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贞革新的主要目的_叶燮中唐文学新变_《河南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永贞革新与中唐文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河南大学》 2005年
永贞革新与中唐文学
杜慧月
【摘要】:政治与文学的关系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永贞革新是中唐历史上的一个重大政治事件,其后,唐代文学又迎来了它的第二次繁荣,这不是偶然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元稹是中唐文坛繁荣局面的代表人物,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他们又都与永贞革新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这就使他们具有了研究永贞革新与文学的关系的借鉴性意义。本文即从永贞革新入手,以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元稹、韩愈等几大代表人物及其文学创作为考察对象,以他们与永贞革新的不同关系为基础,探讨永贞革新对社会心理特别是对其人生态度、文学创作等不同层面的影响,在中唐文学的繁荣局面中,充分认识永贞革新的重要作用,以期对政治与文学的关系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一、 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是顺着德宗朝的改革尝试而发展的,它综合反映了前朝的改革愿望,它的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因此,其社会影响力也就更加深远。宪宗虽然仇视顺宗所用之人,对王叔文革新集团给予了严厉的惩处,但他却是基本遵循了永贞革新的精神及路线,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元和时期的治国方略。永贞革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其具有了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正因为这样,它对其时的社会和文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 永贞革新背景下的文人 在中唐大范围的改革思潮的背景下,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是不会袖手旁观的。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元稹、韩愈等人是唐德宗贞元年间成长起来并进入仕途的,其时涌动着的改革潮流使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不断高涨,并不同程度地与永贞革新发生了联系。 柳宗元、刘禹锡是革新的直接参与者;白居易、元稹是革新过程的目睹者; II 韩愈则远离京城,更像一个局外人,甚至颇有微词。但他们都与永贞革新发生 了这样那样的联系。 正因为这种联系,永贞革新不但影响了他们后来的生活,而且影响了他们 的文学创作。 三、永贞革新对中唐文学的影响 (一)永贞革新要解决的弊政依然存在,革新的精神被柳宗元、刘禹锡等 人延续下来。他们在不同程度地改革现实的同时,又用文学来作为改革的补充, 他们将浓烈的政治意识转移到了作品中来。在具体表现上,柳宗元、刘禹锡采 取的方式要深隐一些,白居易、元稹、韩愈等则直率、外露。这和他们与永贞 革新的不同关系有关。 (二)改革是要付出代价的,他们改革的热情遭遇了无情的打击,贬谪使 他们的生活环境、人生态度、心理等发生变化,因而在他们的作品中就表现出 一种浓郁的不平情怀。但由于与永贞革新关系的不同及性格、人生态度等方面 的原因,柳宗元的悲愤最为强烈,刘禹锡表现的题材更为丰富,白居易、元稹 表现为闲适的情思,韩愈亦是满腔的激愤之情。 以上两个方面,是永贞革新对文学的较为直接的影响。就以上两方面的内 容讲,相比大历、贞元时文学的冲淡、缺乏浓烈的情思,永贞革新后的文学确 实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新变。 (三)从更广阔的层面讲,文学自身的发展与永贞革新也有着不可分割的 联系。 首先,文学中兴的要求在革新的背景下更加强化。永贞革新在安史之乱后 的政治中兴思潮下应运而生,它给政局带来了一点生机;虽然它以失败而告终, 但革新的精神已经深入人心。同时,政治中兴也对文学提出了中兴的要求。 其次,创新的热情也更加高涨。革新的背景,革新的精神,为文学的革新 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改革热情遭遇挫折,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被从现实政 治中抛了出来,走出了政治藩篱的他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有了更多的精力来关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206.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新国;;柳宗元的无奈之举[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晨;贞元、大和年间政治对文人关系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硕;;沈复与蒲松龄女性观比较研究[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2 刘洪强;;《周易·井卦》与《井底引银瓶》之关系探微——兼论《周易·井卦》对《金瓶梅》人物命名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3 徐乐军;;论《香奁集》之于唐末诗坛的意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周如月;;元稹悼亡诗研究中若干争论复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5 李汉南;;元稹、白居易唱和诗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6 段宗社;;“艳遇”原型的经典模式——金圣叹批《西厢记》“惊艳”一折细读[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晏萍利;;浅论陈寅恪“了解之同情”的文学批评观——以《元白诗笺证稿·艳诗及悼亡诗》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8 袁晓薇;;《终南山》阐释现象与传统诗教观念的影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张煜;;白居易《新乐府》创作目的、原型等考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赵乐;;元白唱和诗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伊卫风;;安史之乱与“两税法”改革——唐德宗的政治技艺[A];财税法论丛(第14卷)[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曹利云;宋元之际词坛格局及词人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慧智;儒经及其经学阐释对杜诗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侯桂运;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彭伟;明前韦应物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杨会敏;朝鲜朝前半期汉诗风演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傅绍磊;唐代后期政治与士风文风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刘衍军;诗可以群[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伍永晋;明清《西厢记》续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域铖;宋诗对白居易诗的受容与超越[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谷慧;雍陶及其诗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茜;白居易“歌诗”创作、中隐思想及其诗歌的传播[D];西北大学;2011年
7 张莉;唐元和时期音乐文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任立鹏;唐代宫廷消费问题初探[D];西北大学;2011年
9 李小爽;从现存唐人选唐诗看唐诗独特风貌[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张珂;中唐翰林学士诗歌创作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晓坤;从柳诗看柳宗元贬后内心世界──兼论贬谪流放文人心态[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2 韩春平;;中晚唐幕府文人交游与创作的政治功利性——以河东府、河中府为例[J];船山学刊;2007年04期
3 郭勉愈;贬谪心态的表述——柳宗元寓言简析[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5期
4 尚永亮;圆外方中:柳宗元被贬后的心性设计与主客观矛盾——以与杨诲之“说车”诸书为中心[J];江海学刊;2003年01期
5 尚永亮;开天、元和两大诗人群交往诗创作及其变化的定量分析[J];江海学刊;2005年02期
6 张一川;“刚以柔通”与“园其外而方其中”——柳宗元立身行世之道[J];零陵师专学报;1988年02期
7 刘训华;唐顺宪朝文士参政意识与政治地位[J];柳州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8 王西平;;杜牧与牛李党争[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9 霍有明;刘禹锡诗歌创作中的“尚怪”之风[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傅璇琮;唐初三十年的文学流程[J];文学遗产;1998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玉兰;;论柳宗元的政治心态[J];学术界;2007年05期
2 柳海莉;;永贞贬谪文人的“文以明道”思想[J];河北学刊;2008年02期
3 陈琼光;“永贞革新”失败后的刘禹锡与柳宗元[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4 刘美玉;;柳宗元对永贞革新的看法及原因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5 严寿澂;永贞革新与韩柳——思想渊源和社会背景的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6 何子科;韩愈和永贞革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7 任晖;永贞革新与刘禹锡、柳宗元的文学创作[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8 贾艳红;论唐宪宗对永贞革新之继承与发展[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陈宪猷;读《永贞行》——试论韩愈对永贞革新的态度[J];湖湘论坛;1994年02期
10 王一民;韩愈与永贞革新集团[J];零陵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友冰;;新时期韩愈研究述论[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2 翟满桂;蒋晓丽;;从柳文化谈永州的城市品牌[A];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丽芳;[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2 ;[N];常德日报;2010年
3 韩富军;[N];文艺报;2006年
4 骆正军;[N];文艺报;2006年
5 卞孝萱;[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韩成武;[N];保定日报;2005年
7 吴小评;[N];光明日报;2004年
8 蒋剑翔 曾武清 颜贵平;[N];永州日报;2006年
9 张彩霞;[N];人民政协报;2002年
10 陈秀群;[N];中国档案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曙霞;柳宗元与永贞革新[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 洪迎华;刘柳诗歌明前传播接受史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杨再喜;唐宋柳宗元文学接受史[D];苏州大学;2007年
4 杨文榜;柳宗元及其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茹;永贞革新与刘禹锡的诗歌创作[D];内蒙古大学;2004年
2 赵彦霞;论柳宗元贬谪时期的思想及文学创作[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3 杜慧月;永贞革新与中唐文学[D];河南大学;2005年
4 喻亮;中晚唐朝政纷争与刘禹锡的诗文创作[D];武汉大学;2004年
5 莫军苗;宋代批评视野中的柳宗元[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崔凤珍;论“刘柳”贬谪时期的诗歌创作[D];内蒙古大学;2006年
7 延玖娣;吕温及其诗文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云华;试论柳宗元永州时期诗歌中的孤寂情怀及其有限消解[D];湘潭大学;2007年
9 付丽敏;中晚唐《春秋》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高峰;永贞贬谪文人散文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永贞革新与中唐文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78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07818.html