十四行集》的修改[D];新疆大学;2011年
7 周晋阳;中西文化烛照下的生命之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殷晓庆;从比较文学视域论冯至《十四行集》的自然观[D];山东大学;2013年
9 李佳芳;有意味的形式[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从比较文学视域论冯至《十四行集》的自然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28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02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